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出了一種電動床,包括床體、前部支撐部、后部支撐部和中部支撐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驅動裝置和第二驅動裝置;所述中部支撐部固定在床體上,前部支撐部和后部支撐部分別位于中部支撐部的兩側,且前部支撐部和后部支撐部均與中部支撐部鉸接;所述前部支撐部具有第一連桿結構,第一連桿結構具有鉸接在床體上的第一鉸軸,第一驅動裝置與第一鉸軸連接;所述后部支撐部具有第二連桿結構,第二連桿結構具有鉸接在床體上的第二鉸軸,第二驅動裝置與第二鉸軸連接。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電動床。
技術介紹
電動床是電動控制床板頭部或腳部高度,并自由調節床板彎曲程度的床架,分為排骨架和床板式兩大類,排骨架稱為歐式電動床,而床板式稱為美式電動床。根據需要可能會配置震動或者音樂功能,如今也可以與移動設備連接遠程控制,一般常見于家庭或者醫護使用。現有技術中的電動床,包括床架、支撐架、支撐部和支撐桿,其中,支撐架通過軌道和滾輪的形式設置在床架上,支撐部包括第一片體、第二片體和第三片體,其中第一片體和第二片體鉸接在第三片體的兩側,第三片體固定在支撐架上,支撐桿一端鉸接在床架上,而另一端與第一片體或第二片體鉸接。折疊時,支撐架相對床架會產生移動,因而電動床在放置時,不能緊靠在墻體上,而需要留出一定的預留空間。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種結構設計合理,節約空間的電動床。本技術解決上述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電動床,包括床體、前部支撐部、后部支撐部和中部支撐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驅動裝置和第二驅動裝置;所述中部支撐部固定在床體上,前部支撐部和后部支撐部分別位于中部支撐部的兩側,且前部支撐部和后部支撐部均與中部支撐部鉸接,前部支撐部、后部支撐部和中部支撐部可放平,前部支撐部和后部支撐部也可相對中部支撐部轉動,從而實現升降,前部支撐部用于支撐使用者的上半身,二后部支撐部用于支撐使用者的腿部;所述前部支撐部具有第一連桿結構,第一連桿結構具有鉸接在床體上的第一鉸軸,第一驅動裝置與第一鉸軸連接并控制第一連桿結構轉動,并使前部支撐部相對床體轉動,從而使前部支撐部平行于中部支撐部或相對中部支撐部呈一定夾角,第一驅動裝置可使第一鉸軸轉動,從而帶動第一連桿結構以第一鉸軸為中心轉動,從而升降前部支撐部;所述后部支撐部具有第二連桿結構,第二連桿結構具有鉸接在床體上的第二鉸軸,第二驅動裝置與第二鉸軸連接并控制第二連桿結構轉動,并使后部支撐部相對床體轉動,從而使后部支撐部平行于中部支撐部或相對中部支撐部呈一定夾角,第二驅動裝置可使第二鉸軸轉動,從而帶動第二連桿結構以第二鉸軸為中心轉動,從而升降后部支撐部。本技術升降時,不會相對床體產生長度方向的位移,對放置空間無要求,可節約空間,且本電動床的結構更加簡單,成本降低。本技術所述第一連桿結構包括第一支撐桿和第二支撐桿,其中第一支撐桿固定在第一鉸軸上并沿第一鉸軸的徑向延伸設置,第二支撐桿一端與第一支撐桿鉸接,而另一端與前部支撐部鉸接。通過第一支撐桿和第二支撐桿的設置,無需另外設置支撐結構,即可實現前部支撐部的升降,結構簡單。本技術所述后部支撐部包括相互鉸接的前片體和后片體,其中前片體與中部支撐部鉸接。前片體和后片體的設置,更加符合人體工學,使用更加舒適。本技術所述第二連桿結構包括第三支撐桿,第三支撐桿一端固定在第二鉸軸上,而另一端鉸接在后片體上。第二鉸軸轉動時,第三支撐桿轉動,從而使后片體升降,而前片體隨后片體作動。本技術所述第一驅動裝置為電機,并控制第一鉸軸轉動,第二驅動裝置為電機,并控制第二鉸軸轉動。本技術所述第一鉸軸上固定有第一推塊,第一驅動裝置具有第一推動桿,第一推動桿與第一推塊鉸接,所述第二鉸軸上固定有第二推塊,第二驅動裝置具有第二推動桿,第二推動桿與第二推塊鉸接。本技術本技術所述第一驅動裝置和第二驅動裝置為油缸、氣缸、電動伸縮桿或直推電機。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和效果:升降時,不會相對床體產生長度方向的位移,對放置空間無要求,可節約空間,且本電動床的結構更加簡單,成本降低。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是實施例1中的電動床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一。圖2是實施例1中的電動床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二。圖3是實施例2中的電動床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一。圖4是實施例2中的電動床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二。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下實施例是對本技術的解釋而本技術并不局限于以下實施例。