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金摻雜的銅納米簇自組裝熒光材料、制備方法及其在LED封裝中的應用,屬于LED封裝材料技術領域。該自組裝熒光材料是通過銅納米簇自組裝而成,又在其中摻入了金元素(金元素占總金屬元素摩爾比的0.003%~80%),通過摻雜得到了熒光顏色連續可調的熒光粉。由于該自組裝熒光材料制備方法簡單、快速,原料成本低廉,工藝無污染,熒光顏色可調且量子產率高,穩定性好,同時,該熒光材料尺寸較大,混合后不易發生能量轉移,因此該自組裝熒光材料可以應用于高顯色性白光LED的制備等領域。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LED封裝材料
,具體涉及一種金摻雜的銅納米簇自組裝熒光材料、制備方法及其在LED封裝中的應用。
技術介紹
發光二極管(Light-EmittingDiode),簡稱LED,由含鎵、砷、磷、氮等的化合物制備而成,被稱為第四代光源,具有體積小,電壓低,使用壽命長,電光轉化效率高,啟動無延時和反復開關無損壽命等優點,被廣泛用于LED顯示屏,液晶屏幕背光源,信號指示以及日常照明等領域。而白光LED主要有兩部分組成:1、以InGaN晶體為主體的LED芯片作為發光源,其經過多年的發展,發光顏色從紫外可見到紅外區可調,使用壽命長,生產成本不斷下降,現已具備商業價值;2、以稀土和半導體材料為主的顏色轉換層,顏色轉化層吸收部分LED芯片發出的光作為激發光,激發材料本身發射出其他顏色的熒光,發光源與激發光混合即得到白光。作為發光源的LED芯片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藍光(450~470nm)芯片,一種是紫外光(365~395nm)芯片。以紫外光芯片作為光源的白光LED器件,由于光譜特性較佳,光譜覆蓋范圍更廣,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現今顏色轉換層的熒光材料以稀土摻雜材料為主,但由于稀土金屬的稀缺且價格昂貴,這限制了白光LED的進一步發展。半導體量子點也被嘗試應用于LED顏色轉換層,但其通常會帶來重金屬污染且成本仍然較高。所以發展一種新型低成本環境友好的熒光材料具有很重大的實際意義。熒光金屬納米簇作為一種新型的熒光材料,其尺寸介于納米粒子和原子之間,具有類似于分子的熒光性質,近幾年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將銅納米簇組裝為片狀結構使其光學性質更穩定,得到了藍綠光熒光粉(500nm);用金摻雜銅納米簇自組裝材料使其熒光紅移得到了黃光、橙光和紅光等顏色熒光粉(605nm,617nm,666nm)。通過控制摻雜比例,使熒光粉熒光光譜從藍光到紅光連續可調。特別是銅元素地殼含量高,且價格低廉,使該方法制備的熒光粉有較大的應用潛力。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金摻雜的銅納米簇自組裝熒光材料、制備方法及將自組裝熒光材料應用在高顯色性白光LED的封裝中,作為顏色轉換層(封裝材料是由熒光粉和聚合物混合而成,由于其混有聚合物,能使LED發光顏色由GaN發出的紫外光轉變為白光,我們也把封裝層叫做顏色轉換層)。該自組裝熒光材料是通過銅納米簇自組裝而成,又在其中摻入了金元素(金元素占總金屬元素摩爾比的0.003%~80%,通過摻雜得到了熒光顏色連續可調的熒光粉。由于該自組裝熒光材料制備方法簡單、快速,原料成本低廉,工藝無污染,熒光顏色可調且量子產率高,穩定性好,同時,該熒光材料尺寸較大,混合后不易發生能量轉移,因此該自組裝熒光材料可以應用于高顯色性白光LED的制備等領域。本專利技術采用膠體化學方法,成功制備了金摻雜的銅納米簇自組裝熒光材料,將銅納米簇進行二維取向的有序組裝,得到了具有藍綠色的熒光銅納米簇二維組裝材料;在藍色熒光的銅納米簇組裝體中摻入金,引入缺陷,使組裝體熒光紅移,通過控制摻入金的量來調控紅移的幅度最終得到了黃光、橙光和紅光的熒光粉,并且材料的熒光量子效率隨著金元素的摻入得到了較高的提升。本專利技術所述的金摻雜的銅納米簇自組裝熒光材料的制備方法,具體步驟如下:1)首先將氯化銅加入到裝有液體石蠟和極性油溶性溶劑的反應容器中,液體石蠟和極性油溶性溶劑的體積比為0.2~10:1,氯化銅的質量濃度為0.05%~2%,不斷攪拌;然后將濃度為0.001~100mg/mL的氯金酸溶液加入到氯化銅溶液中,氯金酸與氯化銅的摩爾比為0.00003~4:1,制備氯金酸溶液的溶劑為與前面所述相同的極性油溶性溶劑;最后緩慢加入還原劑,還原劑摩爾用量與金和銅元素總摩爾用量的比為10~100:1;在不斷攪拌的條件下將反應體系維持在30~80℃下反應0.5~10h,即得到具有熒光性質的金摻雜的銅納米簇自組裝熒光材料懸濁液;2)將步驟(1)得到的懸濁液與三氯甲烷、丙酮按體積比1:1~2:2~6的比例混合,混合混勻后以3000~8000r/min離心3~10min,之后再重復該離心步驟2~3次,晾干后即得到本專利技術所述的金摻雜的銅納米簇自組裝熒光材料。