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與搖臂軸的撓曲相伴的氣門的關閉不良的內燃機的氣門傳動裝置。具備:介于第1凸輪部(16a)與第1氣門(12a)之間的第1中間臂(20a)和第1搖臂(22a);介于第2凸輪部(16b)與第2氣門(12b)之間的第2中間臂(20b)和第2搖臂(22b)。中間臂(20a、20b)被搖臂軸(18)支承為擺動自如。具備將搖臂(22a、22b)支承為擺動自如的液壓式間隙調節器(36a、36b)。搖臂軸(18)軸向上,距第1傳遞部(32a)最近的軸承(26)與第1傳遞部(32a)的距離比距第1受壓部(28a)最近的軸承(26)與第1受壓部(28a)的距離短,同樣,距第2傳遞部(32b)最近的軸承(26)與第2傳遞部(32b)的距離比距第2受壓部(28b)最近的軸承(26)與第2受壓部(28b)的距離短。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內燃機的氣門傳動裝置。
技術介紹
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內燃機的可變氣門傳動裝置。該可變氣門傳動裝置是能夠連續地變更氣門(進氣門或排氣門)的提升量和作用角的裝置。具體而言,該可變氣門傳動裝置在從凸輪向氣門傳遞的按壓力的傳遞路徑的路徑中具備中間傳動機構。中間傳動機構具備被與凸輪的軸并行配置的支承管支承為擺動自如的輸入部和擺動凸輪。針對同一氣缸所具備的2個氣門分別設置擺動凸輪。輸入部與擺動凸輪構成為一體地擺動。輸入部接受來自凸輪的按壓力,擺動凸輪將來自凸輪的按壓力經由搖臂而向氣門傳遞。另外,上述可變氣門傳動裝置具備使配置于支承管內的控制軸在其軸向上移位的致動器。并且,中間傳動機構構成為能夠根據控制軸的軸向位置來變更輸入部與擺動凸輪的相對相位差。根據具有以上結構的可變氣門傳動裝置,能夠通過調整控制軸的軸向位置來使輸入部與擺動凸輪的相對相位差變化,作為其結果,能夠變更氣門的提升量和作用角。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1-263015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0-019126號公報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3-201814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專利技術要解決的問題在上述的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可變氣門傳動裝置構成為使1個凸輪的按壓力經由中間傳動機構的輸入部和2個擺動凸輪而向2個氣門傳遞。另一方面,已知如下結構:內燃機的氣門傳動裝置按每個氣門獨立地具備:凸輪部、被搖臂軸支承為擺動自如的中間臂(介于凸輪部與氣門之間的部件)、介于中間臂與氣門之間的搖臂、以及以彌補氣門與搖臂的間隙和搖臂與中間臂的間隙的方式動作的液壓式間隙調節器。此外,在此將中間臂上的被凸輪部按壓的部位稱為“受壓部”、將凸輪部的按壓力向氣門側(即,搖臂)傳遞的部位稱為“傳遞部”。在氣門傳動裝置中,出于凸輪部的布局設計的制約等原因,有時需要使搖臂軸的軸向上的傳遞部的位置相對于該方向上的受壓部的位置偏移。若設置了這樣的偏移,則搖臂軸的接受來自凸輪側的載荷的位置與搖臂軸的接受來自氣門側的載荷的位置在軸向上不同。若這些載荷變得較大,則在氣門打開時搖臂軸上會產生撓曲。并且,在設置了偏移的情況下,若搖臂軸的軸向上的受壓部與傳遞部的位置關系不適當,則在搖臂軸上產生了撓曲時傳遞部(更具體而言,傳遞部的與搖臂接觸的位置)的位移量變大。若在氣門打開時支承中間臂的搖臂軸產生了撓曲,則有時在中間臂與搖臂之間產生微小的間隙。液壓式間隙調節器以立即彌補所述間隙的方式動作。另一方面,在氣門關閉時,從搖臂向中間臂施加的載荷變小,所以搖臂軸的撓曲消除或變小。然而,即使搖臂軸的撓曲變小,到從液壓式間隙調節器流出油為止也需要時間。