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除濕機領域,具體涉及高效除濕系統,包括殼體,開設于殼體一側用于外界空氣進入的第一進風口,依次位于殼體內部用于使空氣中的水蒸氣進行一次液化的第一蒸發器、用于對空氣進行一次加熱的第一冷凝器、用于使空氣中的水蒸氣進行二次液化的第二蒸發器和用于對空氣進行二次加熱的第二冷凝器、用于對空氣進行引流的送風機構,開設于殼體靠近送風機構一側用于除濕后空氣排出的出風口,連接于第一蒸發器和第二蒸發器的接水盤;第一蒸發器表面溫度等于外界空氣露點溫度。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除濕能力強、能效高、損耗低、有利于節能環保。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除濕機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高效除濕系統。
技術介紹
除濕機是把室內的潮濕的空氣引入到機箱的內部,通過由有冷媒流動的蒸發器和冷凝器構成的熱交換器降低濕度,再把除濕后的空氣排放到室內,來達到降低室內濕度目的的裝置。現有技術的除濕機,外界空氣進入除濕機內部后,經蒸發器加熱,由于蒸發器表面溫度為空氣的露點溫度,因此,空氣中的與蒸發器表面接觸處的水蒸氣凝結為水滴,從而達到除濕目的。此類型的除濕機存在以下不足之處,一方面,除濕過程中空氣經一次蒸發,單個蒸發器由于換熱面積,無法充分與室內空氣發生熱交換,所以與室內空氣換熱溫差較大,蒸發器的蒸發壓力較低,造成壓縮機壓比比較大,壓縮機功耗也較大,除濕能力較差,第二方面,如要保證除濕能力,則需提高制冷時壓縮機的熱負荷,導致除濕機能效低,損耗高,不利于節能環保。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除濕能力強、能效高、損耗低、有利于節能環保的高效除濕系統。本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高效除濕系統,包括殼體,開設于殼體一側用于外界空氣進入的第一進風口,依次位于殼體內部用于使空氣中的水蒸氣進行一次液化的第一蒸發器、用于對空氣進行一次加熱的第一冷凝器、用于使空氣中的水蒸氣進行二次液化的第二蒸發器和用于對空氣進行二次加熱的第二冷凝器、用于對空氣進行引流的送風機構,開設于殼體靠近送風機構一側用于除濕后空氣排出的出風口,連接于第一蒸發器和第二蒸發器的接水盤;第一蒸發器表面溫度等于外界空氣露點溫度。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為,所述殼體上開設有第二進風口,所述第二進風口與第一蒸發器和第一冷凝器之間的間隙相連通。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為,所述第一蒸發器為盤管式蒸發器。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為,所述第一蒸發器的盤管之間的間距可調節,所述第一蒸發器的盤管間距為L,所述第一蒸發器的表面風速為V1,盤管間距與表面風速之間的關系為,L=4.5*α*logV1,其中,20≤α≤30。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為,所述第一蒸發器表面溫度高于第二蒸發器表面溫度,所述第一冷凝器表面溫度低于第二冷凝器表面溫度,所述第一蒸發器的表面風速高于第二蒸發器的表面風速。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為,所述第一進風口和第二進風口的迎風面均設有用于對空氣進行過濾的過濾網。本技術的有益效果為:1、在送風機構的引流作用下,外界濕潤的空氣通過第一進風口進入殼體內部,到達第一蒸發器表面,由于第一蒸發器表面溫度等于外界空氣露點溫度,空氣溫度降低,空氣中直接與第一蒸發器表面接觸的水蒸氣凝結為水滴,實現第一次除濕,第一次除濕后的空氣進入第一冷凝器,經第一冷凝器加熱,通過一次熱交換使空氣溫度升高,溫度升高的空氣再進入第二蒸發器,空氣中的水蒸氣再次凝結為水滴,實現第二次除濕,第二次除濕后的空氣進入第二冷凝器,經第二冷凝器加熱,通過二次熱交換成為干燥的熱空氣,經兩次除濕和兩次加熱后的干燥熱空氣在送風機構的作用下通過出風口排出,同時第一蒸發器和第二蒸發器中凝結的水滴流入接水盤。一方面,本技術通過兩次除濕和兩次加熱,形成一多階除濕系統,除濕能力強,第二方面,通過降低空氣的露點溫度,來讓空氣中更多的水蒸氣凝結為水滴,能效高,損耗低,有利于節能環保。2、殼體上開設有第二進風口,第二進風口與第一蒸發器和第一冷凝器之間的間隙相連通,在對空氣進行第一次除濕后,引入新的外界空氣,新的濕冷空氣與第一次除濕后的空氣混合,成為溫度較低的濕冷空氣,有利于降低進入第二蒸發器的露點溫度,使得水蒸氣更充分的凝結為水滴,從而提高除濕效率。3、第一蒸發器為盤管式蒸發器,當空氣流經盤管式蒸發器表面時,部分與盤管式蒸發器直接接觸的空氣中的水蒸氣會凝結為水滴,未直接接觸的空氣中的水蒸氣會繼續向前運動,由于空氣溫度高于盤管式蒸發器的溫度,空氣與盤管式蒸發器發生熱交換后整體溫度降低,有利于降低后續空氣的露點溫度,充分利用除濕時所產生的冷量,進而提高除濕能力,同時降低制冷時壓縮機的熱負荷,達到高效制冷除濕的目的。