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共擠塑木內墻板,屬于塑木墻板技術領域。該共擠塑木內墻板包括主墻板(1),所述主墻板(1)一側中部向外突出形成凸榫(2),所述主墻板(1)另一側的上下面分別向外延伸形成上翼板(3)和下翼板(4),所述上翼板(3)和下翼板(4)構成與凸榫(2)配合的凹槽(5),所述主墻板(1)內設有通孔(6);所述凸榫(2)和下翼板(4)均采用比主墻板(1)強度更高的材料共擠在主墻板(1)上。該內墻板上用于安裝的槍釘?shù)南乱戆搴屯归揪捎帽戎鲏Π鍙姸雀叩牟牧瞎矓D在主墻板上,具體地,下翼板和凸榫中的PVC含量更高,槍釘能更加穩(wěn)固地安裝在內墻板上且不會出現(xiàn)開裂等異常情況,保證了塑木內墻板的安裝,且延長了內墻板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塑木墻板
,特別涉及一種共擠塑木內墻板。
技術介紹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樓堂館所的裝修成為一個新興熱門行業(yè)。為了增加美觀,裝修時,對房屋內頂及有關樓內走廊頂部進行吊頂裝修越來越多。傳統(tǒng)上,制作吊頂板的材料常常是木板,或石膏板,或塑料板,或鋁合金板等。這些吊頂板存在著各自十分明顯的缺陷,其中,木質吊頂板長期使用易開裂,易發(fā)生變形,且制作這些吊頂板將浪費大量的木材,必將砍伐大量的樹木,此舉與生態(tài)保護相矛盾;塑料吊頂板價格較高,且易發(fā)生降解、變色、變形,強度較低,使用壽命較短;鋁合金質吊頂板具有較高的強度和模量,使用過程中不易變形,但重量大,安裝不方便,美觀性不強;石膏質吊頂板強度較弱,抗沖擊性能較差,且其為熱固性石膏制作,不會降解,廢棄后無法再生,將對環(huán)境產(chǎn)生嚴重污染。近年來,以廢棄塑料及農(nóng)林廢棄物為主要原料制作的塑木復合材料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它具有密度小、強度高、可循環(huán)使用、加工處理方便等特點,利用其制作的產(chǎn)品已涉及建筑材料、日雜用品、化工產(chǎn)品、土工材料等。現(xiàn)有的塑木內墻板一般采用擠塑機一次成型,而塑木內墻板通過凸榫與凹槽插設拼接為一體,并通過螺栓、釘子或槍釘固定,但是現(xiàn)有的塑木內墻板的強度不夠,直接使用槍釘固定時,易出現(xiàn)固定不牢或者開裂等情況,影響塑木內墻板的安裝和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共擠塑木內墻板,該內墻板上用于安裝槍釘?shù)南乱戆搴屯归揪捎帽戎鲏Π鍙姸雀叩牟牧瞎矓D在主墻板上,保證了塑木內墻板的安裝,且延長了內墻板的使用壽命,所述技術方案如下:本技術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共擠塑木內墻板,包括主墻板1,所述主墻板1一側中部向外突出形成凸榫2,所述主墻板1另一側的上下面分別向外延伸形成上翼板3和下翼板4,所述上翼板3和下翼板4構成與凸榫2配合的凹槽5,所述主墻板1內設有通孔6;所述凸榫2和下翼板4均采用比主墻板1強度更高的材料共擠在主墻板1上。其中,本技術實施例中的凸榫2為沿主墻板1寬度方向設置的矩形塊結構。其中,本技術實施例中的上翼板3的下表面與凸榫2的上表面平行,所述下翼板4的上表面與凸榫2的下表面平行。其中,本技術實施例中的上翼板3的長度長于下翼板4的長度。其中,本技術實施例中的凸榫2為沿主墻板1寬度方向設置的矩形塊結構。其中,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通孔6為沿主墻板1長度方向設置的矩形通孔。具體地,本技術實施例中的主墻板1的厚度為8-14mm,其寬度為75-120mm。其中,其中,本技術實施例中的凸榫2端部與主墻板1同側下部之間的距離大于下翼板4的長度。本技術實施例中的主墻板1的上表面沿其長度方向間隔設有多條凸臺7。進一步地,本技術實施例中的主墻板1的兩側均設有凸臺7,且兩側的凸臺7組合構成凸臺與主墻板1中部的凸臺7的形狀相同。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帶來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共擠塑木內墻板,該內墻板上用于安裝的槍釘?shù)南乱戆搴屯归揪捎帽戎鲏Π鍙姸雀叩牟牧瞎矓D在主墻板上,具體地,下翼板和凸榫中的PVC含量更高,槍釘能更加穩(wěn)固地安裝在內墻板上且不會出現(xiàn)開裂等異常情況,保證了塑木內墻板的安裝,且延長了內墻板的使用壽命。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共擠塑木內墻板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共擠塑木內墻板組合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主墻板、2凸榫、3上翼板、4下翼板、5凹槽、6通孔、7凸臺、8槍釘。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參見圖1和2,本技術實施例公開了一種共擠塑木內墻板,包括主墻板1,主墻板1為矩形板狀結構。