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ELID磨削氧化膜復合結構控制裝置,包括位移傳感器、電渦流傳感器、第一水泵、第二水泵、滑桿及擋板;位移傳感器和電渦流傳感器靠近砂輪的邊緣處設置,分別與PLC控制器的輸入端口連接;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分別與PLC控制器的輸出端口連接,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的出口分別連接一分流閥;兩分流閥的電解噴口朝向砂輪的邊緣設置,液壓噴口相對設置,滑桿兩端分別置于兩分流閥的液壓噴口中,滑桿與擋板連接,擋板能夠遮擋兩分流閥的電解噴口。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控制兩種不同成分的電解液噴射,使砂輪表面生成復合結構的氧化膜,復合結構氧化膜的內層絕緣性好,可防止砂輪損耗過快,外層結構緊湊,能有效提高加工表面質量。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ELID磨削氧化膜復合結構控制裝置
本技術屬于ELID磨削加工設備
,具體是涉及一種ELID磨削氧化膜復合結構控制裝置。
技術介紹
在ELID磨削過程中,有時為了改善氧化膜的結構與性能,可以在電解液中加入一些納米顆粒,這些顆粒的加入使得氧化膜的結構更加緊湊,致密性、均勻性均有所提高,但其中一些導電顆粒如,金屬單質、碳顆粒等,會降低氧化膜的絕緣性,電解作用過強,導致砂輪損耗過快。單層同一性質的氧化膜往往難以同時滿足這些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ELID磨削氧化膜復合結構控制裝置,該裝置通過控制兩種不同成分的電解液噴射,使砂輪表面生成復合結構的氧化膜,復合結構氧化膜內層絕緣性好,可防止砂輪損耗過快,外層結構緊湊、粘附力強,能有效提高加工表面質量。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ELID磨削氧化膜復合結構控制裝置,包括PLC控制器、位移傳感器、電渦流傳感器、分流閥、第一水泵、第二水泵、滑桿及擋板;所述的位移傳感器和電渦流傳感器靠近砂輪的邊緣處設置,位移傳感器和電渦流傳感器分別與PLC控制器的輸入端口連接,所述的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分別與PLC控制器的輸出端口連接,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的出口分別連接一分流閥,兩分流閥的電解噴口朝向砂輪的邊緣設置,兩分流閥的液壓噴口相對設置,所述的滑桿兩端分別置于兩分流閥的液壓噴口中,滑桿與擋板連接,擋板能夠遮擋兩分流閥的電解噴口。上述的ELID磨削氧化膜復合結構控制裝置中,所述的滑桿包括連桿和兩滑塊,兩滑環安裝在連桿的兩端;滑塊置于分流閥的液壓噴口中,與液壓噴口過渡配合。上述的ELID磨削氧化膜復合結構控制裝置中,所述的連桿為階梯桿,滑塊為圓柱狀。上述的ELID磨削氧化膜復合結構控制裝置中,分流閥包括進水口、電解噴口和液壓噴口,電解噴口管徑為進水口尺寸的四分之三,液壓噴口管徑為進水口尺寸的四分之一。上述的ELID磨削氧化膜復合結構控制裝置中,還包括載板,所述的載板上設有方孔、兩噴口及滑槽,所述的兩分流閥安裝在載板上;兩分流閥的電解噴口分別對應于兩噴口設置;所述的連桿置于滑槽內,連桿中部設有連接桿,連接桿穿過方孔與擋板連接;擋板能夠遮擋兩噴口。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本技術通過控制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噴射兩種不同成分的電解液,能夠使砂輪表面生成復合結構的氧化膜,復合結構氧化膜的內層絕緣性好,可防止砂輪損耗過快,外層結構緊湊、粘附力強,能有效提高加工表面質量。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的滑桿的主視圖。圖3是本技術的滑桿的左視圖。圖4是本技術的載板的主視圖。圖5是本技術的載板的俯視圖。圖6是本技術的載板的左視圖。具體實施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說明。如圖1所示,本技術包括PLC控制器14、位移傳感器5、電渦流傳感器8、分流閥2、第一水泵1、第二水泵13、載板3、滑桿12及擋板10。所述的位移傳感器5、電渦流傳感器6和載板3靠近砂輪4的邊緣處設置,位移傳感器5和電渦流傳感器8分別與PLC控制器14的輸入端口連接,所述的第一水泵1和第二水泵13分別與PLC控制器14的輸出端口連接,位移傳感器5與電渦流傳感器8用于實時測量砂輪4上氧化膜的厚度值,PLC控制器14以測得的厚度值為參照,控制第一水泵1和第二水泵13的開啟與停止。