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多功能凹版印刷裝置,凹版滾筒的左側設有第一刮墨刀,浸在墨槽中的傳墨輥與凹版滾筒的左側相貼合,墨槽內安裝有一與主控制器電連接的液位檢測儀;墨槽一側的上方安裝有加墨池,加墨池底部通過管路與墨槽相通;在加墨池的下方固裝有一電機,該電機的輸出軸通入加墨池內并與加墨池內的攪拌葉輪相連;凹版滾筒的右側貼合有一橡皮滾筒,橡皮滾筒與支撐輥相貼合,在橡皮滾筒和收紙裝置之間的承印物下方設有一主動輥和多個從動軸,在主動輥和多個從動軸的上方和下方分別安裝有第一干燥裝置和第二干燥裝置,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防止墨槽內的油墨發生沉淀,并對印刷后的承印物進行多重干燥,提高印品的整體質量。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印刷領域,具體來說涉及一種多功能凹版印刷裝置。
技術介紹
印刷是將文字、圖畫、照片、防偽等原稿經制版、施墨、加壓等工序,使油墨轉移到紙張、織品、塑料品、皮革等材料表面上,批量復制原稿內容的技術。按照印版上圖文與非圖文區域的相對位置,常見的印刷方式可以分為凸版印刷、凹版印刷、平版印刷及孔版印刷四大類。多功能凹版印刷裝置印刷時,印版滾筒全版面著墨,以刮墨刀將版面上空白部分的油墨刮清,留下圖文部分的油墨,然后過紙,由壓印滾筒在紙的背面壓印,使凹下部分的油墨直接轉移到紙面上,最后經收紙部分將印刷品堆集或復卷好。凹版印刷機是采用圓壓圓直接印刷方式印刷,印版直接制在印版滾筒上,采用浸墨或噴墨方式給墨,沒有勻墨機構。由于墨層厚,使用揮發性強的快干油墨,須有烘干裝置。在印刷過程中,對油墨的控制是獲得高質量印刷品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如果在印刷過程中墨盒里油墨過少將會導致斷墨,勢必會影響印品質量,重新開機進行的一系列準備工作也會帶來時間、油墨和紙張等浪費,所以對墨斗中油墨最小量的監測是十分必要的。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防止斷墨的多功能凹版印刷裝置。一種多功能凹版印刷裝置,包括:墨槽、順時針旋轉的傳墨輥、順時針旋轉的凹版滾筒、逆時針旋轉的橡皮滾筒、第一刮墨刀、支撐輥、加墨池、主控制器和液位檢測儀,所述凹版滾筒的左側設有第一刮墨刀,浸在墨槽中的傳墨輥與凹版滾筒的左側相貼合,且傳墨輥位于第一刮墨刀的下方,墨槽內安裝有一與主控制器電連接的液位檢測儀,用于檢測墨槽內液面;墨槽一側的上方安裝有加墨池,加墨池底部通過管路與墨槽相通,且在加墨池和墨槽之間的管路上安裝有一閥門,所述閥門與主控制器電連接;在所述加墨池的下方固裝有一電機,該電機的輸出軸通入加墨池內并與加墨池內的攪拌葉輪相連;所述凹版滾筒的右側貼合有一橡皮滾筒,所述橡皮滾筒與支撐輥相貼合,且橡皮滾筒和支撐輥之間設有承印物,位于橡皮滾筒處承印物的輸出端與一收紙裝置相連,且在橡皮滾筒和收紙裝置之間的承印物下方設有一主動輥和多個從動軸,用于輸送承印物,在主動輥和多個從動軸的上方安裝有第一干燥裝置,在主動輥和多個從動軸的下方安裝有第二干燥裝置,所述第二干燥裝置為裝有干燥劑的干燥箱。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加墨池的上面為敞口,在該加墨池敞口處設有一加墨池蓋。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在所述橡皮滾筒的凹版滾筒一側的下方設有第二刮刀,所述第二刮刀的下方設有一第二刮刀接墨盒。在上述技術方案中,在所述第二刮刀與支撐輥之間的橡皮滾筒的下面貼合有一凈版輥,該凈版輥的下方安裝有一凈版輥接墨盒。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加墨池的底面位于凹版滾筒底面的上方。本技術的有益效果為:本多功能凹版印刷裝置包括:墨槽、順時針旋轉的傳墨輥、順時針旋轉的凹版滾筒、逆時針旋轉的橡皮滾筒、第一刮墨刀、支撐輥、加墨池、主控制器和液位檢測儀,所述凹版滾筒的左側設有第一刮墨刀,浸在墨槽中的傳墨輥與凹版滾筒的左側相貼合,且傳墨輥位于第一刮墨刀的下方,墨槽內安裝有一與主控制器電連接的液位檢測儀,用于檢測墨槽內液面;墨槽一側的上方安裝有加墨池,加墨池底部通過管路與墨槽相通,且在加墨池和墨槽之間的管路上安裝有一閥門,所述閥門與主控制器電連接;在所述加墨池的下方固裝有一電機,該電機的輸出軸通入加墨池內并與加墨池內的攪拌葉輪相連;所述凹版滾筒的右側貼合有一橡皮滾筒,所述橡皮滾筒與支撐輥相貼合,且橡皮滾筒和支撐輥之間設有承印物,位于橡皮滾筒處承印物的輸出端與一收紙裝置相連,且在橡皮滾筒和收紙裝置之間的承印物下方設有一主動輥和多個從動軸,用于輸送承印物,在主動輥和多個從動軸的上方安裝有第一干燥裝置,在主動輥和多個從動軸的下方安裝有第二干燥裝置,所述第二干燥裝置為裝有干燥劑的干燥箱,本技術防止墨槽內的油墨發生沉淀,并對印刷后的承印物進行多重干燥,提高印品的整體質量。