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可升降蒸籠,包括內籠及與內籠相互套接的套環,內籠與套環的連接位置處設置有升降機構,升降機構為從上至下設置在套環上的至少兩個限位組件以及設置在內籠上與限位組件配合的凸臺組,該凸臺組與不同高度上的限位組件卡合以使內籠與套環相互伸出或者收納,第一限位組件包括至少兩個第一凸塊,凸臺組包括至少兩個凸臺,第一凸塊的截面近似正立L字形,凸臺的截面近似倒立L字形,用戶可以清晰地從L字形結構中看出凸臺和第一凸塊的咬合關系,本設計使得用戶操作更加方便,同時在第一凸塊和凸臺解除卡合狀態的過程中可以清楚看見兩者的咬合情況,防止凸臺突然從第一凸塊上脫落,導致在內籠上的食品傾倒。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可升降蒸籠
本技術涉及一種廚具,特別是一種可升降蒸籠。
技術介紹
傳統的蒸籠的高度是限定的,要蒸煮一些分量較大的食品時,食品往往高于蒸籠,蒸煮出來的效果會受到極大的影響。現今市面上有在蒸籠上增加升降機構,而升降機構為從上至下設置在套環上限位組件以及設置在內籠上與限位組件配合的凸臺組,該凸臺組與不同高度上的限位組件卡合以使內籠與套環相互伸出或者收納,在內籠上的凸臺組為近似橫臥U字形的凹槽,在套環上與U字形的凹槽配合的限位組件為近似一字形的凸塊,U字形的凹槽與一字形的凸塊咬合使內籠與套環連接,相鄰U字形的凹槽之間有缺口位,此缺口位與凸塊相配合以使凸臺組與第一限位組件解除卡合狀態。然而在實際應用中,U字形凹槽和一字形凸塊的配合會影響用戶的視線,用戶無法看清楚兩者之間具體的咬合狀態,操作起來極其不方便。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升降蒸籠。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可升降蒸籠,包括內籠及與內籠相互套接的套環,所述內籠與套環的連接位置處設置有升降機構以使內籠與套環相互伸出或者相互收納,所述升降機構為從上至下設置在套環上的至少兩個限位組件以及設置在內籠上與限位組件配合的凸臺組,該凸臺組與不同高度上的限位組件卡合以使內籠與套環相互伸出或者收納,所述升降機構內包括第一限位組件和位于第一限位組件下方的第二限位組件,該第一限位組件包括分布在同一高度上的至少兩個第一凸塊,該第二限位組件包括分布在同一高度上的至少兩個第二凸塊,凸臺組包括分布在同一高度上的至少兩個凸臺,相鄰凸臺之間設置有缺口位,該缺口位與第一凸塊的相配合以使凸臺組與第一限位組件解除卡合狀態,第一凸塊的截面為正立L字形,所述凸臺的截面為倒立L字形。所述套環在升降機構的上方設置有用于防止套環和內籠相互脫出的第一阻止件。所述套環在升降機構的下方設置有用于防止套環和內籠相互脫出的第二阻止件。所述第一凸塊有三個,相應的,凸臺有三個,缺口位有三個。所述內籠底部設置有若干蒸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本技術可升降蒸籠的升降機構上,第一凸塊的截面正立L字形,凸臺的截面為與第一凸塊結構相對應的倒立L字形,通過此L字形的結構卡合,凸臺掛靠在第一凸塊上,此時內籠收納在套環內,將內籠轉動,用戶可以清晰地從L字形結構中看出凸臺和第一凸塊的咬合關系,當第一凸塊轉至缺口位時,用戶可以提前得知,并且通過將第一凸塊和凸臺解除卡合狀態后,將凸臺移動至第二凸塊處,即可將內籠從套環中伸出,形成更大容量的蒸籠,本設計使得用戶操作更加方便,使用更加快捷,同時在第一凸塊和凸臺解除卡合狀態的過程中可以清楚看見兩者的咬合情況,防止凸臺突然從第一凸塊上脫落,導致在內籠上的食品傾倒。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做進一步的說明。圖1是本技術可升降蒸籠收納狀態的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可升降蒸籠伸出狀態的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可升降蒸籠的分解圖。圖4是本技術可升降蒸籠的A部分放大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可升降蒸籠的B部分放大示意圖。圖6是本技術可升降蒸籠收納狀態的內籠剖視示意圖。圖7是本技術可升降蒸籠伸出狀態的套環剖視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圖2所示,本技術可升降蒸籠包括內籠1及與內籠1相互套接的套環2,套環2的頂部外側壁上設置有用于使蒸籠平行掛設在外部物件上的掛件,內籠1底部設置有若干蒸孔8,內籠1與套環2的連接位置處設置有升降機構3以使內籠1與套環2相互伸出或者相互收納,其中,本設計的優選實施例中套環2是套接在內籠1上的,還可以是內籠1套接在套環2上,而內籠1套接在套環2上的情況,下面提出的結構方案在等同原理上會作出相應的位置變化,這都在本設計的保護范圍內。如圖1-圖3所示,本設計升降機構3為從上至下設置在套環2上的至少兩個限位組件4以及設置在內籠1上與限位組件4配合的凸臺組5,該凸臺組5與不同高度上的限位組件4卡合以使內籠1與套環2相互伸出或者收納。