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對通過魚道的魚類進行分揀的系統(tǒng),涉及魚道工程領域。它包括分揀室,分揀槽,放歸槽,恢復池和放流管;所述分揀室設置于觀察室上方,所述分揀槽分別連接提升閘室和所述恢復池;所述分揀槽與所述提升閘室交匯處設置有分揀槽進口閘門,所述分揀槽與所述恢復池交匯處設置有分揀槽出口閘門,有分揀臺設置于所述分揀槽一側;所述放歸槽與所述分揀槽平行并列,且所述放歸槽一端與所述恢復池相通;所述放流管兩端分別連通所述恢復池和魚道主體。它克服了現(xiàn)有技術不能分揀或分揀效率低、捕撈和分析過程中網(wǎng)具易對魚產(chǎn)生傷害且存在脫水操作,易導致魚類死亡,魚類采集后的分揀鑒定測量工作需要把魚類抬出魚道,提升過程費時費力的缺點。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對通過魚道的魚類進行分揀的系統(tǒng)
本技術涉及魚道工程領域,更具體地說是對通過魚道的魚類進行分揀的系統(tǒng)。
技術介紹
水利水電工程在發(fā)揮其防洪、發(fā)電、航運等效益的同時,也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尤其是對魚類洄游通道的阻隔影響;過魚設施作為一項緩解大壩阻隔效應的魚類保護措施在國際上采用已有300多年,主要類型包括魚道、升魚機、提升閘室和集、運魚系統(tǒng)等;其中魚道的過魚效果最佳,使用范圍也最廣,我國已建的過魚設施中魚道約占90%。魚道的監(jiān)測一直是魚道運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由于我國開展魚道建設研究的歷史較短,過魚對象和國外也存在較大差異,國外的監(jiān)測資料對我國魚道設計的參考價值有限,因此對我國魚道運行效果的監(jiān)測數(shù)據(jù)顯得尤為重要。目前,國內、外的監(jiān)測方案基本上都是在魚道側壁直接設置觀察室,對魚道中洄游魚群進行觀察,僅能夠進行觀察和計數(shù),無法采集、分揀魚類,也無法對魚類種類進行鑒別和測量等;目前使用的視頻、紅外監(jiān)控也無法實現(xiàn)對魚類種類的鑒別和測量等工作。按照現(xiàn)有技術,如果需要對過魚種類、規(guī)格進行鑒定時,一般分為兩種方法:一是需要用網(wǎng)對若干池室進行攔截,使用漁具漁網(wǎng)將其中的魚類捕撈出來;二是將魚道出口閘門關閉,將部分池式的水排空再將魚取出進行分揀、統(tǒng)計;以上兩種方法存在以下弊端:(1)僅能夠對瞬時的若干池室的魚進行分揀、分析,分揀量小,分揀效率低,如果需要完整分揀、統(tǒng)計,則需要多次捕撈;(2)分揀過程中網(wǎng)具易對魚產(chǎn)生傷害,且存在脫水操作,易導致魚類死亡;(3)魚類采集后的分揀鑒定測量工作需要把魚類抬出魚道,提升過程費時費力。如何使魚道的魚類采集、鑒定更為高效,減少魚類受傷及死亡率,更好地實現(xiàn)魚道觀察室的多功能化是一個技術性難題;本技術可以提高魚道監(jiān)測效率,更好保護魚類,并給其它工程魚道設計提供重要參考。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為了克服上述
技術介紹
的不足之處,而提供對通過魚道的魚類進行分揀的系統(tǒng),具備監(jiān)測、分揀、科研等功能,進行魚類分揀、統(tǒng)計時不需要排空魚道中的水,不影響魚道正常運行,對魚類傷害小,分揀、鑒定、測量后的魚類仍放歸魚道中,不影響魚類資源,進行科研無損分揀,方便安裝各種超聲波及PIT標志,達到魚道監(jiān)測和科研需求。為了實現(xiàn)本技術的目的,本技術的技術方案為:對通過魚道的魚類進行分揀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揀室,分揀槽,放歸槽,恢復池和放流管;所述分揀室設置于觀察室上方,所述分揀槽分別連接提升閘室和所述恢復池;所述分揀槽與所述提升閘室交匯處設置有分揀槽進口閘門,所述分揀槽與所述恢復池交匯處設置有分揀槽出口閘門,有分揀臺設置于所述分揀槽一側;所述放歸槽與所述分揀槽平行并列,且所述放歸槽一端與所述恢復池相通;所述放流管兩端分別連通所述恢復池和魚道主體。實現(xiàn)避免采集魚類的風險功能,便于操作人員操作,有利于魚類的恢復和放歸至魚道主體內,減小對魚類的損害。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分揀槽為矩形渠道,且由所述提升閘室端向所述恢復池端傾斜。便于對魚類進行分揀及分析;有利于分揀、分析后的魚類順利地進入恢復池中。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放歸槽向所述恢復池傾斜。有利于分揀、分析后的魚類順利地進入恢復池中。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恢復池為一個水池,且底板呈傾斜狀;所述恢復池向所述魚道主體傾斜;所述放流管呈傾斜狀,且向所述魚道主體傾斜。供魚類放流前恢復并消除應激反應;便于恢復后的魚類順利地進入魚道主體中。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有放流管閘門設置于所述放流管上端。有利于對放流的魚類進行監(jiān)控。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有分揀槽分隔板放置于所述分揀槽中。以便不同工作人員同時開展分揀和計數(shù)。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分揀槽工作時,保持所述分揀槽中有0.1m以上的水深,且所述提升閘室中水位與所述分揀槽保持一致。保持過程帶水操作,對魚類損傷降到最低。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放歸槽30工作時,保持所述放歸槽30中有0.05m以上的水深。有利于魚類的放歸,保持過程帶水操作,對魚類損傷降到最低。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恢復池31工作時,保持所述恢復池31中有0.5m以上的水深。保持過程帶水操作,對魚類損傷降到最低;供魚類放流前恢復并消除應激反應。