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智能電控式儲物吊柜,針對現有吊柜結構進行改進,在吊柜本體(1)內部分設第一儲物空間(9)和第二儲物空間(10),在第二儲物空間(10)中,引入所設計的儲物盒(3),采用所設計的各個電控伸縮桿(4)針對儲物盒(3)實現垂直方向上的升降,實現吊柜本體(1)的正面儲物,以及底面機械下降式儲物雙重方式,能夠有效提高儲物效率,便于儲物的拿取,并且整個設計采用電控機械結構,讓儲物變得更加便捷,使得實際使用變得更加人性化。
A kind of intelligent control type storage cabinet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n intelligent electronic type storage cabinet, the cabinet for the existing structure was improved, the cabinet body (1) is divided into a first storage space (9) and second storage space (10), second in the storage space (10),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design of the storage box (3). The electric telescopic rod (4) for the design of the storage box (3) to realize the lifting of the vertical direction, (1)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abinet body front storage, and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mechanical drop type storage double mod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torage efficiency, easy handling and storage, the design of the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mechanical structure, make the storage more convenient, the actual use of more humanity.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智能電控式儲物吊柜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智能電控式儲物吊柜,屬于智能儲物
技術介紹
儲物是指物體儲存,在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均會涉及到,用于儲物的裝置稱之為儲物柜,具體按安裝位置,又可分為整體櫥柜,吊柜和地柜等,但是現有儲物柜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當其中放置很多物品時,那么放置于最里面的物品就很難拿取,需要先將位于外面的物品移出,才能拿取到所要的物品,這樣費時又費力。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針對現有吊柜結構,引入電控機械機構,能夠方便物品取放,提高實際工作效率的智能電控式儲物吊柜。本專利技術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本專利技術設計了一種智能電控式儲物吊柜,包括吊柜本體和設置于吊柜本體正面敞開口上的柜門,吊柜本體內部設置第一儲物空間,第一儲物空間面面向吊柜本體的正面敞開口;還包括儲物盒、至少兩個電控伸縮桿和控制模塊,以及分別與控制模塊相連接的電源、電機驅動電路、控制按鈕;各個電控伸縮桿分別經過電機驅動電路與控制模塊相連接;電源經過控制模塊為控制按鈕進行供電,同時,電源依次經過控制模塊、電機驅動電路為各個電控伸縮桿進行供電;電源、控制模塊和電機驅動電路設置于吊柜本體的內側面,控制按鈕設置于吊柜本體外底面;各個電控伸縮桿相互并聯構成電控伸縮桿機組,電機驅動電路包括第一NPN型三極管Q1、第二NPN型三極管Q2、第三PNP型三極管Q3、第四PNP型三極管Q4、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第三電阻R3和第四電阻R4;其中,第一電阻R1的一端連接控制模塊的正級供電端,第一電阻R1的另一端分別連接第一NPN型三極管Q1的集電極、第二NPN型三極管Q2的集電極;第一NPN型三極管Q1的發射極和第二NPN型三極管Q2的發射極分別連接在電控伸縮桿機組的兩端上,同時,第一NPN型三極管Q1的發射極與第三PNP型三極管Q3的發射極相連接,第二NPN型三極管Q2的發射極與第四PNP型三極管Q4的發射極相連接;第三PNP型三極管Q3的集電極與第四PNP型三極管Q4的集電極相連接,并接地;第一NPN型三極管Q1的基極與第三PNP型三極管Q3的基極相連接,并經第二電阻R2與控制模塊相連接;第二NPN型三極管Q2的基極經第三電阻R3與控制模塊相連接;第四PNP型三極