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導電滑環,具體涉及一種變槳滑環。
技術介紹
風力發電機組變槳滑環主要作用是負責風力發電機旋轉輪轂內變槳電機動力通道導電傳輸和其它電器件的控制信號和通訊信號的傳輸,由于輪轂隨槳葉旋轉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導致振動比較大,這樣就對導電及信號傳輸的抗振性要求較高。如果信號在傳輸過程中發生掉電或數據丟包嚴重,最終將導致整個機組停機,因此對變槳滑環的信號傳輸質量要求較高。通過研究旋轉接觸導電接觸構造改善接觸導電抗振動影響,提高信號傳輸質量。如圖1和圖2所示,現有導電環與電刷之間接觸不穩定,且在振動劇烈的工況下,容易導致刷絲與絕緣環接觸從而爬電距離減小,容易造成爬電。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針對以上提出的問題,而研究設計一種變槳滑環。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手段如下:一種變槳滑環,包括導電環和導電刷絲,所述導電環兩側設有絕緣環,導電環外側設有環繞一周的凹槽,所述導電刷絲端部設有與凹槽配合的刷頭,所述刷頭與所述凹槽的底部為線接觸或面接觸。進一步地,所述刷頭為T型刷頭,所述凹槽的內側面上設有能將所述T型刷頭限位于凹槽內的限位凸起。進一步地,所述導電刷絲包括并排設置的第一刷絲和第二刷絲,所述第一刷絲和第二刷絲的端部向兩側彎折形成T型刷頭。進一步地,所述T型刷頭為一次成型的T型刷頭。進一步地,所述T型刷頭與導電環接觸處設有與導電環配合的弧形面。與現有技術比較,本技術所述的變槳滑環具有如下優點:r>1、同樣的環寬,導電接觸面積增大,由原來的點接觸變成線接觸或面接觸,接觸電阻降低,改善信號傳輸質量;2、T型槽結構有很好的導向和限位作用,旋轉時導電刷絲能夠很好地處于T型槽內,而不會與絕緣環接觸,很好保證電氣爬電距離同時保證刷絲和環旋轉接觸穩定。附圖說明圖1是現有變槳滑環的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A-A剖視圖。圖3是本技術實施例的局部剖視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的B-B剖視圖。圖5是本技術實施例所述的刷頭的放大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如圖3和圖4所示,一種變槳滑環,包括導電環1和導電刷絲2,所述導電環1兩側設有絕緣環3,導電環外1側設有環繞一周的凹槽11,所述導電刷絲2端部設有與凹槽11配合的刷頭21,所述刷頭21與所述凹槽11的底部為線接觸或面接觸,導電接觸面積增大,由原來的點接觸變成線接觸或面接觸,接觸電阻降低,改善信號傳輸質量,且凹槽11的設置,防止了導電刷絲2與絕緣環3接觸,防止爬電。所述刷頭21為T型刷頭,所述凹槽11的內側面上設有能將所述T型刷頭限位于凹槽11內的限位凸起12,在振動較為劇烈的工況下,能將刷頭21限位于凹槽11內,使導電刷絲2和導電環1的接觸更加穩定。所述導電刷絲2包括并排設置的第一刷絲22和第二刷絲23,所述第一刷絲22和第二刷絲23的端部向兩側彎折形成T型刷頭。刷頭21也可以為一次成型的T型刷頭。如圖5所示,所述T型刷頭與導電環1接觸處設有與導電環配合的弧形面24,設置弧形面24,使導電刷絲2與絕緣環1的接觸形式變為面接觸,進一步改善傳輸質量。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術人員在本技術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及其專利技術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變槳滑環,包括導電環和導電刷絲,所述導電環兩側設有絕緣環,其特征在于:導電環外側設有環繞一周的凹槽,所述導電刷絲端部設有與凹槽配合的刷頭,所述刷頭與所述凹槽的底部為線接觸或面接觸。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變槳滑環,包括導電環和導電刷絲,所述導電環兩側設有絕緣環,
其特征在于:導電環外側設有環繞一周的凹槽,所述導電刷絲端部設有與凹槽
配合的刷頭,所述刷頭與所述凹槽的底部為線接觸或面接觸。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槳滑環,其特征在于:所述刷頭為T型刷頭,
所述凹槽的內側面上設有能將所述T型刷頭限位于凹槽內的限位凸起。
3.根據權利...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令威,唐宇飛,王勇,曾慶剛,孔凡杰,景春輝,王超,李杰,
申請(專利權)人:大連宜順機電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遼寧;2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