升降機構3內包括第一限位組件41和位于第一限位組件41下方的第二限位組件42,本設計的第二限位組件42在限位組件4中位于套環2上的最下方,第一限位組件41在限位組件4中位于套環2上的最上方,在第一限位組件41和第二限位組件42之間還可以設置第三限位組件、第四限位組件等等,該第一限位組件41包括分布在同一高度上的至少兩個第一凸塊411,該第二限位組件42包括分布在同一高度上的至少兩個第二凸塊421,凸臺組5包括分布在同一高度上的至少兩個凸臺51,本設計的優選實施例凸臺組5位于內籠1上部的邊緣處。同時,此處不限定第一凸塊411、第二凸塊421、凸臺51的數量,本設計的優選實施例中第一凸塊411有三個、第二凸塊421有三個、凸臺51有三個。在相鄰凸臺51之間設置有缺口位52,該缺口位52與第一凸塊51的相配合以使凸臺組5與第一限位組件41解除卡合狀態,缺口位52的大小大于或等于第一凸塊411,缺口位52的數量也要大于或等于第一凸塊411,在解除卡合狀態時,缺口位52通過內籠1的旋轉轉到與第一凸塊411一致的位置處,內籠1才可下降到第二限位組件42中,若第一限位組件41和第二限位組件42之間還可以設置第三限位組件、第四限位組件,第三限位組件中的第三凸塊、第四限位組件中的第四凸塊也應該有與第一凸塊411相應的結構以使得第三凸塊、第四凸塊既可與凸臺51相互卡合,也可通過與缺口位52配合解除卡合狀態。為了使客戶清晰地看見第一凸塊411和凸臺51的咬合狀態,如圖4-圖6所示,第一凸塊411的截面近似正立L字形,凸臺51的截面近似倒立L字形,通過此L字形結構使凸臺組5與第一限位組件41連接,凸臺51掛靠在第一凸塊411上,此時內籠1收納在套環2內,將內籠1轉動,用戶可以清晰地從L字形結構中看出凸臺51和第一凸411塊的咬合關系,當第一凸塊411轉至缺口位52時,用戶可以提前得知,并且通過將第一凸塊411和凸臺51解除卡合狀態后,將凸臺51移動至第二凸塊412處,即可將內籠1從套環2中伸出,形成更大容量的蒸籠,本設計使得用戶操作更加方便,使用更加快捷,同時在第一凸塊411和凸臺51解除卡合狀態的過程中可以清楚看見兩者的咬合情況,防止凸臺51突然從第一凸塊411上脫落,導致在內籠上的食品傾倒。另外,如圖2、圖3、圖7所示,套環2在升降機構3的上方設置有用于防止套環2和內籠1相互脫出的第一阻止件6,套環2在升降機構3的下方設置有用于防止套環2和內籠1相互脫出的第二阻止件7,第一阻止件6、第二阻止件7均可采用凸筋,而本設計的優選實施例中第二阻止件7為第二限位組件42,由于內籠1在使用時是掛接在套環2上的,此處的第二限位組件42中的第二凸塊421的大小或者相對位置加工成不同于缺口位52,使內籠1不能從套環2上脫出。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優先實施方式,本技術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只要以基本相同手段實現本技術目的的技術方案都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可升降蒸籠,包括內籠(1)及與內籠(1)相互套接的套環(2),所述內籠(1)與套環(2)的連接位置處設置有升降機構(3)以使內籠(1)與套環(2)相互伸出或者相互收納,所述升降機構(3)為從上至下設置在套環(2)上的至少兩個限位組件(4)以及設置在內籠(1)上與限位組件(4)配合的凸臺組(5),該凸臺組(5)與不同高度上的限位組件(4)卡合以使內籠(1)與套環(2)相互伸出或者收納,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機構(3)內包括第一限位組件(41)和位于第一限位組件(41)下方的第二限位組件(42),該第一限位組件(41)包括分布在同一高度上的至少兩個第一凸塊(411),該第二限位組件(42)包括分布在同一高度上的至少兩個第二凸塊(421),凸臺組(5)包括分布在同一高度上的至少兩個凸臺(51),相鄰凸臺(51)之間設置有缺口位(52),該缺口位(52)與第一凸塊(51)的相配合以使凸臺組(5)與第一限位組件(41)解除卡合狀態,第一凸塊(411)的截面為正立L字形,所述凸臺(51)的截面為倒立L字形。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可升降蒸籠,包括內籠(1)及與內籠(1)相互套接的套環(2),所述內籠(1)與套環(2)的連接位置處設置有升降機構(3)以使內籠(1)與套環(2)相互伸出或者相互收納,所述升降機構(3)為從上至下設置在套環(2)上的至少兩個限位組件(4)以及設置在內籠(1)上與限位組件(4)配合的凸臺組(5),該凸臺組(5)與不同高度上的限位組件(4)卡合以使內籠(1)與套環(2)相互伸出或者收納,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機構(3)內包括第一限位組件(41)和位于第一限位組件(41)下方的第二限位組件(42),該第一限位組件(41)包括分布在同一高度上的至少兩個第一凸塊(411),該第二限位組件(42)包括分布在同一高度上的至少兩個第二凸塊(421),凸臺組(5)包括分布在同一高度上的至少兩個凸臺(51),相鄰凸臺(51)...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津寧,楊廣良,陽輝,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伊萊特電器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