主墻板1一側(左側)中部向外(向左)突出形成凸榫2,主墻板1另一側(右側)的上下面分別向外(向右)延伸形成上翼板3和下翼板4,上翼板3和下翼板4構成與凸榫2配合的凹槽5,凸榫2與凹槽5相對設置。主墻板1內沿其長度方向設有通孔6。前述結構與現(xiàn)有的塑木內墻板的結構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凸榫2和下翼板4均采用比主墻板1強度更高(更加穩(wěn)固地安裝槍釘8,可以理解為硬度更高)的材料共擠在主墻板1上。其中,主墻板1和上翼板3采用常規(guī)塑木材料擠塑一體擠出成型,其主要成分為PVC、鈣粉、秸稈粉和助劑等,其中,PVC的質量含量在50%左右。下翼板4和凸榫2用于安裝槍釘8,其采用比主墻板1強度更高的材料共擠在主墻板1上;具體地,凸榫2和下翼板4的主要成分也為PVC、鈣粉、秸稈粉和助劑等,但是PVC的質量含量在70%左右,其他組分相應減少,能更好地將槍釘固定,且不會開裂。其中,參見圖1,本技術實施例中的凸榫2為沿主墻板1寬度方向(左右向)設置的矩形塊結構。其中,參見圖1,本技術實施例中的上翼板3和下翼板4均為沿主墻板1寬度方向設置的矩形塊狀結構,上翼板3的下表面與凸榫2的上表面平行,下翼板4的上表面與凸榫2的下表面平行。其中,參見圖1,本技術實施例中的上翼板3的長度長于下翼板4的長度。其中,本技術實施例中的凹槽5的深度略大于凸榫2的長度。其中,參見圖1,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通孔6為沿主墻板1長度方向設置的矩形通孔,矩形通孔沿主墻板1的寬度方向并排設置。具體地,本技術實施例中的主墻板1的厚度為8-14mm,具體為10mm;其寬度為75-120mm,具體為95mm;上翼板3的厚度為3-6mm,下翼板4的厚度為3-6mm;凸榫2的長度為8-15mm,其厚度為3-5mm。其中,本技術實施例中的凸榫2端部(左端)與主墻板1同側下部之間的距離大于下翼板4的長度,使兩內墻板拼接后在其底面形成條縫。其中,參見圖1,本技術實施例中的主墻板1的上表面沿主墻板1長度方向間隔設有多條凸臺7。具體地,凸臺7上側的兩拐角倒圓角。進一步地,參見圖1,本技術實施例中的主墻板1的兩側均設有凸臺7(右側的凸臺7為上翼板3),且兩側的凸臺7組合構成凸臺(即相鄰共擠塑木內墻板對應側相互拼接構成的凸臺)與主墻板1中部的凸臺7的形狀相同。具體地,主墻板1中部設有一條凸臺7且與其兩側的凸臺7距離相等。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共擠塑木內墻板,該內墻板上用于安裝的槍釘?shù)南乱戆搴屯归揪捎帽戎鲏Π鍙姸雀叩牟牧瞎矓D在主墻板上,具體地,下翼板和凸榫中的PVC含量更高,槍釘能更加穩(wěn)固地安裝在內墻板上且不會出現(xiàn)開裂等異常情況,保證了塑木內墻板的安裝,且延長了內墻板的使用壽命。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術,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共擠塑木內墻板,包括主墻板(1),所述主墻板(1)一側中部向外突出形成凸榫(2),所述主墻板(1)另一側的上下面分別向外延伸形成上翼板(3)和下翼板(4),所述上翼板(3)和下翼板(4)構成與凸榫(2)配合的凹槽(5),所述主墻板(1)內設有通孔(6);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榫(2)和下翼板(4)均采用比主墻板(1)強度更高的材料共擠在主墻板(1)上。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共擠塑木內墻板,包括主墻板(1),所述主墻板(1)一側中部向外突出形成凸榫(2),所述主墻板(1)另一側的上下面分別向外延伸形成上翼板(3)和下翼板(4),所述上翼板(3)和下翼板(4)構成與凸榫(2)配合的凹槽(5),所述主墻板(1)內設有通孔(6);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榫(2)和下翼板(4)均采用比主墻板(1)強度更高的材料共擠在主墻板(1)上。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共擠塑木內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榫(2)為沿主墻板(1)寬度方向設置的矩形塊結構。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共擠塑木內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翼板(3)的下表面與凸榫(2)的上表面平行,所述下翼板(4)的上表面與凸榫(2)的下表面平行。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共擠塑木內墻板,其特征在于,...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張光旭,
申請(專利權)人:湖北特耐爾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湖北;4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