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多功能凹版印刷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多功能凹版印刷裝置進行詳細說明。如附圖1所示,一種多功能凹版印刷裝置,包括:墨槽10、順時針旋轉的傳墨輥4、順時針旋轉的凹版滾筒2、逆時針旋轉的橡皮滾筒1、第一刮墨刀3、加墨池、主控制器(圖中未示出)、液位檢測儀5和支撐輥。凹版滾筒的左側設有第一刮墨刀,浸在墨槽中的傳墨輥與凹版滾筒的左側相貼合,且傳墨輥位于第一刮墨刀的下方,墨槽內安裝有一與主控制器電連接的液位檢測儀,用于檢測墨槽內液面;墨槽一側的上方安裝有加墨池,加墨池的上面為敞口,在該加墨池上面設有一加墨池蓋6,加墨池7底部通過管路8與墨槽相通,且在加墨池和墨槽之間的管路上安裝有一閥門9,閥門與主控制器電連接,主控制器可控制閥門的閉合。其中,加墨池的底面優選位于凹版滾筒底面的上方。當液位檢測儀檢測到墨槽內墨的液位低于最低的設定液面時,主控制器控制閥門打開,加墨池內的油墨流入墨槽內;當液位檢測儀檢測到墨槽內油墨的液位達到最高的設定液面時,主控制器控制閥門關閉。在加墨池的下方固裝有一電機12,該電機的輸出軸通入加墨池內并與加墨池內的攪拌葉輪11相連,可防止墨槽內的油墨沉淀。凹版滾筒的右側貼合有橡皮滾筒,橡皮滾筒與支撐輥18相貼合,且橡皮滾筒和支撐輥之間設有承印物。在橡皮滾筒的凹版滾筒一側的下方設有第二刮刀13,第二刮刀的下方設有一第二刮刀接墨盒14。橡皮滾筒下方貼合有一凈版輥15,凈版輥在第二刮刀和支承輥之間,且該凈版輥的下方安裝有一凈版輥接墨盒16。位于橡皮滾筒處承印物17的輸出端與一收紙裝置相連,且在橡皮滾筒和收紙裝置23之間的承印物下方設有一主動輥19和多個從動軸20,用于輸送承印物,在主動輥和多個從動軸的上方安裝有第一干燥裝置21,在主動輥和多個從動軸的下方安裝有第二干燥裝置,所述第二干燥裝置為裝有干燥劑的干燥箱22。以上對本技術做了示例性的描述,應該說明的是,在不脫離本技術的核心的情況下,任何簡單的變形、修改或者其他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不花費創造性勞動的等同替換均落入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多功能凹版印刷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墨槽、順時針旋轉的傳墨輥、順時針旋轉的凹版滾筒、逆時針旋轉的橡皮滾筒、第一刮墨刀、支撐輥、加墨池、主控制器和液位檢測儀,所述凹版滾筒的左側設有第一刮墨刀,浸在墨槽中的傳墨輥與該凹版滾筒的左側相貼合,且傳墨輥位于第一刮墨刀的下方,墨槽內安裝有一與主控制器電連接的液位檢測儀,用于檢測墨槽內液面;墨槽一側的上方安裝有加墨池,加墨池底部通過管路與墨槽相通,且在加墨池和墨槽之間的管路上安裝有一閥門,所述閥門與主控制器電連接;在所述加墨池的下方固裝有一電機,該電機的輸出軸通入加墨池內并與加墨池內的攪拌葉輪相連;所述凹版滾筒的右側貼合有一橡皮滾筒,所述橡皮滾筒與支撐輥相貼合,且橡皮滾筒和支撐輥之間設有承印物,位于橡皮滾筒處承印物的輸出端與一收紙裝置相連,且在橡皮滾筒和收紙裝置之間的承印物下方設有一主動輥和多個從動軸,用于輸送承印物,在主動輥和多個從動軸的上方安裝有第一干燥裝置,在主動輥和多個從動軸的下方安裝有第二干燥裝置,所述第二干燥裝置為裝有干燥劑的干燥箱。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多功能凹版印刷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墨槽、順時針旋轉的傳墨輥、順
時針旋轉的凹版滾筒、逆時針旋轉的橡皮滾筒、第一刮墨刀、支撐輥、加墨池、主控制
器和液位檢測儀,所述凹版滾筒的左側設有第一刮墨刀,浸在墨槽中的傳墨輥與該凹版
滾筒的左側相貼合,且傳墨輥位于第一刮墨刀的下方,墨槽內安裝有一與主控制器電連
接的液位檢測儀,用于檢測墨槽內液面;墨槽一側的上方安裝有加墨池,加墨池底部通
過管路與墨槽相通,且在加墨池和墨槽之間的管路上安裝有一閥門,所述閥門與主控制
器電連接;在所述加墨池的下方固裝有一電機,該電機的輸出軸通入加墨池內并與加墨
池內的攪拌葉輪相連;
所述凹版滾筒的右側貼合有一橡皮滾筒,所述橡皮滾筒與支撐輥相貼合,且橡皮滾
筒和支撐輥之間設有承印物,位于橡皮滾筒處承印物的輸出端與一收紙裝置相連,且在
橡皮滾筒...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宗發,
申請(專利權)人:天津振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天津;1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