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液力成形技術及裝置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蓄能器驅動活塞桿和沖擊錘的沖擊充液復合成形裝置,它包括移動式工作平臺,該移動式工作平臺上設置模具,模具上設置有工件板料;工件板料上方設置有水液室,水液室上設置有液壓室,液壓室上設置有若干蓄能器;所述液壓室內設置有油缸筒,油缸筒內設置有活塞桿,活塞桿穿插至水液室中,活塞桿的桿體底端設置有沖擊錘;它采用高壓蓄能器驅動高壓油缸的活塞桿和沖擊錘,代替直接采用壓縮空氣驅動沖擊錘,可以大幅度提高打擊能,同時,蓄能器中的壓縮氣體不會消耗,取消了專用的空氣壓縮機。因此要獲得相同的打擊能時,本裝置具有體積小,成本低,工作效率高等優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用蓄能器驅動活塞桿和沖擊錘的沖擊充液復合成形裝置
本技術涉及液力成形技術及裝置
,具體涉及一種用蓄能器驅動活塞桿和沖擊錘的沖擊充液復合成形裝置。
技術介紹
具有局部復雜特征的零件,在航空航天、汽車等領域的應用十分廣泛。為了獲得結構輕量化、功能性和整體性要求很高的具有局部復雜特征的零件,國內外大專院校、工程技術研究院所和生產企業,對沖擊充液成形技術及其裝置進行了長期的廣泛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成果。20世紀70年代,日本東京車輛公司研制出利用沖擊水壓對金屬材料進行高速塑性制造的大型水壓沖床。目前國外液壓沖擊脹形柱塞的打擊能高達4800J,打擊速度為32m/s,液體沖擊力達300MPa。中國北京工業大學鍛壓實驗室在學習日本高速水壓沖床的基礎上,研制出輸出能量2600J,液體沖擊壓力達180MPa的沖擊充液成形裝置。20世紀80年代白俄羅斯制造出用于實際生產的沖擊成形裝置。以郎利輝教授為核心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團隊研發了一種新型沖擊充液復合成形設備(《液壓技術》2014年07期),是利用氣缸膨脹做功,實現對重量錘的瞬時加速,通過錘擊實現對高壓柱塞的動能傳遞,并對成形室內液體進行壓縮,獲得驟增壓力峰值。以上所有這些沖擊充液成形設備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為了獲得對液體介質的沖擊能量,都采用壓縮空氣作為推動沖擊錘作功所需的力源。要獲得壓縮空氣就需要使用空氣壓縮機,無疑要增加設備的制造成本,而且壓縮空氣機在開動時會發出噪音,惡化工作環境。同時,壓縮空氣能提供的壓力相對不高,要獲得高功能的沖擊充液裝置,設備就要做得很笨重。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使用方便的用蓄能器驅動活塞桿和沖擊錘的沖擊充液復合成形裝置,它采用高壓蓄能器驅動高壓油缸的活塞桿和沖擊錘,代替直接采用壓縮空氣驅動沖擊錘,可以大幅度提高打擊能,同時,蓄能器中的壓縮氣體不會消耗,取消了專用的空氣壓縮機。因此要獲得相同的打擊能時,本裝置具有體積小,成本低,工作效率高等優點。本技術所述的用蓄能器驅動活塞桿和沖擊錘的沖擊充液復合成形裝置,它包括移動式工作平臺,該移動式工作平臺上設置模具,模具上設置有工件板料;工件板料上方設置有水液室,水液室上設置有液壓室,液壓室上設置有若干蓄能器;所述液壓室內設置有油缸筒,油缸筒內設置有活塞桿,活塞桿穿插至水液室中,活塞桿的桿體底端設置有沖擊錘。進一步地,所述水液室與液壓室之間設置有緩沖器。進一步地,所述緩沖器包括設置在油缸筒上的緩沖器固定套,緩沖器固定套下方設置有緩沖套,緩沖套的兩側分別設置有下液控單向閥和上液控單向閥;油缸筒下部兩側設置有限程孔,兩個限程孔的外側分別設置有排油排氣孔,兩限程孔分別與下液控單向閥和上液控單向閥相對應;油缸筒內設置的活塞桿下部從上至下依次設置有緩沖孔、回程進油口和活塞桿套。進一步地,所述液壓室包括高壓油室,高壓油室內設置有油缸筒,油缸筒內設置有活塞桿;活塞桿的頂端設置有限位棒,限位棒的頂端設置有防松套;高壓油室安裝在插裝閥座內;插裝閥座與蓄能器相連;限位棒下部兩側對應設置有插裝閥,其中左側插裝閥上方設置有排油閥;插裝閥座上設置有壓蓋。采用上述結構后,本技術有益效果為:本技術所述的用蓄能器驅動活塞桿和沖擊錘的沖擊充液復合成形裝置,它采用高壓蓄能器驅動高壓油缸的活塞桿和沖擊錘,代替直接采用壓縮空氣驅動沖擊錘,可以大幅度提高打擊能,同時,蓄能器中的壓縮氣體不會消耗,取消了專用的空氣壓縮機。因此要獲得相同的打擊能時,本裝置具有體積小,成本低,工作效率高等優點。