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公開了一種離心鑄造金屬模具,包括澆鑄筒,所述澆鑄筒的筒壁上開設有多個排氣孔。該離心鑄造金屬模具提高了其透氣性,使水基涂料在澆鑄筒內干燥過程中產生的水汽能夠從排氣孔中排出,增加了涂料干燥的排氣性,從而減少了鑄件中出現的氣孔,提高了鑄造的成品率。本申請還公開了一種包含該離心鑄造金屬模具的離心鑄造系統。
Centrifugal casting metal mould and centrifugal casting system
The present invention discloses a centrifugal casting metal mold, comprising a casting barrel, wherein a plurality of exhaust holes are arranged on the cylinder wall of the casting barrel. Improve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metal mold centrifugal casting, the water-based coating produced in the casting tube during the drying process of water vapor can be discharged from the exhaust hole, increasing the exhaust of the dry coating, thereby reducing the porosity of castings in the foundry, improve the rate of finished products.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also discloses a centrifugal casting system comprising the centrifugal casting metal mold.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離心鑄造金屬模具及離心鑄造系統
本專利技術涉及離心鑄造
,特別涉及一種離心鑄造金屬模具。還涉及一種包含該離心鑄造金屬模具的離心鑄造系統。
技術介紹
離心鑄造金屬模具的結構通常為密封圓筒形,通過離心作用將涂料均勻分布到離心鑄造金屬模具的內表面。目前現有的離心鑄造金屬型模具在生產過程中,模具內腔噴涂涂料后,由于所噴的水基涂料中含有80%左右的水分,在隨后的涂料干燥過程中,水汽不能夠完全的排出,造成澆鑄的鑄件出現大量的氣孔,形成廢品,增加了生產成本。綜上所述,如何解決離心鑄造金屬模具澆鑄高含水率涂料時,水汽排放不完全,影響鑄件質量的問題,成為了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離心鑄造金屬模具,以提高其透氣性,增加涂料干燥的排氣性,提高鑄造的成品率。本專利技術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包含該離心鑄造金屬模具的離心鑄造系統,以提高離心鑄造的成品率。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以下技術方案:一種離心鑄造金屬模具,包括澆鑄筒,所述澆鑄筒的筒壁上開設有多個排氣孔。優選地,在上述的離心鑄造金屬模具中,所述排氣孔包括連通的外段和內段,所述內段的直徑小于外段的直徑,所述外段靠近所述澆鑄筒的筒壁外側設置,所述內段靠近所述澆鑄筒的筒壁內側設置。優選地,在上述的離心鑄造金屬模具中,所述外段的直徑為3mm~8mm,所述內段的直徑為1mm~1.5mm。優選地,在上述的離心鑄造金屬模具中,所述內段的長度為3mm~5mm。優選地,在上述的離心鑄造金屬模具中,所述排氣孔沿澆鑄筒的圓周方向均勻分布。優選地,在上述的離心鑄造金屬模具中,在所述澆鑄筒的圓周方向上,同一橫截面上均勻布置有3~8個所述排氣孔。優選地,在上述的離心鑄造金屬模具中,在所述澆鑄筒的軸向上,同一直線上的相鄰兩個所述排氣孔的間距為60mm~90mm。優選地,在上述的離心鑄造金屬模具中,相鄰兩個橫截面上的所述排氣孔彼此交錯設置。優選地,在上述的離心鑄造金屬模具中,相鄰兩個橫截面上的兩個相鄰所述排氣孔的間距為30mm~60mm。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了一種離心鑄造系統,包括:如以上任一項所述的離心鑄造金屬模具,所述離心鑄造金屬模具的澆鑄筒設置有敞口端和封口端;擋板,用于阻擋設置在所述敞口端;壓邊飛錘,設置在所述敞口端,用于將所述擋板壓緊在所述敞口端;隔熱墊,設置在所述澆鑄筒的封口端和敞口端的內側面上;驅動主軸,與所述封口端連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專利技術提供的離心鑄造金屬模具中,澆鑄筒的筒壁上開設有多個排氣孔。提高了其透氣性,使水基涂料在澆鑄筒內干燥過程中產生的水汽能夠從排氣孔中排出,增加了涂料干燥的排氣性,從而減少了鑄件中出現的氣孔,提高了鑄造的成品率。本專利技術提供的離心鑄造系統采用了本申請中的離心鑄造金屬模具,提高了透氣性,從而減少了鑄件中出現的氣孔,提高了鑄造的成品率。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提供的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離心鑄造金屬模具的縱向剖視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離心鑄造金屬模具的A-A橫向剖視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離心鑄造系統的縱向剖視示意圖。其中,1為澆鑄筒、2為排氣孔、21為內段、22為外段、3為鑄件、4為擋板、5為壓邊飛錘、6為隔熱墊、7為驅動主軸。具體實施方式本專利技術的核心是提供了一種離心鑄造金屬模具,提高了其透氣性,增加了涂料干燥的排氣性,提高了鑄造的成品率。