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玉米大豆間作化學除草方法,包括:將玉米和大豆同時播種,并且玉米和大豆采用間作種植方式,每2行玉米為一玉米種植排,且在每相鄰的兩個玉米種植排之間種植2?3行大豆,大豆的種植方向與玉米相同;在玉米和大豆種植1?2天后進行土壤封閉處理;然后在玉米3?5葉期時施用莖葉處理劑;再在玉米6葉期后,在大豆行定向噴霧除草劑。該方法不僅能夠有效防除一年生禾本科雜草和闊葉類雜草,并且不會對玉米和大豆造成傷害,避免造成玉米和大豆的產(chǎn)量損失。
Chemical weeding method between corn and soybean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corn soybean intercropping chemical weeding method, including: corn and soybean sowing at the same time, and with maize and soybean intercropping patterns, each of the 2 rows of corn for corn planting in two rows, and each row between the adjacent corn planting 2 3 for soybean, soybean planting direction with the same planting corn; 1 in corn and soybean 2 days after closing soil treatment; then in 3 corn 5 leaf stage using stem and leaf treatment; then in the 6 leaf stage in maize, soybean for directional spray herbicide. The method can not only effectively control annual grass weeds and broadleaf weeds, but also do no harm to maize and soybean, and avoid maize and soybean yield loss.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一種玉米大豆間作化學除草方法
本專利技術涉及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玉米大豆間作化學除草方法。
技術介紹
近年來,我國大力發(fā)展玉米和大豆的間作套種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模式,在時間和空間上有效提高土地產(chǎn)出,緩解我國糧食需求,增加農(nóng)民收入;該模式通過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實現(xiàn)規(guī)模化種植、機械化操作和相應配套的農(nóng)藝技術,以此實現(xiàn)規(guī)模化生產(chǎn)與種植技術推廣。但是,在玉米大豆間作生產(chǎn)和推廣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其中,在該模式中防除雜草的問題尤為突出,雜草通過與玉米、大豆競爭養(yǎng)分、水分和光照,作為傳播病、蟲害的介質,降低玉米、大豆的產(chǎn)量和品質;化學除草作為農(nóng)業(yè)現(xiàn)代化的重要標志,使用除草劑能節(jié)省勞動力,提高勞動效率,降低除草成本。玉米大豆間作模式涵括禾本科作物玉米和闊葉類作物大豆,進行雜草防除時不僅要防除該模式下的禾本科雜草和闊葉類雜草,還要避免對玉米、大豆造成不可恢復的藥害,影響產(chǎn)量;因此,研究在玉米大豆間作生產(chǎn)中如何施用何種選擇性除草劑極為重要。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玉米大豆間作化學除草方法,該方法不僅能夠有效防除一年生禾本科雜草和闊葉類雜草,并且不會對玉米和大豆造成傷害,有效提高玉米和大豆的產(chǎn)量。本專利技術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提供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玉米大豆間作化學除草方法,包括:將玉米和大豆同時播種,并且玉米和大豆采用間作種植方式,每2行玉米為一玉米種植排,且在每相鄰的兩個玉米種植排之間種植2-3行大豆,大豆的種植方向與玉米相同;在玉米和大豆種植1-2天后進行土壤封閉處理;然后在玉米3-5葉期時施用莖葉處理劑;再在玉米6葉期后,在大豆行定向噴霧除草劑。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為:該方法開創(chuàng)了在玉米大豆間作生產(chǎn)中的除草劑施用方式,是首次在禾本科作物和闊葉類作物的生產(chǎn)模式中防除禾本科雜草和闊葉類雜草的化學除草方法;該方法不僅能夠有效防除一年生禾本科雜草和闊葉類雜草,并且不會對玉米和大豆造成傷害,避免造成玉米和大豆的產(chǎn)量損失。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專利技術還可以做如下改進:進一步,所述在玉米和大豆種植1-2天后進行土壤封閉處理的具體過程為:在玉米和大豆種植后1-2天內(nèi)施用土壤處理劑96%精異丙甲草胺EC100-150ml對土壤進行噴霧處理。采用上述進一步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為:該土壤處理劑對玉米和大豆安全,能夠有效防除一年生禾本科雜草和闊葉雜草;96%精異丙甲草胺EC的劑量受土壤有機質含量影響,土壤質地疏松、有機質含量低時施用100-125mL/667m2,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時施用125-150mL/667m2。進一步,在玉米3-5葉期時每667m2土壤內(nèi)施用莖葉處理劑75%噻吩磺隆WP1-1.75g。采用上述進一步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為:該莖葉處理劑能夠有效防除一年生闊葉雜草,并對禾本科雜草有抑制其生長的作用。進一步,在玉米6葉期后對每667m2土壤內(nèi)的大豆行定向噴霧除草劑25%氟磺胺草醚40-70ml。采用上述進一步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為:該除草劑能夠有效防除闊葉雜草,同時也能夠有效防除禾本科雜草。