第一水泵1和第二水泵13的出口分別連接一分流閥2,如圖4-6所示,所述的載板3上設有方孔32、兩噴口31及滑槽33。兩分流閥2安裝在載板3上,分流閥2上設有相互連通的進水口、電解噴口和液壓噴口;其中進水口尺寸最大,用以接收第一水泵1和第二水泵13送來的電解液。兩分流閥2的電解噴口分別對應于載板3的兩噴口31設置;電解噴口管徑為進水口尺寸的四分之三,保證大部分電解液用來電解。所述的兩分流閥2的液壓噴口相對設置,所述的滑桿兩端分別安裝在兩分流閥的液壓噴口中,液壓噴口管徑為進水口尺寸的四分之一,實現對液體加壓,推動滑桿移動。如圖2、3所示,所述的滑桿12包括連桿121和兩滑塊122,所述的連桿121為階梯桿,滑塊122為圓柱狀。兩滑塊122分別安裝在連桿121的兩端,兩滑塊122置于兩分流閥2的液壓噴口中,與液壓噴口過渡配合。所述的滑桿12置于載板3上的滑槽內,所述的連桿121中部設有垂直于連桿121的連接桿123,連接桿123穿過載板3上的方孔32與擋板10連接,擋板10能夠遮擋載板3上的兩噴口31。本技術開始進行ELID磨削時,第一水泵1啟動,將不含納米顆粒的電解液送出,當電解液到達分流閥2時,絕大部分通過電解噴口31噴出對砂輪4進行電解,一小部分進入液壓噴口推動滑桿12移動,滑桿12帶動擋板10向下運動,載板3上部噴口全部打開,載板3、電解液、砂輪4、陽極碳刷6、ELID電源7形成一個完整電路,砂輪4表面進行電解生成氧化膜。此時生成的氧化膜不含納米顆粒,電阻值高、絕緣性強。通過支架9固定的位移傳感器5和電渦流傳感器8實時檢測氧化膜的厚度值,并傳送給PLC控制器14。當檢測到氧化膜厚度達到預設值a時,PLC發出指令,第二水泵13啟動,含納米顆粒的電解液經電解噴口噴出。此時,由于第二水泵13側的電解噴口被擋板完全擋住,液壓噴口中液壓大于與第一水泵1連通的分流閥的液壓噴口中的液壓,故可推動滑桿12向第一水泵1側運動,此時,下部噴口逐漸變大,上側噴口逐漸減小,電解液總流量不變,保證了加工的穩定性。當滑桿12移動到中心位置時,兩側液壓相等,滑桿不再移動,每個電解噴口31各開一半。由于第二水泵13側電解液中含有納米炭顆粒,生成的氧化膜致密性和均勻性得到有效改善,自潤滑能力提高。當PLC檢測到氧化膜厚度值達到另一預設值b時,發出指令使兩個水泵停機,電解作用停止。磨削繼續進行,氧化膜開始變薄,當其值小于a時,第一水泵1啟動,氧化膜變厚,當其值大于a時,第二水泵13啟動,不斷循環進行,使得砂輪氧化膜內層始終有一層絕緣性較好的氧化膜,防止砂輪損耗過快。同時,外層有一層結構緊湊、粘附力強且具有自潤滑性能的氧化膜,提高加工表面質量。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ELID磨削氧化膜復合結構控制裝置,其特征是:包括PLC控制器、位移傳感器、電渦流傳感器、分流閥、第一水泵、第二水泵、滑桿及擋板;所述的位移傳感器和電渦流傳感器靠近砂輪的邊緣處設置,位移傳感器和電渦流傳感器分別與PLC控制器的輸入端口連接,所述的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分別與PLC控制器的輸出端口連接,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的出口分別連接一分流閥,兩分流閥的電解噴口朝向砂輪的邊緣設置,兩分流閥的液壓噴口相對設置,所述的滑桿兩端分別置于兩分流閥的液壓噴口中,滑桿與擋板連接,擋板能夠遮擋兩分流閥的電解噴口。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ELID磨削氧化膜復合結構控制裝置,其特征是:包括PLC控制器、位移傳感器、電渦流傳感器、分流閥、第一水泵、第二水泵、滑桿及擋板;所述的位移傳感器和電渦流傳感器靠近砂輪的邊緣處設置,位移傳感器和電渦流傳感器分別與PLC控制器的輸入端口連接,所述的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分別與PLC控制器的輸出端口連接,第一水泵和第二水泵的出口分別連接一分流閥,兩分流閥的電解噴口朝向砂輪的邊緣設置,兩分流閥的液壓噴口相對設置,所述的滑桿兩端分別置于兩分流閥的液壓噴口中,滑桿與擋板連接,擋板能夠遮擋兩分流閥的電解噴口。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ELID磨削氧化膜復合結構控制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滑桿包括連桿和兩滑塊,兩滑環安裝在...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伍俏平,王煜,傅志強,羅舟,
申請(專利權)人:湖南科技大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湖南,4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