【附圖說明】此處所說明的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但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1是本技術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的立體圖;圖3是本技術的主機立體圖;圖4是本技術的主機的結構圖;圖5是本技術的緩沖器的立體圖;圖6是本技術的緩沖器結構示意圖一;圖7是本技術的緩沖器結構示意圖二;圖8是本技術液壓室的立體圖;圖9是本技術的液壓室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移動式工作平臺;2、模具;3、工件板料;4、水液室;5、沖擊錘;6、活塞桿;7、油缸筒;8、液壓室;9、蓄能器;10、主機;11、緩沖器;12、下梁;13、側柱;14、上梁油缸體;15、帶導軌水槽;16、推模油缸;17、油缸內筒;18、水液室筒;19、模具壓板;20、緩沖器固定套;21、緩沖套;22、限程孔;23、上液控單向閥;24、緩沖孔;25、活塞桿套;26、排油排氣孔;27、下液控單向閥;28、回程進油口;29、插裝閥座;30、排油閥;31、插裝閥;32、壓蓋;33、防松套;34、限位棒;35、高壓油室。【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技術,其中的示意性實施例以及說明僅用來解釋本技術,但并不作為對本技術的限定。如圖1所示,本具體實施方式所述的用蓄能器驅動活塞桿和沖擊錘的沖擊充液復合成形裝置,它包括移動式工作平臺1,該移動式工作平臺1上設置模具2,模具2上設置有工件板料3;工件板料3上方設置有水液室4,水液室4上設置有液壓室8,液壓室8上設置有若干蓄能器9;所述液壓室8內設置有油缸筒7,油缸筒7內設置有活塞桿6,活塞桿6穿插至水液室4中,活塞桿6的桿體底端設置有沖擊錘5。進一步地,所述水液室4與液壓室8之間設置有緩沖器11。進一步地,所述緩沖器11包括設置在油缸筒上的緩沖器固定套20,緩沖器固定套20下方設置有緩沖套21,緩沖套21的兩側分別設置有下液控單向閥27和上液控單向閥23;下液控單向閥27和上液控單向閥23安裝在單向閥座上;油缸筒7下部兩側設置有限程孔22,兩個限程孔22的外側分別設置有排油排氣孔26,兩限程孔22分別與下液控單向閥27和上液控單向閥23相對應;所述單向閥座內下部從上至下依次設置有緩沖孔24、回程進油口28,活塞桿6穿插過緩沖孔24、回程進油口28,活塞桿6的底端設置有活塞桿套25。進一步地,所述液壓室8包括高壓油室35,高壓油室35內設置有油缸筒7,油缸筒7內設置有活塞桿6;活塞桿6的頂端設置有限位棒34,限位棒34的頂端設置有防松套33;高壓油室35安裝在插裝閥座29內;插裝閥座29與蓄能器9相連;限位棒34下部兩側對應設置有插裝閥31,其中左側插裝閥31上方設置有排油閥30;插裝閥座29上設置有壓蓋32。如圖2所示是本設計的整體外形圖;主機10上設置有減緩器11,減緩器11上設置有液壓室8。如圖3、圖4所示,是主機的外形圖和結構圖;主機包括下梁12,下梁12兩側對應設置有側柱13,兩側柱13上部之間設置有上梁油缸體14,下梁12上設置有移動式工作平臺1,移動式工作平臺1一側設置有帶導軌水槽15,移動式工作平臺1另一側設置有推模油缸16;上梁油缸體14內設置有油缸內筒17,油缸內筒17內設置有水液室筒18,水液室筒18內設置有水液室4。移動式工作平臺1上設置有模具2,模具2上設置有模具壓板19。如圖8、圖9所示是液壓室外形圖和結構圖:在用高強度合金鋼制造的插裝閥座兩旁裝有兩組共四個高壓蓄能器(最高工作壓力20MPa),蓄能器由兩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用蓄能器驅動活塞桿和沖擊錘的沖擊充液復合成形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移動式工作平臺,該移動式工作平臺上設置模具,模具上設置有工件板料;工件板料上方設置有水液室,水液室上設置有液壓室,液壓室上設置有若干蓄能器;所述液壓室內設置有油缸筒,油缸筒內設置有活塞桿,活塞桿穿插至水液室中,活塞桿的桿體底端設置有沖擊錘。
【技術特征摘要】
1.用蓄能器驅動活塞桿和沖擊錘的沖擊充液復合成形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移動式工作平臺,該移動式工作平臺上設置模具,模具上設置有工件板料;工件板料上方設置有水液室,水液室上設置有液壓室,液壓室上設置有若干蓄能器;所述液壓室內設置有油缸筒,油缸筒內設置有活塞桿,活塞桿穿插至水液室中,活塞桿的桿體底端設置有沖擊錘。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蓄能器驅動活塞桿和沖擊錘的沖擊充液復合成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液室與液壓室之間設置有緩沖器。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蓄能器驅動活塞桿和沖擊錘的沖擊充液復合成形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器包括設置在油缸筒上的緩沖器固定套,緩沖器固定套下方設置有...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曹廣,李經明,
申請(專利權)人:佛山市南海興迪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河南興迪鍛壓設備制造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