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地下集水裝置,包括降水井以及位于所述降水井內部用以排出污水的泵體,所述降水井的內側壁由內向外依次設置海綿層、細砂層和碎石子層,且所述海綿層與所述細砂層之間設置第一鋼板,所述細砂層與所述碎石子層之間設置第二鋼板,所述第一鋼板與所述第二鋼板設置通孔;所述泵體的下方設置具有開口的底板,且所述底板與所述海綿層、所述細砂層和所述碎石子層緊密貼合,所述底板設置用以遮蓋所述開口且能夠開啟的底蓋。上述地下集水裝置,可以對集水中的淤泥進行吸收,方便對集水進行抽排。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一種地下集水裝置
本技術涉及建筑工程
,特別涉及一種地下集水裝置。
技術介紹
隨著國內超高層建筑越來越多,在市中心繁華區(qū)域改擴建工程中,逆作法被越來越多的運用,影響逆作法施工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土方開挖,而基坑內降水問題是土方開挖必須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其中,逆作法是指先沿建筑物地下室軸線或周圍施工地下連續(xù)墻或其他支護結構,同時建筑物內部的有關位置澆筑或打下中間支承樁,作為施工期間于底板封底之前承受上部結構自重和施工荷載的支撐。然后施工地面一層的梁板樓面結構,作為地下連續(xù)墻剛度很大的支撐,隨后逐層向下開挖土方和澆筑各層地下結構,直至底板封底。同時,由于地面一層的樓面結構已完成,為上部結構施工創(chuàng)造了條件,所以可以同時向上逐層進行地上結構的施工。如此地面上、下同時進行施工,直至工程結束。通常類似工程均是采用潛污泵直接抽排,因土方開挖等問題,地下室集水坑內集水較為混濁,直接采用潛污泵抽排,容易引起泵堵塞,且如水較為混濁,淤泥較多,根本無法抽排。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地下集水裝置,該地下集水裝置可以對集水中的淤泥進行吸收,方便對集水進行抽排。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一種地下集水裝置,包括降水井以及位于所述降水井內部用以排出污水的泵體,所述降水井的內側壁由內向外依次設置海綿層、細砂層和碎石子層,且所述海綿層與所述細砂層之間設置第一鋼板,所述細砂層與所述碎石子層之間設置第二鋼板,所述第一鋼板與所述第二鋼板設置通孔;所述泵體的下方設置具有開口的底板,且所述底板與所述海綿層、所述細砂層和所述碎石子層緊密貼合,所述底板設置用以遮蓋所述開口且能夠開啟的底蓋。相對于上述
技術介紹
,本技術提供的地下集水裝置,其核心在于,降水井的內側壁由內向外依次設置海綿層、細砂層和碎石子層,且海綿層與細砂層之間設置第一鋼板,細砂層與碎石子層之間設置第二鋼板,第一鋼板與第二鋼板設置通孔;這樣一來,位于降水井內部的污水,污水中的淤泥等雜質依次經(jīng)過海綿層、第一鋼板的通孔、細砂層、第二鋼板的通孔和碎石子層,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凈化了污水,并利用降水井內部的泵體將凈化后的污水排出降水井;由于污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凈化,使得泵體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功效;如此設置,可以對集水中的淤泥進行吸收,方便對集水進行抽排。優(yōu)選地,所述底板具體為底部鋼板,且所述底部鋼板與所述第一鋼板和所述第二鋼板焊接。優(yōu)選地,所述底蓋的一側鉸接于所述底板,且所述底蓋位于所述底板的下端。優(yōu)選地,所述底蓋設置能夠遮蓋和開啟所述開口的鐵絲。優(yōu)選地,所述海綿層、所述細砂層和所述碎石子層的厚度相同。優(yōu)選地,所述通孔均勻分布于所述第一鋼板和所述第二鋼板。優(yōu)選地,所述泵體具體為潛水泵。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提供的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所提供的地下集水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底板閉合時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1中底板開啟時的結構示意圖。其中:1-泵體、2-海綿層、3-細砂層、4-碎石子層、5-底板、6-底蓋、7-鐵絲。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為了使本
