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氣流槽聚紡紗專用集聚裝置,包括一對兩錠配置且具有同向滾動面的槽聚羅拉,其特征在于,每個槽聚羅拉上開有一圈不對稱凹槽,不對稱凹槽的一側槽壁為用于阻擋氣流輸入的垂直壁面,另一側槽壁以一定入槽角度向槽聚羅拉的外圓周面伸展一定入槽寬度,從而形成滾動面。在本發明專利技術中,纖維在進入集聚區域時,由原來的雙向滑入集聚槽式,改變為一側滾入槽式的氣流槽聚紡紗專用集聚裝置。本發明專利技術采用非對稱性凹槽結構,氣流為一側入槽,以提高氣流的使用效率,降低負壓氣流量,降低加工能耗;在紡紗張力的作用下,纖維沿一側斜面滾入集聚溝槽,由于滾入過程的不同時性,在紗體內展示出附加捻度的集聚效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側向入槽式集聚紡紗裝置,適用于氣流槽聚型集聚紡紗(俗稱:緊密紡紗)系統中,屬于紡織領域。
技術介紹
自環錠紡紗專利技術并應用于工業化生產以來,基于其原理的合理性、質量的可控性以及產品適應的寬泛性,以致至今該技術的應用仍是最廣泛的,國內紡錠規模已達到1.2億錠以上。但是由于傳統環錠紡紗過程,加捻三角區的存在使得平行排列的扁平狀纖維須條在轉變為圓形紗體結構的過程中,分布于須條外側的纖維難以獲得有效捻取進入紗體,形成對紡紗后加工、織前準備、織造、染整等一系列工序造成危害的有害毛羽。紗線品質的好壞和紡織品性能的優劣也受到毛羽情況的嚴重影響,由此減少紗線毛羽數量成為環錠紡紗面臨的主要難題之一,特別是隨著消費者對于紡織品質量和性能的要求進一步提高,更加刺激著紡織人對減少紗線毛羽相關技術研究的不斷進取。為了解決紡紗產量、效能等問題,上世紀60年代開始,人們陸續開發了一些新型紡紗系統,包括:轉杯紡、噴氣紡、摩擦紡、渦流紡等,但是這些新型紡紗系統由于纖維原料適用面窄、成紗強力低、紗線條干質量控制難度大、適紡紗線支數范圍小,完全無法取代環錠紡紗。因此,人們對環錠紡紗系統進行創新性改進,研究出了許多基于環錠紡的紡紗新技術,例如:集聚紡、賽絡紡、集聚賽絡紡、長絲賽絡紡、纜型紡(也稱:索羅紡)、假捻紡(也稱:低扭矩紡)等,這些新型環錠紡紗技術對減小或消除加捻三角區起到了有效作用,能夠有效減少紗線毛羽,增加紗線的強力,提高紗線質量。這些環錠紡新技術中,集聚紡是最成功的技術案例。而集聚紡家族中,人們著眼于量大面廣的棉型環錠加工系統,廣泛應用的網格圈型、打孔羅拉型、打孔皮圈型等環錠集聚紡裝備,僅僅適用于在棉型纖維紡紗設備上應用,難以對羊毛、苧麻、絹絲等長纖維紡紗產生有效的集聚。為此,本專利技術人曾經專利技術了專門適用于上述長纖維紡紗的氣流槽聚型集聚紡紗裝置(環錠纖維須條集聚裝置,專利號:ZL00135183.4),該技術采用了“機械+負壓氣流”疊加式集聚原理,由棉型集聚紡的“牽伸-握持-集聚-握持-加捻”工藝,改變為“牽伸-握持-集聚+加捻”。羊毛、苧麻等長纖維紗線的有害毛羽,由網格圈集聚紡的降低15~20%,提高到降低30~35%,對減少長纖維紗線的有害毛羽做出了積極貢獻。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進一步提高對紗線有害毛羽的集聚效果。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了一種氣流槽聚紡紗專用集聚裝置,包括一對兩錠配置且具有同向滾動面的槽聚羅拉,其特征在于,每個槽聚羅拉上開有一圈不對稱凹槽,不對稱凹槽的一側槽壁為用于阻擋氣流輸入的垂直壁面,另一側槽壁以一定入槽角度向槽聚羅拉的外圓周面伸展一定入槽寬度,從而形成滾動面,在槽聚羅拉轉動過程中,纖維經由滾動面由一側滾入不對稱凹槽內形成集聚。優選地,所述槽聚羅拉的直徑為25~65mm。優選地,所述槽聚羅拉的寬度為10~65mm。優選地,所述槽聚羅拉由金屬、橡膠、聚酯、或酰胺類材料制得。優選地,所述滾動面或在所述不對稱凹槽的左側,或在所述不對稱凹槽的右側。優選地,所述入槽角度為5°~60°。優選地,所述入槽寬度為5~25mm。優選地,所述不對稱凹槽的深度為0.5~3.5mm。本專利技術了一種用于長纖維集聚紡時,纖維在進入集聚區域時,由原來中心對稱滑入集聚槽式,改變為一側滾入槽式的氣流槽聚紡紗專用集聚裝置。