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導電性薄膜,其包括基體,具有相對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在所述基體第一面上依次形成的第一硬涂層、第一光學調節(jié)層、第一透明導體層、第一金屬層;以及在所述基體第二面上依次形成的第二硬涂層、第二光學調節(jié)層、第二透明導體層、第二金屬層;其中,所述第一硬涂層、第二硬涂層中均含有粘結劑樹脂層和均勻分布的多個粒徑為0.5?5μm的顆粒以及粒徑為1?200nm的納米粒子。本發(fā)明專利技術提供的導電性薄膜,具有較低的霧度值,透過率較高。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導電性薄膜
本專利技術涉及觸控
,尤其涉及用于電容式觸控面板等的導電性薄膜。
技術介紹
導電性薄膜具備基體、分別形成在基體兩面上的硬涂層、透明導體層,以及形成在各透明導體層上的金屬層。導電性薄膜的硬涂層中包含有粘結劑樹脂層和多個顆粒,現有的硬涂層顆粒直徑多為微米級別。由于顆粒直徑較大,即顆粒的直徑比粘結劑樹脂層的平坦區(qū)域的厚度大,且在硬涂層中呈現出不均勻的分布,形成光的散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導電性薄膜基體的霧度,導致導電性薄膜透過率降低。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包含兩種尺寸顆粒的導電性薄膜。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本專利技術提供的一種導電性薄膜,所述導電性薄膜包括:基體,具有相對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在所述基體第一面上形成的第一硬涂層、第一透明導體層;以及在所述基體第二面上形成的第二硬涂層、第二透明導體層;其中,所述第一硬涂層中含有粘結劑樹脂和均勻分布的多個粒徑為0.5-5μm的顆粒以及粒徑為1-200nm納米粒子,所述第二硬涂層中含有粘結劑樹脂和均勻分布的多個粒徑為0.5-5μm的顆粒以及粒徑為1-200nm的納米粒子。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導電性薄膜還包括第一光學調節(jié)層、第二光學調節(jié)層、第一金屬層、第二金屬層,所述第一光學調節(jié)層設置于所述第一硬涂層與第一透明導體層之間,所述第二光學調節(jié)層設置于所述第二硬涂層與第二透明導體層之間,所述第一金屬層設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導體層表面,所述第二金屬層設置于所述第二透明導體層表面。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硬涂層、第一光學調節(jié)層、第一透明導體層、第一金屬層依次層疊設置于所述基體的第一面上,所述第二硬涂層、第二光學調節(jié)層、第二透明導體層、第二金屬層依次層疊設置于所述基體的第二面上。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硬涂層中包含的顆粒和納米粒子的含量為所述第一硬涂層重量的0.05重量%-5重量%,所述第二硬涂層中包含的顆粒和納米粒子的含量為所述第二硬涂層重量的0.05重量%-5重量%。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硬涂層中包含的所述顆粒的粒徑大于所述第一硬涂層中包含的粘結劑樹脂層的平坦區(qū)域的厚度,所述第二硬涂層中包含的所述顆粒的粒徑大于所述第二硬涂層中包含的粘結劑樹脂層的平坦區(qū)域的厚度。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金屬層的厚度為50-800nm,所述第二金屬層的厚度為50-800nm。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金屬層表面具有多個大凸部和小凸部,所述大凸部和小凸部分別起因于所述第一硬涂層中包含的多個顆粒和納米粒子,所述第二金屬層表面具有多個大凸部和小凸部,所述大凸部和小凸部分別起因于所述第二硬涂層中包含的多個顆粒和納米粒子。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金屬層表面分布的大凸部密度為20-100個/mm2,小凸部密度為1000-40000個/mm2,所述第二金屬層表面分布的大凸部密度為20-100個/mm2,小凸部密度為1000-40000個/mm2。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金屬層的表面算術平均粗糙度Ra為0.01-0.1μm,所述第二金屬層的表面算術平均粗糙度Ra為0.01-0.1μm。在其中一個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金屬層的表面最大高度Rz為0.5-3.5μm,所述第二金屬層的表面最大高度Rz為0.5-3.5μm。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導電性薄膜,采用多個粒徑為0.5-5μm的顆粒以及粒徑為1-200nm的納米粒子均勻分布于硬涂層中,構筑包含兩種不同尺寸顆粒的硬涂層,并將其與基體、光學調節(jié)層、透明導體層一起構成光學薄膜。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導電性薄膜,具有較低的霧度值,透過率較高。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一實施方式的導電性薄膜的截面示意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另一實施方式的導電性薄膜的截面示意圖。其中,附圖標記說明:10、20:導電性薄膜11、21:基體12、22:硬涂層14、24:光學調節(jié)層16、26:透明導體層18、28:金屬層121、221:第一硬涂層122、222:第二硬涂層141、241:第一光學調節(jié)層142、242:第二光學調節(jié)層161、261:第一透明導體層162、262:第二透明導體層181、281:第一金屬層182、282:第二金屬層1212、2212、2222:粘結劑樹脂層1214、2214、2224:顆粒1216、2216、2226:納米粒子2812、2822:大凸部2814、2824:小凸部具體實施方式為更進一步闡述本專利技術為達成預定專利技術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方式,對依據本專利技術提出的一種導電性薄膜其具體實施方式、結構、特征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下。