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請參考圖1、圖2和圖3,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所提供的地下集水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底板閉合時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1中底板開啟時的結構示意圖。本技術提供的一種地下集水裝置,主要包括降水井、泵體1、海綿層2、細砂層3、碎石子層4、第一鋼板、第二鋼板、底板5和底蓋6,如說明書附圖1所示。降水井的設置方式可以參考現(xiàn)有技術,泵體1位于降水井的內部,用于對降水井內部的污水進行抽排。本技術的核心在于,降水井的內側壁由內向外依次設置海綿層2、細砂層3和碎石子層4,并且海綿層2與細砂層3之間設置第一鋼板,細砂層3與碎石子層4之間設置第二鋼板,第一鋼板與第二鋼板均設置通孔;其目的在于,污水中的淤泥等雜質可以依次經(jīng)過海綿層2、第一鋼板的通孔、細砂層3、第二鋼板的通孔和碎石子層4,進而起到凈化污水的目的。降水井通常設置為圓柱狀,直徑在300mm~400mm之間,海綿層2、細砂層3和碎石子層4作為三層不同材質的過濾層,可以將三層的厚度設置相同,厚度可以設置在45mm~55mm之間。第一鋼板與第二鋼板能夠支撐海綿層2、細砂層3和碎石子層4,由于第一鋼板與第二鋼板設置于海綿層2、細砂層3和碎石子層4之間,因而第一鋼板與第二鋼板不易腐蝕,能夠起到較好的支撐效果。第一鋼板與第二鋼板的厚度可以設置在5mm~10mm之間;第一鋼板與第二鋼板的通孔可以供污水中的淤泥等雜質經(jīng)過;經(jīng)過實際測試,降水井的內側壁由內向外依次設置海綿層2、細砂層3和碎石子層4可以最大限度的凈化污水,并且配合第一鋼板與第二鋼板的支撐作用,使得地下集水裝置的使用壽命明顯延長;當然,第一鋼板與第二鋼板可以采用不銹鋼鋼板,第一鋼板與第二鋼板的通孔尺寸與數(shù)量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而定;本技術優(yōu)選將通孔均勻設置于第一鋼板與第二鋼板,且通孔的尺寸相同。泵體1的下方設置具有開口的底板5,且底板5與海綿層2、細砂層3和碎石子層4緊密貼合,底板5設置用以遮蓋開口且能夠開啟的底蓋6。底板5可以設置為圓形金屬底板,且厚度在15mm~25mm之間;為了實現(xiàn)底板5與海綿層2、細砂層3和碎石子層4的緊密貼合,可以將底板5焊接于第一鋼板和所述第二鋼板,實現(xiàn)底板5與海綿層2、細砂層3和碎石子層4的底端緊密貼合,確保集水效果。當然,底板5還可以采用其他工藝實現(xiàn)其與海綿層2、細砂層3和碎石子層4的緊密貼合,本文將不再贅述。底板5設置底蓋6的目的在于,當需要利用泵體1排出污水時,泵體1位于污水中,此時底蓋6將底板5的開口遮蓋,實現(xiàn)降水井的密封效果。當污水排出完畢后,打開底蓋6,實現(xiàn)降水井的底部與外界氣壓一致,避免因真空導致泵體1無法從降水井內取出。底板5的開口尺寸可以設置為直徑80mm~120mm的圓口,底蓋6的直徑尺寸可以在100mm~140mm之間,以實現(xiàn)遮蓋底板5的開口,確保地下集水裝置的密封效果。針對底蓋6的設置方式,如說明書附圖2與附圖3所示;底蓋6的一側鉸接于底板5,且底蓋6位于底板5的下端。為了實現(xiàn)底蓋6相對于底板5的開啟和關閉,可以采用現(xiàn)有技術中的開啟方式;本技術在底蓋6設置鐵絲7,鐵絲7與降水井的內側壁平行,鐵絲7垂直于底蓋6和底板5;當向上拉動鐵絲7時,即可實現(xiàn)底蓋6的關閉;當松開鐵絲7時,即可實現(xiàn)底蓋6的開啟。本文中的泵體1可以為潛水泵。眾所周知,潛水泵一般用于常溫清水,水中不溶性固體雜質的含量不超過0.1%,粒度不大于0.2mm,PH值在6.5--8范圍內;利用潛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地下集水裝置,包括降水井以及位于所述降水井內部用以排出污水的泵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水井的內側壁由內向外依次設置海綿層、細砂層和碎石子層,且所述海綿層與所述細砂層之間設置第一鋼板,所述細砂層與所述碎石子層之間設置第二鋼板,所述第一鋼板與所述第二鋼板設置通孔;所述泵體的下方設置具有開口的底板,且所述底板與所述海綿層、所述細砂層和所述碎石子層緊密貼合,所述底板設置用以遮蓋所述開口且能夠開啟的底蓋。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地下集水裝置,包括降水井以及位于所述降水井內部用以排出污水的泵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水井的內側壁由內向外依次設置海綿層、細砂層和碎石子層,且所述海綿層與所述細砂層之間設置第一鋼板,所述細砂層與所述碎石子層之間設置第二鋼板,所述第一鋼板與所述第二鋼板設置通孔;所述泵體的下方設置具有開口的底板,且所述底板與所述海綿層、所述細砂層和所述碎石子層緊密貼合,所述底板設置用以遮蓋所述開口且能夠開啟的底蓋。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集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具體為底部鋼板,且所述底部鋼板與所述第一鋼板和所述第...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孫鵬程,張登文,李獻勇,談凱,沈超,
申請(專利權)人:中建八局第四建設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