本技術具有如下優(yōu)點:(1)具備監(jiān)測、分揀、科研等功能;能夠隨時對魚道主體中的魚進行捕撈和分析,采集分析量大,分析效率高;完整統(tǒng)計不需要多次捕撈;不需要使用漁具漁網(wǎng)對魚類進行捕撈,同時克服了效率低的缺點;避免了分揀鑒定測量工作時需要把魚類抬出魚道,提升過程費時費力的弊端;(2)進行魚類分揀、統(tǒng)計時不需要排空魚道中的水,不影響魚道正常運行;避免了將魚道出口閘門關閉,將部分池式的水排空再將魚取出進行分揀、統(tǒng)計,既影響魚道正常運行、又對魚類造成傷害的弊端;(3)采樣過程沒有人工捕撈,大部分過程帶水操作,對魚類損傷降到最低;避免了捕撈和分析過程中使用網(wǎng)具易對魚產(chǎn)生的傷害,且由于存在脫水操作,易導致魚類死亡的情況;(4)對魚類傷害小,分揀、鑒定、測量后的魚類仍放歸魚道中,不影響魚類資源;避免因捕撈導致魚類受傷或死亡,影響魚類資源的情況;(5)進行科研無損分揀,方便安裝各種超聲波及PIT標志,以達到魚道監(jiān)測和科研需求。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橫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縱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采集池側視三維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俯視三維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的A向三維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的B向三維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技術的工作流程圖。圖中1-魚道主體,12-提升閘室,17-觀察室,28-分揀室,29-分揀槽,30-放歸槽,31-恢復池,32-放流管,33-分揀槽進口閘門,34-分揀槽出口閘門,35-分揀槽分隔板,36-分揀臺,37-放流管閘門。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技術的實施情況,但它們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限定,僅作舉例而已。同時通過說明使本技術的優(yōu)點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參閱附圖可知:對通過魚道的魚類進行分揀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揀室28,分揀槽29,放歸槽30,恢復池31和放流管32;所述分揀室28設置于觀察室17上方,所述分揀槽29分別連接提升閘室12和所述恢復池31;所述分揀槽29與所述提升閘室12交匯處設置有分揀槽進口閘門33,所述分揀槽29與所述恢復池31交匯處設置有分揀槽出口閘門34,有分揀臺36設置于所述分揀槽29一側;所述放歸槽30與所述分揀槽29平行并列,且所述放歸槽30一端與所述恢復池31相通;所述放流管32兩端分別連通所述恢復池31和魚道主體1。所述分揀槽29為矩形渠道,且由所述提升閘室12端向所述恢復池31端傾斜。所述放歸槽30向所述恢復池31傾斜。所述恢復池31為一個水池,且底板呈傾斜狀;所述恢復池31向所述魚道主體1傾斜;所述放流管32呈傾斜狀,且向所述魚道主體1傾斜。有放流管閘門37設置于所述放流管32上端。有分揀槽分隔板35放置于所述分揀槽29中。所述分揀槽29工作時,保持所述分揀槽29中有0.1m以上的水深,且所述提升閘室12中水位與所述分揀槽29保持一致。所述放歸槽30工作時,保持所述放歸槽30中有0.05m以上的水深。所述恢復池31工作時,保持所述恢復池31中有0.5m以上的水深。參閱附圖可知:本技術對通過魚道的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對通過魚道的魚類進行分揀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揀室(28),分揀槽(29),放歸槽(30),恢復池(31)和放流管(32);所述分揀室(28)設置于觀察室(17)上方,所述分揀槽(29)分別連接提升閘室(12)和所述恢復池(31);所述分揀槽(29)與所述提升閘室(12)交匯處設置有分揀槽進口閘門(33),所述分揀槽(29)與所述恢復池(31)交匯處設置有分揀槽出口閘門(34),有分揀臺(36)設置于所述分揀槽(29)一側;所述放歸槽(30)與所述分揀槽(29)平行并列,且所述放歸槽(30)一端與所述恢復池(31)相通;所述放流管(32)兩端分別連通所述恢復池(31)和魚道主體(1)。
【技術特征摘要】
1.對通過魚道的魚類進行分揀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揀室(28),分揀槽(29),放歸槽(30),恢復池(31)和放流管(32);所述分揀室(28)設置于觀察室(17)上方,所述分揀槽(29)分別連接提升閘室(12)和所述恢復池(31);所述分揀槽(29)與所述提升閘室(12)交匯處設置有分揀槽進口閘門(33),所述分揀槽(29)與所述恢復池(31)交匯處設置有分揀槽出口閘門(34),有分揀臺(36)設置于所述分揀槽(29)一側;所述放歸槽(30)與所述分揀槽(29)平行并列,且所述放歸槽(30)一端與所述恢復池(31)相通;所述放流管(32)兩端分別連通所述恢復池(31)和魚道主體(1)。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對通過魚道的魚類進行分揀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揀槽(29)為矩形渠道,且由所述提升閘室(12)端向所述恢復池(31)端傾斜。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對通過魚道的魚類進行...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王翔,向光紅,何林,黃剛,黎賢訪,王改會,陳小虎,鄧潤興,朱虹,徐剛,胡敏,汪亞超,
申請(專利權)人:長江勘測規(guī)劃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湖北,4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