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屬于空氣處理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自動供氧出風結構,通過設置邊框和導風板,使導風板能夠轉動,可以隨時控制導風板的導向從而控制風向,進而還可以將導風板徹底打死從而關閉出風口;該出風結構只需要簡單的控制擋風板的位置,就可以實現對出風口的打開和關閉的控制,因此能夠簡化控制結構,使得出風口的打開和關閉更加方便快速,因此在加工時可以根據出風口的風道結構來對導風板進行加工,能夠更好地實現與風道的銜接,增加空氣流動的流暢性,減少噪音的產生。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空氣處理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自動供氧出風結構及具有該出風結構的自動供氧裝置。
技術介紹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環境卻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斷變差,然而人們對于生活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近來大中型城市深受霧霾等空氣污染的困擾,人們越來越看重空氣質量。然而,由于城市化水平的過快發展和環境保護力度的不足,城市的空氣質量即在不斷的下降,使得室內空氣監測處理器的出現得到人們的極大歡迎。現有空氣監測處理器具有對多種有害氣體進行凈化處理的功能,但缺少對空氣中氧氣濃度檢測并通過制造氧氣來提高室內環境的氧氣含量,使空氣中的氧含量保持恒定的狀態,從而起到提升精神,促進思維活躍性和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由于傳統供氧裝置的結構限制,導致傳統供氧裝置的出風口結構基本都沒有擋板結構,不能選擇關閉某一個風口,這種出風結構的整機舒適性不好。現有技術中還有一種是用導風板閉合來遮擋風口,從而阻斷出風的結構方式,通過這種方法來實現選擇出風、不出風。但是由于導風板是用于實現導風作用的結構,如果要單獨實現風口的控制,必須單獨對該風口位置處的導風板進行控制,因此需要增加單獨的控制機構,使得供氧裝置的結構更加復雜化,成本會大幅上升,也提高了導風板制作的難度,此外,由于導風板本身結構的限制,也容易在阻擋風口時使風道內風口附近的流場發生紊亂,產生漩渦,并且會產生噪音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基于上述情況,有必要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有效的改善供氧裝置出風的自動供氧出風結構。一種自動供氧出風結構,包括邊框和多個導風板,所述邊框呈矩形結構,所述邊框上表面具有向四周延伸的延伸部,所述邊框相對兩條邊上具有多組等間距平行對應設置的通孔,同一條邊上的兩條通孔之間具有凹槽;所述導風板的兩端具有凸起,所述凸起卡入通孔內將所述導風板可轉動的連接在所述邊框上,所述導風板外側具有一凹部。進一步,還包括一限制條,所述限制條上等間距的設有多個限制槽,所述限制槽間距與所述通孔間距一致,所述導風板一側具有限位槽,所述限制槽與所述限位槽配合。具體的,所述限制槽包括上卡持部和下卡持部,所述上卡持部與下卡支部之間為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的弧度為優弧。進一步的,所述上卡持部與所述下卡持部之間的距離小于導風板的厚度;所述限位槽包括引導槽和卡接槽,所述卡接槽深度深于所述引導槽。作為一種改進,還包括靜電發生器;所述邊框和所述限制條均為絕緣材料,所述導風板為導體,所述導風板連接靜電發生器的一極,相鄰導風板連接所述靜電發生器的另一極。具體的,所述凹部由第一曲部、平直部和第二曲部構成,所述第一曲部和第二曲部兩端分別連接導風板外側邊線和平直部。一種自動供氧裝置,包括供氧裝置出風結構,所述供氧裝置出風結構為上述任一項所述的供氧裝置出風結構。進一步的,包括底座、上蓋和外殼;制氧裝置設置在所述底座上,控制系統安裝在所述外殼內側,所述出風結構設置在上蓋的一側,所述出風結構的下方還設有風機。作為一種改進,所述制氧裝置的一側有負離子發生器,所述負離子發生器的上方設有臭氧發生器。進一步的,所述上蓋的另一側設置有觸控面板,所述外殼側面設有多組進風孔。本技術一種自動供氧出風結構,通過設置邊框和導風板,使導風板能夠轉動,可以隨時控制導風板的導向從而控制風向,進而還可以將導風板徹底打死從而關閉出風口;該出風結構只需要簡單的控制擋風板的位置,就可以實現對出風口的打開和關閉的控制,因此能夠簡化控制結構,使得出風口的打開和關閉更加方便快速,因此在加工時可以根據出風口的風道結構來對導風板進行加工,能夠更好地實現與風道的銜接,增加空氣流動的流暢性,減少噪音的產生。