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了一種包含該離心鑄造金屬模具的離心鑄造系統,提高了離心鑄造的成品率。下面將結合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專利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專利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專利技術保護的范圍。請參考圖1-圖2,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離心鑄造金屬模具,包括澆鑄筒1,澆鑄筒1的筒壁上開設有多個排氣孔2。離心鑄造金屬模具在生產過程中,模具本身溫度在300℃左右,澆鑄筒1內腔噴涂0.5-1.0mm的水基涂料后,涂料在澆鑄筒1自身溫度的作用下,開始干燥產生氣體,氣體在澆鑄筒1離心力的作用下,順著排氣孔2排出澆鑄筒1內腔,涂料得到充分的干燥和排氣,在隨后的鐵液澆鑄過程中,涂料表面沒有殘余氣體的影響,鑄件表面沒有氣孔,鑄件質量穩定。該離心鑄造金屬模具提高了透氣性,使水基涂料在澆鑄筒1內干燥過程中產生的水汽能夠從排氣孔2中排出,增加了涂料干燥的排氣性,從而減少了鑄件中出現的氣孔,提高了鑄造的成品率。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排氣孔2包括連通的外段22和內段21,內段21的直徑小于外段22的直徑,外段22靠近澆鑄筒1的筒壁外側設置,內段21靠近澆鑄筒1的筒壁內側設置。靠近澆鑄筒1的內腔的內段21的直徑較小,可以防止涂料進入排氣孔2,靠近澆鑄筒1的外部的外段22的直徑較大,有利于氣體快速排出。作為優化,在本實施例中,外段22的直徑為3mm~8mm,內段21的直徑為1mm~1.5mm。具體根據澆鑄筒1的大小、透氣程度決定排氣孔2的直徑。在本實施例中,排氣孔2的內段21的長度為3mm~5mm,其余澆鑄筒1的筒壁厚度為外段22的長度。為了使排氣均勻,在本實施例中,排氣孔2沿澆鑄筒1的圓周方向均勻分布。從而使澆鑄筒1的各個位置的排氣速度一致,得到的鑄件表面質量更加均勻。進一步地,在本實施例中,在澆鑄筒1的圓周方向上,同一橫截面上均勻布置有3~8個排氣孔2。澆鑄筒1的筒壁上多個橫截面上均設置有一圈排氣孔2。每圈排氣孔2的數量為3~8個,且均勻布置。如每圈排氣孔2的數量為4個,則同一圈上,相鄰兩個排氣孔2之間的間隔角度為90°。如每圈排氣孔2的數量為8個,則同一圈上,相鄰兩個排氣孔2之間的間隔角度為45°。當然,每圈排氣孔2也可以不均勻分布,只是排氣效果不如均勻布置的好。在本實施例中,在澆鑄筒1的軸向上,同一直線上的相鄰兩個排氣孔2的間距為60mm~90mm。即澆鑄筒1的軸向上,分布有多列排氣孔2,每一列排氣孔2中的相鄰兩個排氣孔2的間距為60mm~90mm。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相鄰兩個橫截面上的排氣孔2彼此交錯設置。即相鄰兩圈排氣孔2沿圓周方向彼此交錯設置。從而在相同澆鑄筒1大小的情況下,如此設置可以增加排氣孔2的密度,同時保證澆鑄筒1的結構強度。作為優化,相鄰兩個橫截面上的兩個相鄰排氣孔2的間距為30mm~60mm。即在相鄰兩圈的排氣孔2中,第一圈排氣孔2中的每個排氣孔2與第二圈排氣孔2中的對應相鄰的排氣孔2之間的間距為30mm~60mm。具體尺寸根據澆鑄筒1大小和排氣孔2的數量而定。當然,排氣孔2還可以采用其它布置形式,如沿圓周方向平行均勻布置的多列排氣孔2等,只要能夠起到排氣的作用即可,并不局限于本實施例所列舉的布置形式。排氣孔2的大小和布置密度根據鑄造工藝而定,水基涂料含水率越大,排氣孔2的布置密度越大,排氣孔2直徑越大;鑄件長度越長,鑄件壁厚越薄,則排氣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離心鑄造金屬模具,包括澆鑄筒(1),其特征在于,所述澆鑄筒(1)的筒壁上開設有多個排氣孔(2)。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離心鑄造金屬模具,包括澆鑄筒(1),其特征在于,所述澆鑄筒(1)的筒壁上開設有多個排氣孔(2)。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離心鑄造金屬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孔(2)包括連通的外段(22)和內段(21),所述內段(21)的直徑小于外段(22)的直徑,所述外段(22)靠近所述澆鑄筒(1)的筒壁外側設置,所述內段(21)靠近所述澆鑄筒(1)的筒壁內側設置。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離心鑄造金屬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段(22)的直徑為3mm~8mm,所述內段(21)的直徑為1mm~1.5mm。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離心鑄造金屬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內段(21)的長度為3mm~5mm。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離心鑄造金屬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孔(2)沿所述澆鑄筒(1)的圓周方向均勻分布。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離心鑄造金屬模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澆鑄筒(1)的圓周方向...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趙廣華,孫世貴,楊淑娟,曾應鴿,
申請(專利權)人:中原內配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河南,4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