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采用非對稱性凹槽結構,氣流為一側入槽,以提高氣流的使用效率,降低負壓氣流量,降低加工能耗;在紡紗張力的作用下,纖維沿一側斜面滾入集聚溝槽,由于滾入過程的不同時性,在紗體內展示出附加捻度的集聚效果,對特別是4mm以上的有害毛羽起到良好的集聚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的優點是:1、本專利技術能使氣流作用更加集中、有效地推動纖維走向集聚溝槽,其流量可適當減少,能起到節能降耗的產業效果;2、現有技術,纖維為雙側滑入集聚溝槽,部分纖維存在滾入現象,而所加捻回是單向的,部分集聚須條中的附加捻回會干擾正常加捻,而本專利技術一側入槽的附加捻回與紡紗所加捻回同向,消除了現有技術的弊端;2、本專利技術的一側滾入槽式的集聚方式,能有效提高纖維間的摩擦力,提高紗線強力,有效減少4mm以上的有害紗線毛羽。附圖說明圖1為氣流槽聚裝置的正視圖;圖2a至圖2h為各種不同角度α側向入槽的槽聚羅拉單側入槽示意圖,其中:在圖2a中,α=10°,在圖2b中,α=15°,在圖2c中,α=20°,在圖2d中,α=25°,在圖2e中,α=30°,在圖2f中,α=35°,在圖2g中,α=40°,在圖2h中,α=45°;圖3a為左側單側入槽的槽聚羅拉;圖3b為右側單側入槽的槽聚羅拉。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專利技術更明顯易懂,茲以優選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如圖1所示,本專利技術提供的一種氣流槽聚紡紗專用集聚裝置包括一對兩錠配置且具有同向滾動面的槽聚羅拉1。槽聚羅拉的直徑為25~65mm。槽聚羅拉的寬度為10~65mm。槽聚羅拉可以由金屬,也可以由橡膠、聚酯、或酰胺類等材料制得。如圖2a至圖2h所示,每個槽聚羅拉1上開有一圈不對稱凹槽,該不對稱凹槽的深度為0.5~3.5mm。不對稱凹槽的一側槽壁為用于阻擋氣流輸入的垂直壁面,另一側槽壁以一定入槽角度α向槽聚羅拉的外圓周面伸展一定入槽寬度,從而形成滾動面。滾動面可以在左側,如圖3a所示,也可以在右側,如圖3b所示,以適用于S捻或Z捻。入槽角度為5°~60°,入槽寬度為5~25mm。在槽聚羅拉轉動過程中,纖維經由滾動面由一側滾入不對稱凹槽內形成集聚。實施例1一種用于氣流槽聚集聚紡紗(緊密紡紗)系統的槽聚羅拉裝置,膠圈的直徑為43.5mm,膠圈的孔數為90個,兩圓孔間的角度為3.5°。通過此槽聚羅拉紡紗,紗線毛羽數明顯減少,有利于后道加工。本專利技術通過在現有的環錠紡紗機上增加一個側向入槽槽聚羅拉,和現有的正向入槽槽聚羅拉,與傳統環錠紡紗線的有害毛羽進行比較。以80S純羊毛,紡60Nm紗線。表1紗線4mm及以上有害毛羽指數對比表實施例2一種用于氣流槽聚集聚紡紗(緊密紡紗)系統的槽聚羅拉裝置,膠圈的直徑為45.5mm,膠圈的孔數為96個,兩圓孔間的角度為3.5°。通過此槽聚羅拉紡紗,紗線毛羽數明顯減少,有利于后道加工。本專利技術通過在現有的環錠紡紗機上增加一個側向入槽槽聚羅拉,和現有的正向入槽槽聚羅拉,與傳統環錠紡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氣流槽聚紡紗專用集聚裝置,包括一對兩錠配置且具有同向滾動面的槽聚羅拉,其特征在于,每個槽聚羅拉上開有一圈不對稱凹槽,不對稱凹槽的一側槽壁為用于阻擋氣流輸入的垂直壁面,另一側槽壁以一定入槽角度向槽聚羅拉的外圓周面伸展一定入槽寬度,從而形成滾動面,在槽聚羅拉轉動過程中,纖維經由滾動面由一側滾入不對稱凹槽內形成集聚。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氣流槽聚紡紗專用集聚裝置,包括一對兩錠配置且具有同向滾動面的槽
聚羅拉,其特征在于,每個槽聚羅拉上開有一圈不對稱凹槽,不對稱凹槽的一側
槽壁為用于阻擋氣流輸入的垂直壁面,另一側槽壁以一定入槽角度向槽聚羅拉的
外圓周面伸展一定入槽寬度,從而形成滾動面,在槽聚羅拉轉動過程中,纖維經
由滾動面由一側滾入不對稱凹槽內形成集聚。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氣流槽聚紡紗專用集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
聚羅拉的直徑為25~65mm。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氣流槽聚紡紗專用集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
聚羅拉的寬度為10~65mm。
4.如權利...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呂金丹,程隆棣,李艷妮,薛文良,俞建勇,張瑞云,徐時平,
申請(專利權)人:東華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