4、所述第一蒸發器的盤管之間的間距可調節,第一蒸發器的盤管間距為L,所述第一蒸發器的表面風速為V1,盤管間距與表面風速之間的關系為,L=4.5*α*logV1,其中,20≤α≤30,根據第一蒸發器的表面風速的不同,選擇合適的盤管間距,使得能最大限度的降低空氣的露點溫度,保證除濕效果最好。5、第一蒸發器表面溫度高于第二蒸發器表面溫度,第一冷凝器表面溫度低于第二冷凝器表面溫度,所述第一蒸發器的表面風速高于第二蒸發器的表面風速。第一蒸發器表面溫度與外界空氣露點溫度相同,第二蒸發器表面溫度和經混合及第一次加熱后的混合空氣的露點溫度相同,由于混合后空氣露點溫度降低,因此第二蒸發器表面溫度較低,便于水蒸氣充分凝結為水滴,提高除濕效果,兩個蒸發器溫度不同,實現能量的梯級利用,兩次降溫除濕降低了空氣與制冷劑的平均換熱溫差,降低蒸發器的蒸發壓力,減小壓縮機壓比,降低壓縮機功耗,因此提高了除濕系統的能效。6、第一進風口和第二進風口的迎風面均設有用于對空氣進行過濾的過濾網,通過過濾網對進入殼體內部的空氣進行過濾,使得除濕后排出的空氣為潔凈空氣,起到空氣凈化的作用,有利于人體健康。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第一蒸發器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說明。如圖1~圖2所示,分別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和第一蒸發器的結構示意圖。高效除濕系統100,包括殼體110,開設于殼體110一側用于外界空氣進入的第一進風口111,依次位于殼體110內部用于使空氣中的水蒸氣進行一次液化的第一蒸發器130、用于對空氣進行一次加熱的第一冷凝器140、用于使空氣中的水蒸氣進行二次液化的第二蒸發器150和用于對空氣進行二次加熱的第二冷凝器160、用于對空氣進行引流的送風機構170,開設于殼體110靠近送風機構170一側用于除濕后空氣排出的出風口112,連接于第一蒸發器130和第二蒸發器150的接水盤120;第一蒸發器130表面溫度等于外界空氣露點溫度。在送風機構170的引流作用下,外界濕潤的空氣通過第一進風口111進入殼體110內部,到達第一蒸發器130表面,由于第一蒸發器130表面溫度等于外界空氣露點溫度,空氣溫度降低,空氣中直接與第一蒸發器130表面接觸的水蒸氣凝結為水滴,實現第一次除濕,第一次除濕后的空氣進入第一冷凝器140,經第一冷凝器140加熱,通過一次熱交換使空氣溫度升高,溫度升高的空氣再進入第二蒸發器150,空氣中的水蒸氣再次凝結為水滴,實現第二次除濕,第二次除濕后的空氣進入第二冷凝器160,經第二冷凝器160加熱,通過二次熱交換成為干燥的熱空氣,經兩次除濕和兩次加熱后的干燥熱空氣在送風機構170的作用下通過出風口112排出,同時第一蒸發器130和第二蒸發器150中凝結的水滴流入接水盤120。一方面,本技術通過兩次除濕和兩次加熱,形成一多階除濕系統100,除濕能力強,第二方面,通過降低空氣的露點溫度,來讓空氣中更多的水蒸氣凝結為水滴,能效高,損耗低,有利于節能環保。殼體110上開設有第二進風口113,第二進風口113與第一蒸發器130和第一冷凝器140之間的間隙相連通,在對空氣進行第一次除濕后,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高效除濕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開設于殼體一側用于外界空氣進入的第一進風口,依次位于殼體內部用于使空氣中的水蒸氣進行一次液化的第一蒸發器、用于對空氣進行一次加熱的第一冷凝器、用于使空氣中的水蒸氣進行二次液化的第二蒸發器和用于對空氣進行二次加熱的第二冷凝器、用于對空氣進行引流的送風機構,開設于殼體靠近送風機構一側用于除濕后空氣排出的出風口,連接于第一蒸發器和第二蒸發器的接水盤;第一蒸發器表面溫度等于外界空氣露點溫度。
【技術特征摘要】
1.高效除濕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開設于殼體一側用于外界空氣進入的第一進風口,依次位于殼體內部用于使空氣中的水蒸氣進行一次液化的第一蒸發器、用于對空氣進行一次加熱的第一冷凝器、用于使空氣中的水蒸氣進行二次液化的第二蒸發器和用于對空氣進行二次加熱的第二冷凝器、用于對空氣進行引流的送風機構,開設于殼體靠近送風機構一側用于除濕后空氣排出的出風口,連接于第一蒸發器和第二蒸發器的接水盤;第一蒸發器表面溫度等于外界空氣露點溫度。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除濕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上開設有第二進風口,所述第二進風口與第一蒸發器和第一冷凝器之間的間隙相連通。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除...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曾洋,趙志強,韓濤,
申請(專利權)人:東莞市金鴻盛電器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