進一步,玉米和大豆的間作種植模式為:在每相鄰的兩個玉米種植排之間種植2行大豆,玉米行寬行行距為1.8米,窄行行距為0.4m,大豆行間距為0.4米,玉米行與大豆行間距為0.7米。進一步,玉米和大豆的間作種植模式為:在每相鄰的兩個玉米種植排之間種植3行大豆,玉米行寬行行間距為1.8米,窄行行距為0.4米,大豆行間距為0.3米,玉米行與大豆行間距為0.6米。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1和對比例1和2中的玉米大豆間作模式;圖2為本專利技術對比例3中的玉米大豆間作模式。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專利技術,并非用于限定本專利技術的范圍。實施例1將玉米和大豆同時播種,并且玉米和大豆采用間作種植方式,如圖1所示,在每相鄰的兩個玉米種植排之間種植2行大豆,玉米行寬行行距為1.8米,窄行行距為0.4m,穴距0.06m,每穴1粒;大豆行間距為0.4米,玉米行與大豆行間距為0.7米,穴距0.06m,每穴1粒。在玉米大豆播后1-2天內(nèi),用96%精異丙甲草胺EC100-150mL/667m2作為播后苗前土壤處理,每畝兌水30-50L,均勻噴霧土壤墑情決定兌水量;干旱氣候或土壤墑情差時,可以利用淺覆土2-3cm發(fā)揮防效。在玉米3-5葉期時施用莖葉處理劑75%噻吩磺隆WP1-1.75g/667m2,每畝兌水30-50L,均勻噴霧。在玉米6葉期后對大豆行定向噴霧25%氟磺胺草醚EC40-70mL/667m2,每畝兌水30-50L。對比例1采用玉米-大豆2∶2的間作種植模式(見圖1),玉米行寬行行距為1.8m,窄行行距0.4m,穴距0.12m,每穴1粒;在玉米寬行內(nèi)種2行大豆,行距40cm,玉米行與大豆行間距為70cm,穴距6cm,每穴1粒;在玉米和大豆播后1d進行土壤處理,試驗區(qū)組采用單因素隨機區(qū)組設計,各處理分別為96%精異丙甲草胺EC125mL/667m2,90%乙草胺EC125mL/667m2,24%乙氧氟草醚EC56mL/667m2,清水對照(具體測量結果如表2所示);每個處理重復3次,共12個小區(qū),隨機區(qū)組排列,小區(qū)面積為5×4.4=22m2;成苗后選取長勢相近的玉米和大豆各3株,每3d調查葉片的形狀、葉片的顏色、抽出的葉片數(shù)、植株的形狀,并進行描述,測定植株的株高和莖粗;觀察受藥害情況并確定其受到藥害的等級;藥害分級標準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農(nóng)業(yè)行業(yè)標準(見表1);在藥后7d、15d和30d,調查雜草的種類和數(shù)量,測定藥后30d雜草地上部分鮮重,在玉米、大豆收獲后測定其產(chǎn)量。表1藥害等級劃分標準表2土壤處理藥害、防效及產(chǎn)量評價由表2可得,采用96%精異丙甲草胺EC處理對玉米有輕微藥害,對大豆沒有藥害;與90%乙草胺EC和24%乙氧氟草醚EC相比,96%精異丙甲草胺EC對玉米、大豆更安全,采用96%精異丙甲草胺EC處理具有較高的玉米、大豆產(chǎn)量,鮮重防效可以達到91.50%,對抑制雜草種子萌發(fā)有顯著作用。對比例2采用玉米-大豆2∶2的間作種植模式(見圖1),玉米行寬行行距1.8m,窄行行距0.4m,穴距0.12m,每穴1粒;在玉米寬行內(nèi)種2行大豆,行距40cm,玉米行與大豆行間距為70cm,穴距6cm,每穴1粒;在玉米和大豆播后1d進行土壤處理,試驗區(qū)組采用單因素隨機區(qū)組設計,各處理分別為48%滅草松L175mL/667m2,75%噻吩磺隆WP1.75g/667m2,4%煙嘧磺隆SC85mL/667m2,25%氟磺胺草醚EC100mL/667m2,5%咪唑乙煙酸L116.5mL/667m2和清水對照(具體測量結果如表3所示);每個處理重復3次,共18個小區(qū),隨機區(qū)組排列,小區(qū)面積為5×4.4=22m2;藥后選取長勢相近的玉米和大豆各3株,每3d調查葉片的形狀、葉片的顏色、抽出的葉片數(shù)、植株的形狀,并進行描述;測定植株的株高和莖粗。觀察受藥害情況并確定其受到藥害的等級;藥害分級標準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農(nóng)業(yè)行業(yè)標準(見表1)。在藥后7d、15d和30d,調查雜草的種類和數(shù)量,測定藥后30d雜草地上部分鮮重。在玉米、大豆收獲后測定其產(chǎn)量。由表3可得,48%滅草松L對玉米、大豆最安全,但除草效果最差;4%煙嘧磺隆SC具有較好的除草效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玉米大豆間作化學除草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將玉米和大豆同時播種,并且玉米和大豆采用間作種植方式,每2行玉米為一玉米種植排,且在每相鄰的兩個玉米種植排之間種植2?3行大豆,大豆的種植方向與玉米相同;在玉米和大豆種植1?2天后進行土壤封閉處理;然后在玉米3?5葉期時施用莖葉處理劑;再在玉米6葉期后,在大豆行定向噴霧除草劑。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玉米大豆間作化學除草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將玉米和大豆同時播種,并且玉米和大豆采用間作種植方式,每2行玉米為一玉米種植排,且在每相鄰的兩個玉米種植排之間種植2-3行大豆,大豆的種植方向與玉米相同;在玉米和大豆種植1-2天后進行土壤封閉處理;然后在玉米3-5葉期時施用莖葉處理劑;再在玉米6葉期后,在大豆行定向噴霧除草劑。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玉米大豆間作化學除草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在玉米和大豆種植1-2天后進行土壤封閉處理的具體過程為:在玉米和大豆種植后1-2天內(nèi)施用土壤處理劑96%精異丙甲草胺EC對土壤進行噴霧處理。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玉米大豆間作化學除草方法,其特征是,在玉米和大豆種植后1-2天內(nèi)每667m2土壤內(nèi)施用土壤處理劑96%精異丙甲草胺EC100-150ml。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玉...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戴煒,楊文鈺,楊繼芝,王小春,雍太文,
申請(專利權)人: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四川,5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