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無刷直流電機,包括電機外殼(1)、電機前端蓋(2)、電機后端蓋(3)、設置在所述電機外殼(1)內的定子(4)與轉子(5)、電機轉軸(6)和控制器(7),電機前端蓋(2)和電機后端蓋(3)分別位于電機外殼(1)的兩端,轉子(5)位于所述定子(4)內,并套接于電機轉軸(6)上,定子(4)與轉子(5)對應有多個,控制器(7)為中心有孔(71)的圓盤狀,靠近電機后端蓋(3)并通過孔(71)與電機轉軸(6)套接,控制器(7)與近電機后端蓋(3)的定轉子組件之間設有金屬薄片(8),電機后端蓋(3)上設有散熱槽。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高了電機的整體特性和工作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無刷直流電機
本技術涉及電機
,尤其涉及一種無刷直流電機。
技術介紹
直流電機包括有刷直流電機和無刷直流電機,而無刷直流電機又分無刷軸傳動電機和無刷外傳動電機。對于無刷軸傳動電機而言,轉子位于定子內壁,實現內轉子傳動。但由于反電動勢的存在,轉子的扭轉力矩往往大打折扣,從而使得工作效率不高。同時,控制器作為無刷直流電機中驅動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工作時既不能受電磁干擾,又不能過熱,一旦受到電磁干擾,則會導致電機無法正常工作,若是過熱,則會導致控制器中的相關部件被燒壞。在實現本技術的過程中,本專利技術人發現現有技術常采用以下方式來克服上述問題:1、通過增加線圈纏繞密度的方式來提高扭轉力矩;2、將控制器置于電機外,使其免去電磁干擾和過度受熱。雖然采用增加線圈纏繞密度的方式能增加磁通密度,但由于線圈的增加,反電動勢也隨著增加,從而轉子最終受到的有效力矩并未增加,致使最終效果不明顯;將控制器與電機分離,雖能解決問題,但得配置專門的控制盒來安裝和保護,致使使用不便,且成本增加。因此,有必要尋求一種更有效的方式來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無刷直流電機,通過對應增加定子與轉子的個數來提高扭轉力矩,將控制器設置成中心有孔的圓盤狀,套設于轉軸上,并在定子與控制器間設置金屬薄片來解決控制器的電磁干擾問題,利用小風扇實現降溫,以此提高無刷直流電機的工作效率。為達到以上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無刷直流電機,包括電機外殼、電機前端蓋、電機后端蓋、設置在所述電機外殼內的定子與轉子、電機轉軸和控制器,所述電機前端蓋和電機后端蓋分別位于所述電機外殼的兩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子位于所述定子內,并套接于所述電機轉軸上,所述定子與轉子對應有多個,所述控制器為中心有孔的圓盤狀,靠近所述電機后端蓋并通過所述孔與所述電機轉軸套接,所述控制器與近所述電機后端蓋的定轉子組件之間設有金屬薄片,所述電機后端蓋上設有散熱槽。進一步的,所述定子包括環狀部和由所述環狀部內壁向內延伸形成的多個齒部,所述齒部均勻的分布于所述環狀部內壁上,所述齒部的末端向左右方向對稱展開形成具有一定弧度,并沿所述定子的軸向方向延伸的靴部,多個所述靴部圍合成容納所述轉子的腔體。進一步的,所述定子與轉子對應設為兩組。進一步的,所述電機轉軸的最后端設有與其同軸旋轉的風扇。進一步的,所述控制器上設有用于測量所述轉子位置的位置傳感器。本技術的有益技術效果如下:通過增加定子與轉子的對應個數,增加了轉軸的扭轉力矩合力,提高了電機的工作效率;將控制器設置成與轉軸同軸旋轉的圓盤狀,并將位置傳感器設置于控制器上,一方面避免了由控制器與電機分離帶來的不便,另一方面將現有技術中常設于電機上的位置傳感器設于旋轉的控制器上,既滿足了位置傳感器能獲得轉子位置的需求,又使得安裝操作方便簡潔;在控制器與最靠近電機后端蓋的一組定轉子組合之間設置的金屬薄片能吸收電機定轉子工作時產生的磁場,從而使得控制器免受電磁的干擾;在電機轉軸后端設置風扇,使其能隨轉軸一起轉動,增加了通風散熱性,使得電機的整體性能得到大大提升。附圖說明圖1是根據本技術的一個優選實施例的電機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根據本技術的一個優選實施例的定子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技術以使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本技術。以下描述中的優選實施例只作為舉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想到其他顯而易見的變型。如圖1-2所示,是根據本技術一種無刷直流電機提供的一種實施例構造,其包括電機外殼1、電機前端蓋2、電機后端蓋3、設置在所述電機外殼1內的定子4與轉子5、電機轉軸6和控制器7,所述電機前端蓋2和電機后端蓋3分別位于所述電機外殼1的兩端。