進一步地,步驟(1)所述的與液體石蠟共混的極性油溶性溶劑為二芐醚、二苯醚、苯甲醚、苯乙醚、苯甲酸乙酯、苯甲酸異戊酯、馬來酸二甲酯、十八烯、十四烯。進一步地,步驟(1)所述的氯化銅是二水合氯化銅或無水氯化銅是固體粉末,或是濃度為10~50mg/mL的四氫呋喃(純度為97%以上)溶液。進一步地,步驟(1)所述的還原劑是正十二硫醇、辛硫醇、癸硫醇或正十四烷基硫醇。基于金摻雜的銅納米簇自組裝熒光材料的LED器件的制備:將金摻雜的銅納米簇自組裝熒光材料與聚二甲基硅氧烷的預聚物混合均勻,之后涂覆在未封裝的LED器件表面,將涂覆后的LED器件置于80~90℃烘箱中3~5小時,即可得到封裝好的LED器件,其中聚二甲基硅氧烷的預聚物與金摻雜的銅納米簇自組裝熒光材料的質量比為18:1~2。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具有如下優點:本專利技術采用的原料都是商業上可以直接買到的無機鹽和溶劑,不需要進一步進行處理,按照比例直接進行混合即可,且反應溫度低,實驗簡單安全,并具有良好的重復性,并且金摻雜的銅納米簇自組裝熒光材料量子產率高達25%,該數值高于絕大部分銅納米簇材料。本專利技術以商用氯化銅為主體原料,相較于稀土金屬和半導體材料,銅元素地殼中含量豐富,成本低廉,具有更高的實用價值。而且反應過程簡單安全,有利于工業化生產。同時由于自組裝熒光材料尺寸相對較大,為微米級,不同顏色的熒光粉互相混合后不易發生能量轉移,所以用不同顏色的熒光粉混合作為顏色轉換層得到的LED光譜特性更好。附圖說明圖1:實施例1制備的熒光顏色為藍綠色的銅納米簇自組裝熒光材料的透射電子顯微鏡照片(a)和熒光光譜(b),圖1(a)為銅納米簇自組裝熒光材料微觀下的形貌,其為幾微米尺寸的薄片狀;從圖1(b)中可以看出,在激發光波長為365nm時,發射光峰位在500nm。圖2:實施例2制備的金摻雜比例為0.003%(即金元素占總金屬元素摩爾量的0.003%,下面摻雜比例同理),熒光顏色為藍綠色的金摻雜的銅納米簇自組裝熒光材料的透射電子顯微鏡照片(a)和其熒光光譜(b),組裝體微觀仍為幾微米大小的片狀結構,其激發光波長為365nm,發射光峰位在502nm和602nm。圖3:實施例3制備的金摻雜比例為0.0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金摻雜的銅納米簇自組裝熒光材料的制備方法,其步驟如下:1)首先將氯化銅加入到裝有液體石蠟和極性油溶性溶劑的反應容器中,液體石蠟和極性油溶性溶劑的體積比為0.2~10:1,氯化銅的質量濃度為0.05%~2%,不斷攪拌;然后將濃度為0.001~100mg/mL的氯金酸溶液加入到氯化銅溶液中,氯金酸與氯化銅的摩爾比為0.00003~4:1,制備氯金酸溶液的溶劑為與前面所述相同的極性油溶性溶劑;最后緩慢加入還原劑,還原劑摩爾用量與金和銅元素總摩爾用量的比為10~100:1;在不斷攪拌的條件下將反應體系維持在30~80℃下反應0.5~10h,即得到具有熒光性質的金摻雜的銅納米簇自組裝熒光材料懸濁液;2)將步驟1)得到的懸濁液與三氯甲烷、丙酮按體積比1:1~2:2~6的比例混合,混合混勻后以3000~8000r/min離心3~10min,之后再重復該離心步驟2~3次,晾干后即得到金摻雜的銅納米簇自組裝熒光材料。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金摻雜的銅納米簇自組裝熒光材料的制備方法,其步驟如下:
1)首先將氯化銅加入到裝有液體石蠟和極性油溶性溶劑的反應容器中,
液體石蠟和極性油溶性溶劑的體積比為0.2~10:1,氯化銅的質量濃度
為0.05%~2%,不斷攪拌;然后將濃度為0.001~100mg/mL的氯金酸
溶液加入到氯化銅溶液中,氯金酸與氯化銅的摩爾比為0.00003~4:1,
制備氯金酸溶液的溶劑為與前面所述相同的極性油溶性溶劑;最后緩
慢加入還原劑,還原劑摩爾用量與金和銅元素總摩爾用量的比為
10~100:1;在不斷攪拌的條件下將反應體系維持在30~80℃下反應
0.5~10h,即得到具有熒光性質的金摻雜的銅納米簇自組裝熒光材料懸
濁液;
2)將步驟1)得到的懸濁液與三氯甲烷、丙酮按體積比1:1~2:2~6的
比例混合,混合混勻后以3000~8000r/min離心3~10min,之后再重復
該離心步驟2~3次,晾干后即得到金摻雜的銅納米簇自組裝熒光材料。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金摻雜的銅納米簇自組裝熒光材料的制備方法,其
特征在于:步驟1)所述的極性油溶性溶劑為二芐醚、二苯醚、苯甲醚、苯乙醚、
苯甲酸乙酯、苯甲酸...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皓,劉家樂,武振楠,楊柏,
申請(專利權)人:吉林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吉林;2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