因此,若搖臂軸的軸向上的受壓部與傳遞部的位置關系不適當,則有可能產生氣門的關閉不良。本專利技術是為了解決上述那樣的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內燃機的氣門傳動裝置,所述內燃機的氣門傳動裝置按每個氣門具備凸輪部和中間臂,并且在采用使搖臂軸的軸向上的傳遞部的位置相對于該方向上的受壓部的位置偏移的結構的情況下,能夠改善因與搖臂軸的撓曲相伴的傳遞部的位移而引起的氣門的關閉不良。用于解決問題的手段本專利技術所涉及的內燃機的氣門傳動裝置具備第1凸輪部、第2凸輪部、第1中間臂、第2中間臂、搖臂軸、第1搖臂、第2搖臂、第1液壓式間隙調節器、以及第2液壓式間隙調節器。第1凸輪部和第2凸輪部分別對設置于1個氣缸的第1氣門和第2氣門進行驅動。第1中間臂介于所述第1凸輪部與所述第1氣門之間、且包括被所述第1凸輪部按壓的第1受壓部和將所述第1凸輪部的按壓力向所述第1氣門側傳遞的第1傳遞部。第2中間臂介于所述第2凸輪部與所述第2氣門之間、且包括被所述第2凸輪部按壓的第2受壓部和將所述第2凸輪部的按壓力向所述第2氣門側傳遞的第2傳遞部。搖臂軸在分別設置于所述氣缸的兩側的軸承之間將所述第1中間臂和所述第2中間臂支承為擺動自如。所述第1搖臂介于所述第1中間臂與所述第1氣門之間、且將來自所述第1傳遞部的按壓力向所述第1氣門傳遞。所述第2搖臂介于所述第2中間臂與所述第2氣門之間、且將來自所述第2傳遞部的按壓力向所述第2氣門傳遞。所述第1液壓式間隙調節器將所述第1搖臂支承為擺動自如、且以彌補所述第1氣門與所述第1搖臂的間隙和所述第1搖臂與所述第1中間臂的間隙的方式動作。所述第2液壓式間隙調節器將所述第2搖臂支承為擺動自如,以彌補所述第2氣門與所述第2搖臂的間隙和所述第2搖臂與所述第2中間臂的間隙的方式動作。在所述搖臂軸的軸向上,距所述第1傳遞部最近的所述軸承與所述第1傳遞部的距離比距所述第1受壓部最近的所述軸承與所述第1受壓部的距離短,距所述第2傳遞部最近的所述軸承與所述第2傳遞部的距離比距所述第2受壓部最近的所述軸承與所述第2受壓部的距離短。從所述氣缸的軸線方向觀察,所述第1受壓部、所述第2受壓部、所述第1傳遞部以及所述第2傳遞部可以相對于所述搖臂軸配置于同側。所述第1凸輪部可以由含有輪廓不同的多個凸輪的第1凸輪群構成。并且,所述氣門傳動裝置可以包括如下機構:該機構從所述第1凸輪群中切換出對所述第1中間臂施加按壓力的凸輪。所述第2凸輪部可以由含有輪廓不同的多個凸輪的第2凸輪群構成。并且,所述氣門傳動裝置可以包括如下機構:該機構從所述第2凸輪群中切換出對所述第2中間臂施加按壓力的凸輪。專利技術的效果根據本專利技術,在按每個氣門具備凸輪和中間臂的結構中,在以下的方式下,搖臂軸的軸向上的各傳遞部的位置相對于該方向上的各受壓部的位置偏移。即,在搖臂軸的軸向上,構成為距第1傳遞部最近的軸承與第1傳遞部的距離比距第1受壓部最近的軸承與第1受壓部的距離短。同樣地,在搖臂軸的軸向上,構成為距第2傳遞部最近的軸承與第2傳遞部的距離比距第2受壓部最近的軸承與第2受壓部的距離短。根據這樣的方式下的偏移,傳遞部比受壓部靠近作為固定端的軸承,因此,能夠將在凸輪的壓力作用于中間臂時的傳遞部的位移量抑制得小。由此,液壓式間隙調節器所應調整的間隙變小,所以能夠改善在凸輪的壓力沒有作用于中間臂時(即,氣門關閉時)的因液壓式間隙調節器對搖臂的過度按壓而引起的氣門的關閉不良。附圖說明圖1是從氣缸的軸線方向觀察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1所涉及的內燃機的氣門傳動裝置的主要部分而得到的圖。圖2是以圖1中的A-A線來進行剖切而得到的氣門傳動裝置的剖視圖。圖3是一對中間臂的立體圖。圖4是用于說明圖1所示出的氣門傳動裝置所具備的凸輪切換機構的具體的結構的一例的圖。圖5是用于說明通過凸輪切換機構來進行的凸輪部16的切換動作的圖。圖6是用于說明與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1有關的、因偏移方式不同而引起的搖臂軸的撓曲的影響的不同的圖。