管Q4的基極經第四電阻R4與控制模塊相連接;吊柜本體正、背面之間的間距為d,吊柜本體中第一儲物空間由所對應吊柜本體正面敞開口向內的凈深d1,d1小于d,定義吊柜本體正面指向其背面的方向為參考方向,吊柜本體內部沿參考方向、位于第一儲物空間的后方設置第二儲物空間,第二儲物空間沿沿參考方向的深度等于d-d1,吊柜本體下表面對應第二儲物空間的位置設置貫穿吊柜本體外部空間與第二儲物空間的敞開口,且該敞開口的尺寸與第二儲物空間豎直投影尺寸相等;儲物盒正面與背面之間的間距小于d-d1,儲物盒內部設置儲物空間,儲物盒的正面設置連通其內部儲物空間的敞開口,且該敞開口的尺寸與第二儲物空間的尺寸相適應;各個電控伸縮桿的底座分別設置于吊柜本體內部第二儲物空間的內頂面,且各個電控伸縮桿上伸縮桿均豎直向下,各個電控伸縮桿上伸縮桿的頂端分別與儲物盒的頂端相連接,儲物盒在各個電控伸縮桿上伸縮桿的同步工作下,經吊柜本體下表面對應第二儲物空間得敞開口進出第二儲物空間,且各個電控伸縮桿上伸縮桿最短時,電控伸縮桿底座到儲物盒外底面之間的距離等于吊柜本體中第二儲物空間的高度。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各個電控伸縮桿均為無刷電機電控伸縮桿。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控制模塊為微處理器。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微處理器為ARM處理器。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電源為外部供電網。本專利技術所述一種智能電控式儲物吊柜采用以上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技術效果:(1)本專利技術設計的智能電控式儲物吊柜,針對現有吊柜結構進行改進,在吊柜本體內部分設第一儲物空間和第二儲物空間,在第二儲物空間中,引入所設計的儲物盒,采用所設計的各個電控伸縮桿針對儲物盒實現垂直方向上的升降,實現吊柜本體的正面儲物,以及底面機械下降式儲物雙重方式,能夠有效提高儲物效率,便于儲物的拿取,并且整個設計采用電控機械結構,讓儲物變得更加便捷,使得實際使用變得更加人性化;(2)本專利技術設計智能電控式儲物吊柜中,針對各個電控伸縮桿,均進一步設計采用無刷電機電控伸縮桿,使得本專利技術所設計智能電控式儲物吊柜在實際使用中,能夠實現靜音工作,既保證了所設計智能電控式儲物吊柜具有高效的升降儲物功能,又能保證其工作過程不對周圍環境造成影響,體現了設計過程中的人性化設計;(3)本專利技術設計的智能電控式儲物吊柜中,針對控制模塊,進一步設計采用微處理器,并具體設計采用ARM處理器,一方面能夠適用于后期針對所設計智能電控式儲物吊柜的擴展需求,另一方面,簡潔的控制架構模式能夠便于后期的維護;(4)本專利技術設計的智能電控式儲物吊柜中,針對電源,進一步設計采用外部供電網,有效保證了所設計電控機械結構在實際應用中取電、用電的穩定性,進而能夠有效提高所設計智能電控式儲物吊柜在實際應用工作中的穩定性。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所設計智能電控式儲物吊柜的結構示意圖。其中,1.吊柜本體,2.柜門,3.儲物盒,4.電控伸縮桿,5.控制模塊,6.電源,7.電機驅動電路,8.控制按鈕,9.第一儲物空間,10.第二儲物空間。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如圖1所示,本專利技術設計了一種智能電控式儲物吊柜,包括吊柜本體1和設置于吊柜本體1正面敞開口上的柜門2,吊柜本體1內部設置第一儲物空間9,第一儲物空間9面面向吊柜本體1的正面敞開口;還包括儲物盒3、至少兩個電控伸縮桿4和控制模塊5,以及分別與控制模塊5相連接的電源6、電機驅動電路7、控制按鈕8;各個電控伸縮桿4分別經過電機驅動電路7與控制模塊5相連接;電源6經過控制模塊5為控制按鈕8進行供電,同時,電源6依次經過控制模塊5、電機驅動電路7為各個電控伸縮桿4進行供電;電源6、控制模塊5和電機驅動電路7設置于吊柜本體1的內側面,控制按鈕8設置于吊柜本體1外底面;各個電控伸縮桿4相互并聯構成電控伸縮桿機組,電機驅動電路7包括第一NPN型三極管Q1、第二NPN型三極管Q2、第三PNP型三極管Q3、第四PNP型三極管Q4、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第三電阻R3和第四電阻R4;其中,第一電阻R1的一端連接控制模塊5的正級供電端,第一電阻R1的另一端分別連接第一NPN型三極管Q1的集電極、第二NPN型三極管Q2的集電極;第一NPN型三極管Q1的發射極和第二NPN型三極管Q2的發射極分別連接在電控伸縮桿機組的兩端上,同時,第一NPN型三極管Q1的發射極與第三PNP型三極管Q3的發射極相連接,第二NPN型三極管Q2的發射極與第四PNP型三極管Q4的發射極相連接;第三PNP型三極管Q3的集電極與第四PNP型三極管Q4的集電極相連接,并接地;第一NPN型三極管Q1的基極與第三PNP型三極管Q3的基極相連接,并經第二電阻R2與控制模塊5相連接;第二NPN型三極管Q2的基極經第三電阻R3與控制模塊5相連接;第四PNP型三極管Q4的基極經第四電阻R4與控制模塊5相連接;吊柜本體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智能電控式儲物吊柜,包括吊柜本體(1)和設置于吊柜本體(1)正面敞開口上的柜門(2),吊柜本體(1)內部設置第一儲物空間(9),