值得一提的是,所述電機前端蓋2和電機后端蓋3可采用卡扣的方式與所述電機外殼1連接,也可以采用其他允許的方式進行連接。所述轉子5位于所述定子4內,并套接于所述電機轉軸6上,所述定子4與轉子5對應有多個,優選的,所述定子4與轉子5對應設為兩組。所述控制器7為中心有孔71的圓盤狀,通過所述孔71與所述電機轉軸6套接,所述控制器7與近所述電機后端蓋3的定轉子組件之間設有金屬薄片8,所述電機后端蓋上設有散熱槽。進一步的,所述定子4包括環狀部41和由所述環狀部41內壁向內延伸形成的多個齒部42,所述齒部42均勻的分布于所述環狀部41內壁上,所述齒部42的末端向左右方向對稱展開形成具有一定弧度,并沿所述定子的軸向方向延伸的靴部43,多個所述靴部43圍合成容納所述轉子5的腔體。進一步的,所述電機轉軸6的最后端設有與其同軸旋轉的風扇10,當電機轉軸6旋轉時,風扇10也隨著旋轉,進而增加了電機內部的空氣流通性,使得控制器不至于受熱過度。另外,還可在所述控制器7近所述電機后端蓋3的一端面電連接制冷片,并使所述制冷片的制冷面貼合所述控制器7,散熱面靠近所述電機后端蓋3,在控制器7發熱時,制冷片的制冷面能將控制器的熱量吸走,并通過散熱面和電機后端蓋散熱,進一步提高控制器的散熱性能。進一步的,所述控制器7上設有用于測量所述轉子位置的位置傳感器72。該實施例增加定子與轉子的對應個數,雖然不能避免每一對定轉子組件間產生反電動勢,但對每組定轉子組件而言,其對應的轉子均有有效旋轉扭矩,這樣多對定轉子組件共同位于同一電機轉軸時,合力產生的有限旋轉扭矩就會增大,也即增加了轉軸的扭轉力矩合力,從而提高了電機的工作效率;將控制器設置成與轉軸同軸旋轉的圓盤狀,并將位置傳感器設置于控制器上,一方面避免了由控制器與電機分離帶來的不便,另一方面將現有技術中常設于電機上的位置傳感器設于旋轉的控制器上,既滿足了位置傳感器能獲得轉子位置的需求,又使得安裝操作方便簡潔;在控制器與最靠近電機后端蓋的一組定轉子組合之間設置的金屬薄片能吸收電機定轉子工作時產生的磁場,從而使得控制器免受電磁的干擾;在電機轉軸后端設置風扇,使其能隨轉軸一起轉動,也增加了通風散熱性,使得電機的整體性能得到大大提升。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技術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術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技術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本技術的原理,在不脫離本技術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技術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技術的范圍內。本技術要求的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無刷直流電機,包括電機外殼(1)、電機前端蓋(2)、電機后端蓋(3)、設置在所述電機外殼(1)內的定子(4)與轉子(5)、電機轉軸(6)和控制器(7),所述電機前端蓋(2)和電機后端蓋(3)分別位于所述電機外殼(1)的兩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子(5)位于所述定子(4)內,并套接于所述電機轉軸(6)上,所述定子(4)與轉子(5)對應有多個,所述控制器(7)為中心有孔(71)的圓盤狀,靠近所述電機后端蓋(3)并通過所述孔(71)與所述電機轉軸(6)套接,所述控制器(7)與近所述電機后端蓋(3)的定轉子組件之間設有金屬薄片(8),所述電機后端蓋(3)上設有散熱槽。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無刷直流電機,包括電機外殼(1)、電機前端蓋(2)、電機后端蓋(3)、設置在所述電機外殼(1)內的定子(4)與轉子(5)、電機轉軸(6)和控制器(7),所述電機前端蓋(2)和電機后端蓋(3)分別位于所述電機外殼(1)的兩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子(5)位于所述定子(4)內,并套接于所述電機轉軸(6)上,所述定子(4)與轉子(5)對應有多個,所述控制器(7)為中心有孔(71)的圓盤狀,靠近所述電機后端蓋(3)并通過所述孔(71)與所述電機轉軸(6)套接,所述控制器(7)與近所述電機后端蓋(3)的定轉子組件之間設有金屬薄片(8),所述電機后端蓋(3)上設有散熱槽。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刷直流電機,其特征在于...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徐新輝,
申請(專利權)人:余姚市宏陽微電機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