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一種自動供氧裝置整體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一種自動供氧出風結構整體裝配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一種自動供氧出風結構整體爆炸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晰,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如圖2-3所示,一種自動供氧出風結構4,包括邊框41和多個導風板42,所述邊框41呈矩形結構,所述邊框41上表面具有向四周延伸的延伸部,所述邊框41相對兩條邊上具有多組等間距平行對應設置的通孔413,同一條邊上的兩條通孔413之間具有凹槽412;所述導風板42的兩端具有凸起422,所述凸起卡入通孔413內將所述導風板42可轉動的連接在所述邊框41上,所述導風板42外側具有一凹部421。可以理解,其還包括一限制條43,所述限制條上等間距的設有多個限制槽,所述限制槽間距與所述通孔413間距一致,所述導風板42一側具有限位槽,所述限制槽與所述限位槽配合。具體的,所述限制槽包括上卡持部和下卡持部,所述上卡持部與下卡支部之間為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的弧度為優弧。作為本實施例進一步改進,所述上卡持部與所述下卡持部之間的距離小于導風板42的厚度;所述限位槽包括引導槽和卡接槽,所述卡接槽深度深于所述引導槽。作為一種改進,還包括靜電發生器;所述邊框41和所述限制條均為絕緣材料,所述導風板42為導體,所述導風板42連接靜電發生器的一極,相鄰導風板42連接所述靜電發生器的另一極。具體的,所述凹部由第一曲部、平直部和第二曲部構成,所述第一曲部和第二曲部兩端分別連接導風板42外側邊線和平直部。如圖1所示,一種自動供氧裝置,包括供氧裝置出風結構4,所述供氧裝置出風結構為上述任一項所述的供氧裝置出風結構4。可以理解的,包括底座1、上蓋3和外殼2;制氧裝置5設置在所述底座上,控制系統安裝在所述外殼2內側,所述出風結構設置在上蓋3的一側,所述出風結構4的下方還設有風機。作為一種改進,所述制氧裝置的一側有負離子發生器,所述負離子發生器的上方設有臭氧發生器。進一步的,所述上蓋的另一側設置有觸控面板6,所述外殼側面設有多組進風孔。本技術一種自動供氧出風結構,通過設置邊框41和導風板42,使導風板42能夠轉動,可以隨時控制導風板42的導向從而控制風向,進而還可以將導風板42徹底打死從而關閉出風口;該出風結構只需要簡單的控制擋風板的位置,就可以實現對出風口的打開和關閉的控制,因此能夠簡化控制結構,使得出風口的打開和關閉更加方便快速,因此在加工時可以根據出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自動供氧出風結構,包括邊框和多個導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邊框呈矩形結構,所述邊框上表面具有向四周延伸的延伸部,所述邊框相對兩條邊上具有多組等間距平行對應設置的通孔,同一條邊上的兩條通孔之間具有凹槽;所述導風板的兩端具有凸起,所述凸起卡入通孔內將所述導風板可轉動的連接在所述邊框上,所述導風板外側具有一凹部。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自動供氧出風結構,包括邊框和多個導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
邊框呈矩形結構,所述邊框上表面具有向四周延伸的延伸部,所述邊框相對兩
條邊上具有多組等間距平行對應設置的通孔,同一條邊上的兩條通孔之間具有
凹槽;所述導風板的兩端具有凸起,所述凸起卡入通孔內將所述導風板可轉動
的連接在所述邊框上,所述導風板外側具有一凹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動供氧出風結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限制
條,所述限制條上等間距的設有多個限制槽,所述限制槽間距與所述通孔間距
一致,所述導風板一側具有限位槽,所述限制槽與所述限位槽配合。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動供氧出風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槽包
括上卡持部和下卡持部,所述上卡持部與下卡支部之間為弧形凹槽,所述弧形
凹槽的弧度為優弧。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自動供氧出風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卡持部
與所述下卡持部之間的距離小于導風板的厚度;所述限位槽包括引導槽和卡接
槽,所述卡接槽深度深于所述引導槽。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自動供氧出風結構,...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鍵,聶新民,王迪,魏長斌,勞貴蘭,
申請(專利權)人:中物功能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