實施例1。參見圖1和圖2,本實施例的電動床包括床體1、前部支撐部2、后部支撐部3、中部支撐部4、第一驅動裝置5和第二驅動裝置6,其中床體1包括一個框架結構和若干支撐腳。本實施例中的中部支撐部4固定在床體1上,前部支撐部2和后部支撐部3分別位于中部支撐部4的兩側,且前部支撐部2和后部支撐部3均與中部支撐部4鉸接,從而為前部支撐部2和后部支撐部3的升降提供了條件,前部支撐部2、后部支撐部3和中部支撐部4可放平,前部支撐部2和后部支撐部3也可相對中部支撐部4轉動,從而實現升降,前部支撐部2用于支撐使用者的上半身,二后部支撐部3用于支撐使用者的腿部。本實施例中的前部支撐部2具有第一連桿結構21,第一連桿結構21具有鉸接在床體1上的第一鉸軸211,第一驅動裝置5與第一鉸軸211連接并控制第一連桿結構21轉動,并使前部支撐部2相對床體1轉動,從而使前部支撐部2平行于中部支撐部4或相對中部支撐部4呈一定夾角,第一驅動裝置5可使第一鉸軸211轉動,從而帶動第一連桿結構21以第一鉸軸211為中心轉動,從而升降前部支撐部2。本實施例中的后部支撐部3具有第二連桿結構31,第二連桿結構31具有鉸接在床體1上的第二鉸軸311,第二驅動裝置6與第二鉸軸311連接并控制第二連桿結構31轉動,并使后部支撐部3相對床體1轉動,從而使后部支撐部3平行于中部支撐部4或相對中部支撐部4呈一定夾角,第二驅動裝置6可使第二鉸軸311轉動,從而帶動第二連桿結構31以第二鉸軸311為中心轉動,從而升降后部支撐部3。升降時,不會相對床體1產生長度方向的位移,對放置空間無要求,可節約空間,且本電動床的結構更加簡單,成本降低。本實施例中的第一連桿結構21包括第一支撐桿212和第二支撐桿213,其中第一支撐桿212固定在第一鉸軸211上并沿第一鉸軸211的徑向延伸設置,第二支撐桿213一端與第一支撐桿212鉸接,而另一端與前部支撐部2鉸接。通過第一支撐桿212和第二支撐桿213的設置,無需另外設置支撐結構,即可實現前部支撐部2的升降,結構簡單。如果此處單獨設置一組支撐桿,是無法實現升降。本實施例中的后部支撐部3包括相互鉸接的前片體32和后片體33,其中前片體32與中部支撐部4鉸接。前片體32和后片體33的設置,更加符合人體工學,使用更加舒適。本實施例中的第二連桿結構31包括第三支撐桿312,第三支撐桿312一端固定在第二鉸軸311上,而另一端鉸接在后片體33上。第二鉸軸311轉動時,第三支撐桿312轉動,從而使后片體33升降,而前片體32隨后片體33作動。由于前片體32和后片體33可相對轉動,因而只需設置第三支撐桿312即可實現升降。本實施例中的第一驅動裝置5為電機,并控制第一鉸軸211轉動,第二驅動裝置6為電機,并控制第二鉸軸311轉動。實施例2。參見圖3和圖4,本實施例中的電動床的基本結構同實施例1,所不同的是第一驅動裝置5和第二驅動裝置6。本實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電動床,包括床體、前部支撐部、后部支撐部和中部支撐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驅動裝置和第二驅動裝置;所述中部支撐部固定在床體上,前部支撐部和后部支撐部分別位于中部支撐部的兩側,且前部支撐部和后部支撐部均與中部支撐部鉸接;所述前部支撐部具有第一連桿結構,第一連桿結構具有鉸接在床體上的第一鉸軸,第一驅動裝置與第一鉸軸連接并控制第一連桿結構轉動,并使前部支撐部相對床體轉動,從而使前部支撐部平行于中部支撐部或相對中部支撐部呈一定夾角;所述后部支撐部具有第二連桿結構,第二連桿結構具有鉸接在床體上的第二鉸軸,第二驅動裝置與第二鉸軸連接并控制第二連桿結構轉動,并使后部支撐部相對床體轉動,從而使后部支撐部平行于中部支撐部或相對中部支撐部呈一定夾角。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電動床,包括床體、前部支撐部、后部支撐部和中部支撐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驅動裝置和第二驅動裝置;所述中部支撐部固定在床體上,前部支撐部和后部支撐部分別位于中部支撐部的兩側,且前部支撐部和后部支撐部均與中部支撐部鉸接;所述前部支撐部具有第一連桿結構,第一連桿結構具有鉸接在床體上的第一鉸軸,第一驅動裝置與第一鉸軸連接并控制第一連桿結構轉動,并使前部支撐部相對床體轉動,從而使前部支撐部平行于中部支撐部或相對中部支撐部呈一定夾角;所述后部支撐部具有第二連桿結構,第二連桿結構具有鉸接在床體上的第二鉸軸,第二驅動裝置與第二鉸軸連接并控制第二連桿結構轉動,并使后部支撐部相對床體轉動,從而使后部支撐部平行于中部支撐部或相對中部支撐部呈一定夾角。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桿結構包括第一支撐桿和第二支撐桿,其中第一支撐桿固定在第一鉸軸上并沿第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何照武,周洪根,何昭付,倪茂林,孫組成,
申請(專利權)人:嘉興市威凱旅游休閑用品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