圖7是從氣缸的軸線方向觀察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2所涉及的內燃機的氣門傳動裝置的主要部分而得到的圖。圖8是從搖臂軸的軸向觀察凸輪部、中間臂以及氣門而得到的圖。圖9是用于說明與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2有關的、因偏移方式的不同而引起的搖臂軸的撓曲的影響的不同的圖。具體實施方式實施方式1.[實施方式1的氣門傳動裝置的結構](整體結構)圖1是從氣缸的軸線方向觀察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1所涉及的內燃機的氣門傳動裝置10的主要部分而得到的圖。圖2是以圖1中的A-A線來進行剖切而得到的氣門傳動裝置10的剖視圖。更具體而言,圖2(A)是在第1氣門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內燃機的氣門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第1凸輪部和第2凸輪部,其分別對設置于1個氣缸的第1氣門和第2氣門進行驅動;第1中間臂,其介于所述第1凸輪部與所述第1氣門之間,且包括被所述第1凸輪部按壓的第1受壓部和將所述第1凸輪部的按壓力向所述第1氣門側傳遞的第1傳遞部;第2中間臂,其介于所述第2凸輪部與所述第2氣門之間,且包括被所述第2凸輪部按壓的第2受壓部和將所述第2凸輪部的按壓力向所述第2氣門側傳遞的第2傳遞部;搖臂軸,其在分別設置于所述氣缸的兩側的軸承之間將所述第1中間臂和所述第2中間臂支承為擺動自如;第1搖臂,其介于所述第1中間臂與所述第1氣門之間,且將來自所述第1傳遞部的按壓力向所述第1氣門傳遞;第2搖臂,其介于所述第2中間臂與所述第2氣門之間,且將來自所述第2傳遞部的按壓力向所述第2氣門傳遞;第1液壓式間隙調節器,其將所述第1搖臂支承為擺動自如,且以彌補所述第1氣門與所述第1搖臂的間隙和所述第1搖臂與所述第1中間臂的間隙的方式動作;以及第2液壓式間隙調節器,其將所述第2搖臂支承為擺動自如,且以彌補所述第2氣門與所述第2搖臂的間隙和所述第2搖臂與所述第2中間臂的間隙的方式動作,在所述搖臂軸的軸向上,距所述第1傳遞部最近的所述軸承與所述第1傳遞部的距離比距所述第1受壓部最近的所述軸承與所述第1受壓部的距離短,距所述第2傳遞部最近的所述軸承與所述第2傳遞部的距離比距所述第2受壓部最近的所述軸承與所述第2受壓部的距離短。...
【技術特征摘要】
2015.10.08 JP 2015-200403;2016.05.18 JP 2016-099731.一種內燃機的氣門傳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第1凸輪部和第2凸輪部,其分別對設置于1個氣缸的第1氣門和第2氣門進行驅動;第1中間臂,其介于所述第1凸輪部與所述第1氣門之間,且包括被所述第1凸輪部按壓的第1受壓部和將所述第1凸輪部的按壓力向所述第1氣門側傳遞的第1傳遞部;第2中間臂,其介于所述第2凸輪部與所述第2氣門之間,且包括被所述第2凸輪部按壓的第2受壓部和將所述第2凸輪部的按壓力向所述第2氣門側傳遞的第2傳遞部;搖臂軸,其在分別設置于所述氣缸的兩側的軸承之間將所述第1中間臂和所述第2中間臂支承為擺動自如;第1搖臂,其介于所述第1中間臂與所述第1氣門之間,且將來自所述第1傳遞部的按壓力向所述第1氣門傳遞;第2搖臂,其介于所述第2中間臂與所述第2氣門之間,且將來自所述第2傳遞部的按壓力向所述第2氣門傳遞;第1液壓式間隙調節器,其將所述第1搖臂支承為擺動自如,且以彌補所述第1氣門與所述第1搖臂的間隙和所述第1搖臂與...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宮里佳明,村田宏樹,木戶岡昭夫,
申請(專利權)人: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日本;JP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