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根箱培養裝置包括第一箱體(1)和第二箱體(2),所述第一箱體(1)、第二箱體(2)的側面分別設置有中空的第一凸臺(3)、第二凸臺(4),所述第一凸臺(3)、第二凸臺(4)的凸面分別開設有第一插口(5)、第二插口(6),所述第一箱體(1)外部沿第一插口(5)的周圈設置有一圈插片(7),所述插片(7)與第二插口(6)插入式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易于控制各室間物質的交流,結構簡單、可拆卸,而且可根據研究隨時更換或拆卸尼龍網,有利于植物間菌根菌絲網絡在植物間的建立及對植物與土壤的影響效應研究。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植物根際土壤中菌絲網絡建立
,具體涉及一種根箱培養裝置。
技術介紹
菌根(mycorrhizas)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一種植物根系與菌根真菌的共生體,其產生的根外菌絲可擴大宿主植物根系吸收面積,增加宿主植物對土壤中養分的吸收,改善植物水分代謝和土壤物理性狀,減少土壤流失,提高植物耐鹽性、抗病性,并增加植物產量。由于菌根根外菌絲生長快速,擴展后可以同時侵染多個臨近的宿主植物地下根系,從而建立菌根菌絲網絡。它促進植物間營養分配,進而維持植物生態系統和養分再利用。因此,菌根菌絲網絡在植物間物質傳遞已經成為熱點。早期的研究人員已經使用了許多不同的根箱研究菌根菌絲網絡在植物間的物質傳遞。如,張俊伶等使用五室隔板法研究三葉草根間菌絲橋傳遞的可行性。這些使用的根箱裝置大多是指利用隔板或者尼龍網將一室根箱分成多室的根箱。隨著菌根菌絲網絡研究的不斷深入,這些根箱難以滿足科研的要求。在實施過程中,一方面難以控制各室間物質的交流,另一方面不利于后期的尼龍網回收。因此,設計一種簡單、可拆卸的二室根箱,顯得尤為重要。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易于控制各室間物質的交流、簡單、可拆卸的根箱培養裝置。一種根箱培養裝置,包括:第一箱體和第二箱體,所述第一箱體、第二箱體的側面分別設置有中空的第一凸臺、第二凸臺,所述第一凸臺、第二凸臺的內部空間分別與第一箱體、第二箱體內部空間連通,所述第一凸臺、第二凸臺的凸面分別開設有第一插口、第二插口,所述第一箱體外部沿第一插口的周圈設置有一圈插片,所述插片與第二插口插入式連接。優選的,所述第二插口處設置有尼龍網。可根據需要選擇是否設置尼龍網,所述尼龍網可根據實驗需求選擇不同孔徑的尼龍網,也可根據需求隨時更換或拆卸。所述尼龍網被第一箱體、第二箱體內的培養基質夾持,不使用膠體進行固定,使用靈活方便。優選的,所述第一箱體、第二箱體大小相等、形狀相同,第一箱體、第二箱體的長、寬、高分別為6-7cm、6-7cm、17-18cm。進一步優選的,所述第一凸臺、第二凸臺分別與第一箱體、第二箱體的底面之間的距離相等,距離均為2-3cm。優選的,所述第一凸臺與第二凸臺大小相等、形狀相同,所述第一插口、第二插口的形狀均為矩形。進一步優選的,所述第一插口、第二插口的長、寬均為3-4cm。優選的,所述插片為厚度為0.1-0.3mm的有機玻璃片。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通過插片與第二插口的配對插接,使二室根箱互通且內部土壤不易移動,可根據需要選擇是否設置尼龍網,且尼龍網的安裝避免使用膠體,兩室間相切培養基質的壓力對尼龍網壓力小,試驗過程中尼龍網不易損壞,而且可根據研究隨時更換或拆卸,有利于植物間菌根菌絲網絡在植物間的建立及對植物與土壤的影響效應研究。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結構拆分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提供的根箱培養裝置予以進一步說明。一種根箱培養裝置,如附圖1、附圖2所示,可拆卸連接的第一箱體1和第二箱體2,所述第一箱體1、第二箱體2大小相等、形狀相同,第一箱體、第二箱體的長、寬、高分別為7cm、7cm、17.5cm。所述第一箱體1、第二箱體2的側面分別設置有中空的第一凸臺3、第二凸臺4,具體的,所述第一凸臺3、第二凸臺4分別與第一箱體1、第二箱體2的底面之間的距離均為3cm。