請參閱圖1所示,為本專利技術較佳實施方式的導電性薄膜10。所述導電性薄膜10具有基體11、硬涂層12、光學調節(jié)層14、透明導體層16和金屬層18。所述硬涂層12包括第一硬涂層121和第二硬涂層122。所述光學調節(jié)層14包括第一光學調節(jié)層141和第二光學調節(jié)層142。所述透明導體層16包括第一透明導體層161和第二透明導體層162。所述金屬層18包括第一金屬層181和第二金屬層182?;w11具有相對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在所述基體11第一面上依次形成有第一硬涂層121、第一光學調節(jié)層141、第一透明導體層161和第一金屬層181,以及在所述基體11第二面上依次形成有第二硬涂層122、第二光學調節(jié)層142、第二透明導體層162和第二金屬層182?;w11由高分子薄膜形成。具體到本實施方式中,所述高分子薄膜的制備材料為聚環(huán)烯烴、聚碳酸酯或者聚酰亞胺。高分子薄膜表面特殊的多層功能性涂層使得高分子薄膜具備優(yōu)異的光學性能。具體到本實施方式中,基體的全反射率優(yōu)選為10-18,單面反射率優(yōu)選為5-9。由于高分子薄膜的光透性較好,因此,基體的光透過率較高,基體的霧度值較低。具體到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基體11的霧度值優(yōu)選為0.3-5。進一步的,由于第一硬涂層121和第二硬涂層122覆蓋在基體11的表面上,因此可防止基體11的表面受到損傷。第一硬涂層121形成在基體11的第一面上。第一硬涂層121包含有粘接劑樹脂層1212和多個粒徑為0.5-5μm的顆粒1214以及粒徑為1-200nm的納米粒子1216。所述多個顆粒1214和納米粒子1216均勻地分布在粘結劑樹脂層1212中。第二硬涂層122形成在基體11的第二面上,第二硬涂層122包含粘結劑樹脂層。第二硬涂層122的表面形狀與第一硬涂層121的表面形狀不同,第二硬涂層122的表面是平坦的。第二光學調節(jié)層142、第二透明導體層162、第二金屬層182沿著第二硬涂層122的表面的方式層疊。因此,第二金屬層182的表面形狀反映第二硬涂層122的表面形狀,也是平坦的。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導電性薄膜20如圖2所示,所述導電性薄膜20具有基體21、硬涂層22、光學調節(jié)層24、透明導體層26和金屬層28。所述硬涂層22包括第一硬涂層221和第二硬涂層222。所述光學調節(jié)層24包括第一光學調節(jié)層241和第二光學調節(jié)層242。所述透明導體層26包括第一透明導體層261和第二透明導體層262。所述金屬層28包括第一金屬層281和第二金屬層282?;w21具有相對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在所述基體21第一面上依次形成有第一硬涂層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導電性薄膜,包括:基體,具有相對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在所述基體第一面上形成的第一硬涂層、第一透明導體層;以及在所述基體第二面上形成的第二硬涂層、第二透明導體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涂層中含有粘結劑樹脂和均勻分布的多個粒徑為0.5?5μm的顆粒以及粒徑為1?200nm的納米粒子,所述第二硬涂層中含有粘結劑樹脂和均勻分布的多個粒徑為0.5?5μm的顆粒以及粒徑為1?200nm的納米粒子。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導電性薄膜,包括:基體,具有相對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在所述基體第一面上形成的第一硬涂層、第一透明導體層;以及在所述基體第二面上形成的第二硬涂層、第二透明導體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涂層中含有粘結劑樹脂和均勻分布的多個粒徑為0.5-5μm的顆粒以及粒徑為1-200nm的納米粒子,所述第二硬涂層中含有粘結劑樹脂和均勻分布的多個粒徑為0.5-5μm的顆粒以及粒徑為1-200nm的納米粒子。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電性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電性薄膜還包括第一光學調節(jié)層、第二光學調節(jié)層、第一金屬層、第二金屬層,所述第一光學調節(jié)層設置于所述第一硬涂層與第一透明導體層之間,所述第二光學調節(jié)層設置于所述第二硬涂層與第二透明導體層之間,所述第一金屬層設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導體層表面,所述第二金屬層設置于所述第二透明導體層表面。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導電性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涂層、第一光學調節(jié)層、第一透明導體層、第一金屬層依次層疊設置于所述基體的第一面上,所述第二硬涂層、第二光學調節(jié)層、第二透明導體層、第二金屬層依次層疊設置于所述基體的第二面上。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電性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涂層中包含的顆粒和納米粒子的含量為所述第一硬涂層重量的0.05重量%-5重量%,所述第二硬涂層中包含的顆粒和納米粒子的含量為所述第二硬涂層重量的0.05重量%-5重量%。5.根據權利要求...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李平,候曉偉,王培紅,
申請(專利權)人:南昌歐菲顯示科技有限公司,深圳歐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江西,36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