第一儲物空間(9)面面向吊柜本體(1)的正面敞開口;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儲物盒(3)、至少兩個電控伸縮桿(4)和控制模塊(5),以及分別與控制模塊(5)相連接的電源(6)、電機驅動電路(7)、控制按鈕(8);各個電控伸縮桿(4)分別經過電機驅動電路(7)與控制模塊(5)相連接;電源(6)經過控制模塊(5)為控制按鈕(8)進行供電,同時,電源(6)依次經過控制模塊(5)、電機驅動電路(7)為各個電控伸縮桿(4)進行供電;電源(6)、控制模塊(5)和電機驅動電路(7)設置于吊柜本體(1)的內側面,控制按鈕(8)設置于吊柜本體(1)外底面;各個電控伸縮桿(4)相互并聯構成電控伸縮桿機組,電機驅動電路(7)包括第一NPN型三極管Q1、第二NPN型三極管Q2、第三PNP型三極管Q3、第四PNP型三極管Q4、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第三電阻R3和第四電阻R4;其中,第一電阻R1的一端連接控制模塊(5)的正級供電端,第一電阻R1的另一端分別連接第一NPN型三極管Q1的集電極、第二NPN型三極管Q2的集電極;第一NPN型三極管Q1的發射極和第二NPN型三極管Q2的發射極分別連接在電控伸縮桿機組的兩端上,同時,第一NPN型三極管Q1的發射極與第三PNP型三極管Q3的發射極相連接,第二NPN型三極管Q2的發射極與第四PNP型三極管Q4的發射極相連接;第三PNP型三極管Q3的集電極與第四PNP型三極管Q4的集電極相連接,并接地;第一NPN型三極管Q1的基極與第三PNP型三極管Q3的基極相連接,并經第二電阻R2與控制模塊(5)相連接;第二NPN型三極管Q2的基極經第三電阻R3與控制模塊(5)相連接;第四PNP型三極管Q4的基極經第四電阻R4與控制模塊(5)相連接;吊柜本體(1)正、背面之間的間距為d,吊柜本體(1)中第一儲物空間(9)由所對應吊柜本體(1)正面敞開口向內的凈深d1,d1小于d,定義吊柜本體(1)正面指向其背面的方向為參考方向,吊柜本體(1)內部沿參考方向、位于第一儲物空間(9)的后方設置第二儲物空間(10),第二儲物空間(10)沿沿參考方向的深度等于d?d1,吊柜本體(1)下表面對應第二儲物空間(10)的位置設置貫穿吊柜本體(1)外部空間與第二儲物空間(10)的敞開口,且該敞開口的尺寸與第二儲物空間(10)豎直投影尺寸相等;儲物盒(3)正面與背面之間的間距小于d?d1,儲物盒(3)內部設置儲物空間,儲物盒(3)的正面設置連通其內部儲物空間的敞開口,且該敞開口的尺寸與第二儲物空間(10)的尺寸相適應;各個電控伸縮桿(4)的底座分別設置于吊柜本體(1)內部第二儲物空間(10)的內頂面,且各個電控伸縮桿(4)上伸縮桿均豎直向下,各個電控伸縮桿(4)上伸縮桿的頂端分別與儲物盒(3)的頂端相連接,儲物盒(3)在各個電控伸縮桿(4)上伸縮桿的同步工作下,經吊柜本體(1)下表面對應第二儲物空間(10)的敞開口進出第二儲物空間(10),且各個電控伸縮桿(4)上伸縮桿最短時,電控伸縮桿(4)底座到儲物盒(3)外底面之間的距離等于吊柜本體(1)中第二儲物空間(10)的高度。...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智能電控式儲物吊柜,包括吊柜本體(1)和設置于吊柜本體(1)正面敞開口上的柜門(2),吊柜本體(1)內部設置第一儲物空間(9),第一儲物空間(9)面面向吊柜本體(1)的正面敞開口;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儲物盒(3)、至少兩個電控伸縮桿(4)和控制模塊(5),以及分別與控制模塊(5)相連接的電源(6)、電機驅動電路(7)、控制按鈕(8);各個電控伸縮桿(4)分別經過電機驅動電路(7)與控制模塊(5)相連接;電源(6)經過控制模塊(5)為控制按鈕(8)進行供電,同時,電源(6)依次經過控制模塊(5)、電機驅動電路(7)為各個電控伸縮桿(4)進行供電;電源(6)、控制模塊(5)和電機驅動電路(7)設置于吊柜本體(1)的內側面,控制按鈕(8)設置于吊柜本體(1)外底面;各個電控伸縮桿(4)相互并聯構成電控伸縮桿機組,電機驅動電路(7)包括第一NPN型三極管Q1、第二NPN型三極管Q2、第三PNP型三極管Q3、第四PNP型三極管Q4、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第三電阻R3和第四電阻R4;其中,第一電阻R1的一端連接控制模塊(5)的正級供電端,第一電阻R1的另一端分別連接第一NPN型三極管Q1的集電極、第二NPN型三極管Q2的集電極;第一NPN型三極管Q1的發射極和第二NPN型三極管Q2的發射極分別連接在電控伸縮桿機組的兩端上,同時,第一NPN型三極管Q1的發射極與第三PNP型三極管Q3的發射極相連接,第二NPN型三極管Q2的發射極與第四PNP型三極管Q4的發射極相連接;第三PNP型三極管Q3的集電極與第四PNP型三極管Q4的集電極相連接,并接地;第一NPN型三極管Q1的基極與第三PNP型三極管Q3的基極相連接,并經第二電阻R2與控制模塊(5)相連接;第二NPN型三極管Q2的基極經第三電阻R3與控制模塊(5)相連接;第四PNP型...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胡國良,朱霞,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合欣美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