所述第一凸臺3、第二凸臺4的內部空間分別與第一箱體1、第二箱體2的內部空間連通。所述第一凸臺3與第二凸臺4大小相等、形狀相同,第一凸臺3與第二凸臺4均為長方體形,其凸臺底面長、凸臺底面寬、凸出高度分別為3cm、3cm、1.5cm。所述第一凸臺3、第二凸臺4的凸面分別設置有第一插口5、第二插口6,所述第一插口5、第二插口6形狀相同、大小相等,長、寬分別為2cm。為了使插接更加緊固,所述第一箱體1外部沿第一插口5的周圈設置有一圈插片7,所述插片7與第二插口6插入式連接,插片7的外周圈表面與第二插口6的內周圈表面接觸,插片7內周圈內部的空間構成了使第一箱體1、第二箱體2內部空間相互連通的通道。所述插片為厚度為0.2mm的有機玻璃片。根據實驗需要進一步在所述第二插口6的開口處設置有尼龍網,所述尼龍網被第一箱體1、第二箱體2內的培養基質夾持。本技術是這樣實現的:在研究時,先將第一箱體1和第二箱體2這兩個有機玻璃根箱內分別裝上栽培基質,根據實驗需要選擇是否在通道截面位置設置尼龍網,若設置尼龍網則用培養基質將尼龍網夾持固定于通道截面,再將所述插片7與第二插口6相互配合插接,使第一箱體1和第二箱體2緊密連接,第一箱體1和第二箱體2相互隔開且通過通道保持內部空間的相互連通,利于控制各室間物質的交流,方便用于研究菌根菌絲網絡在植物間的信號通訊,箱體中間尼龍網可根據實驗需求進行設置或不設置,不放置尼龍網,植物的根系以及菌絲均可穿過;放置大孔徑的尼龍網,只有菌絲可以穿過;放置小孔徑的尼龍網,兩者均不能穿過。且尼龍網易于更換,利于后期的尼龍網收獲,使用方便。可以理解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本技術的技術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與變形,而所有這些改變與變形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根箱培養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箱體(1)和第二箱體(2),所述第一箱體(1)、第二箱體(2)的側面分別設置有中空的第一凸臺(3)、第二凸臺(4),所述第一凸臺(3)、第二凸臺(4)的內部空間分別與第一箱體(1)、第二箱體(2)的內部空間連通,所述第一凸臺(3)、第二凸臺(4)的凸面分別開設有第一插口(5)、第二插口(6),所述第一箱體(1)外部沿第一插口(5)的周圈設置有一圈插片(7),所述插片(7)與第二插口(6)插入式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根箱培養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箱體(1)和第二箱體(2),
所述第一箱體(1)、第二箱體(2)的側面分別設置有中空的第一凸臺(3)、第
二凸臺(4),所述第一凸臺(3)、第二凸臺(4)的內部空間分別與第一箱體(1)、
第二箱體(2)的內部空間連通,所述第一凸臺(3)、第二凸臺(4)的凸面分
別開設有第一插口(5)、第二插口(6),所述第一箱體(1)外部沿第一插口(5)
的周圈設置有一圈插片(7),所述插片(7)與第二插口(6)插入式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根箱培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口(6)
處設置有尼龍網。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根箱培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箱體(1)、
第二箱體(2)大小相等、形狀相同,第...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強盛,張藝燦,鄒英寧,張澤志,
申請(專利權)人:長江大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湖北;4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