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油井注采用管柱,它涉及油井采油技術領域;它包含套管、油管、封隔器、第一排液閥、第二排液閥、工作閥、單流閥座、喇叭口、阻流環;所述的套管內設置有油管,套管與油管之間設置有封隔器,封隔器上方的油管上設置有工作閥,工作閥的上方設置有第一排液閥和第二排液閥,油管內設置有單流閥座,油管的底部設置有喇叭口;所述的套管內下部設置有阻流環。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油井注采用管柱,具有較好的適應性,較好地實現了油層保護和作業質量控制,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具有結構簡單、設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優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油井注采用管柱
本技術涉及油井采油
,具體涉及一種油井注采用管柱。
技術介紹
油田氣舉井根據油井產量和在油管內測流壓梯度來分析氣舉井的注氣點位置,分析氣舉井是否存在多點注氣問題,是否按照設計的注氣深度在正常工作;根據這些生產數據的變化來綜合分析注氣狀況,主要根據油井產量的變化來確定氣舉井工況,當開井生產初期氣舉排液正常后,主要是最下一級空閥注氣,一般不會出現多點注氣和注氣點上移的問題;當地面注氣壓力下降時,也不會出現注氣點上移的問題,因為注氣點為空閥,注氣孔徑只有6.35mm,而套管的直徑為177.8mm,按照氣體狀態方程可知注氣點處的壓力比套管壓力要高很多,注氣點仍會正常注氣,只是注氣量會相應減少,同時氣舉井日產液量也會相應下降。油井采油管柱存在適應性不強,管柱不方便作業施工過程中的油層保護和管柱狀況檢查。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使用方便的油井注采用管柱。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它包含套管、油管、封隔器、第一排液閥、第二排液閥、工作閥、單流閥座、喇叭口、阻流環;所述的套管內設置有油管,套管與油管之間設置有封隔器,封隔器上方的油管上設置有工作閥,工作閥的上方設置有第一排液閥和第二排液閥,油管內設置有單流閥座,油管的底部設置有喇叭口;所述的套管內下部設置有阻流環。作為優選,所述的套管的底部設置有套管鞋。作為優選,所述的第一排液閥、第二排液閥和工作閥為氣舉閥;所述的氣舉閥包含閥體、閥桿、彈簧、膜片、閥孔、閥球;所述的閥體內設置有閥桿、膜片和閥孔,閥孔內設置有閥球,閥桿的上端與膜片連接,閥桿的下端與閥球連接,膜片上連接有彈簧。作為優選,所述的油管的直徑為70~75mm,套管的直徑為175~180mm。本技術操作時,排液閥在油井投產初期當油套環空排液時工作,地面高壓氣舉氣流進工作閥后,油管內壓力大幅下降,套管內注氣壓力也相應下降,排液閥隨即關閉,停止工作,保持氣舉閥常開,當地面注氣壓力在一定范圍波動時,工作閥不受影響,可保持連續注氣,同時避免了注氣點上移問題,保證了氣舉井平穩生產;當投入單流閥在單流閥座里時就實現油管與套管封隔,可通過地面打壓檢查油管和封隔器是否漏失,只要把單流閥座內的單流閥用工具撈出地面,油井即可正常生產。采用上述結構后,本技術產生的有益效果為:本技術所述的一種油井注采用管柱,具有較好的適應性,較好地實現了油層保護和作業質量控制,本技術具有結構簡單、設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優點。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結構圖;圖2是氣舉閥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套管1、油管2、封隔器3、第一排液閥4、第二排液閥5、工作閥6、單流閥座7、喇叭口8、阻流環9、套管鞋10、閥體11、閥桿12、彈簧13、膜片14、閥孔15、閥球16。具體實施方式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參看如圖1——圖2所示,本具體實施方式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它包含套管1、油管2、封隔器3、第一排液閥4、第二排液閥5、工作閥6、單流閥座7、喇叭口8、阻流環9;所述的套管1內設置有油管2,套管1與油管2之間設置有封隔器3,封隔器3上方的油管2上設置有工作閥6,工作閥6的上方設置有第一排液閥4和第二排液閥5,油管2內設置有單流閥座7,油管2的底部設置有喇叭口8;所述的套管1內下部設置有阻流環9。作為優選,所述的套管1的底部設置有套管鞋10。作為優選,所述的第一排液閥4、第二排液閥5和工作閥6為氣舉閥;所述的氣舉閥包含閥體11、閥桿12、彈簧13、膜片14、閥孔15、閥球16;所述的閥體11內設置有閥桿12、膜片14和閥孔15,閥孔15內設置有閥球16,閥桿12的上端與膜片14連接,閥桿12的下端與閥球16連接,膜片14上連接有彈簧13。作為優選,所述的油管2的直徑為70~75mm,套管1的直徑為175~180mm。本具體實施方式操作時,排液閥在油井投產初期當油套環空排液時工作,地面高壓氣舉氣流進工作閥后,油管內壓力大幅下降,套管內注氣壓力也相應下降,排液閥隨即關閉,停止工作。保持氣舉閥常開,當地面注氣壓力在一定范圍波動時,工作閥不受影響,可保持連續注氣,同時避免了注氣點上移問題,保證了氣舉井平穩生產;當投入單流閥在單流閥座7里時就實現油管2與套管1封隔,可通過地面打壓檢查油管和封隔器是否漏失,只要把單流閥座7內的單流閥用工具撈出地面,油井即可正常生產。采用上述結構后,本具體實施方式產生的有益效果為:本具體實施方式所述的一種油井注采用管柱,具有較好的適應性,較好地實現了油層保護和作業質量控制,本具體實施方式具有結構簡單、設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優點。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技術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以及本技術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技術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技術的原理,在不脫離本技術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技術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技術范圍內。本技術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油井注采用管柱,其特征在于:它包含套管、油管、封隔器、第一排液閥、第二排液閥、工作閥、單流閥座、喇叭口、阻流環;所述的套管內設置有油管,套管與油管之間設置有封隔器,封隔器上方的油管上設置有工作閥,工作閥的上方設置有第一排液閥和第二排液閥,油管內設置有單流閥座,油管的底部設置有喇叭口;所述的套管內下部設置有阻流環。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油井注采用管柱,其特征在于:它包含套管、油管、封隔器、第一排液閥、第二排液閥、工作閥、單流閥座、喇叭口、阻流環;所述的套管內設置有油管,套管與油管之間設置有封隔器,封隔器上方的油管上設置有工作閥,工作閥的上方設置有第一排液閥和第二排液閥,油管內設置有單流閥座,油管的底部設置有喇叭口;所述的套管內下部設置有阻流環。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油井注采用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管的底部設置有...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馬悅,李兵,
申請(專利權)人:西安石油大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陜西,6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