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烹調設備,包括:鍋具罩體,包括保溫罩和設置在保溫罩前端部的罩體端蓋;鍋具,可轉動地設置在鍋具罩體內;其中,鍋具的鍋口位于鍋具罩體之外,且在鍋具和鍋具罩體之間形成有蓄熱空間;明火加熱裝置,設置在鍋具的下方,以對鍋具進行直接加熱;其中,罩體端蓋包括限定有中空內腔的金屬殼體,且罩體端蓋與鍋具之間保持相對密封狀態。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烹調設備不僅能改善操作人員的舒適度,而且可有效減少燙傷事故的發生。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烹調設備;更具體地講,本技術涉及一種用于中式炒菜的烹調設備。
技術介紹
中式炒菜講究熱鍋快炒,在炒制過程中的部分或全部階段要求利用較大的火力對鍋具進行快速加熱,以滿足熱鍋快炒的要求。例如燃氣加熱裝置的明火加熱裝置利用燃料燃燒形成的高溫火焰、煙氣對烹調鍋具進行直接加熱,可以較為容易地為鍋具提供較大的加熱功率或熱能,因而在用于中式炒菜的烹調設備中,尤其是在單批次炒制量較大的中式炒菜烹調設備中得到極為廣泛的應用。中國專利CN200810029877.8公開了一種用于煸炒的烹調設備,包括支架、鍋體(鍋具)和鍋體支架,其中,鍋體通過鍋體支架與支架連接。該烹調設備還包括在支架上的旋轉機構及翻轉機構;該鍋體為桶狀或球狀鍋體,其端部設有開口;該旋轉機構與鍋體相連,以帶動鍋體沿鍋體的旋轉軸線旋轉;該翻轉機構與鍋體相連,以帶動鍋體沿翻轉軸線在支架上轉動;當烹調設備處于工作狀態時,鍋體的旋轉軸線與水平面的角度為0~60度之間。在上述的烹調設備中,從提高熱量利用效率以及烹調用火安全性等角度出發,鍋體支架可以形成為將鍋體收納于其中的鍋具罩體。例如,中國專利CN201520066410.6公開了一種自動旋轉炒鍋,其包括筒狀的鍋體,鍋體的一端敞口,鍋體的封閉端及側周罩設有夾套(鍋具罩體),鍋體與夾套之間可傳動連接,夾套的頂端設置有排氣口,夾套的底端開口設置有燃氣加熱機構,鍋體的封閉端與傳動軸連接,傳動軸穿過夾套與鍋體旋轉驅動機構連接,自動旋轉炒鍋還包括支架,支架與夾套兩側固定連接的轉軸相配合,轉軸的端部固定設置有蝸輪,蝸輪與蝸桿相嚙合,蝸桿的一端設置有調節手輪。中國專利CN201010254634.1公開了一種炒菜機(烹調設備),包括驅動機構、連接在驅動機構上的加熱鍋體、設置在加熱鍋體下面的燃燒機構;加熱鍋體包括桶狀的內鍋、套裝在內鍋外側的外套(鍋具罩體),內鍋外壁的軸心處固定連接有轉軸,外套上的對應位置設置有軸孔,轉軸穿插在外套上的軸孔中,轉軸與驅動機構傳動連接;內鍋的內腔軸心處安裝有橫桿,所述橫桿上以可轉動的方式安裝有多個撥桿;外套的上端帶有排煙口,外套的下端設置有加熱倉,燃燒機構安裝在加熱倉中;外套的兩側帶有鉸軸,該鉸軸鉸接在底座上。為了避免或減少物料由鍋口溢出,如中國專利CN200810029877.8中所公開的,在烹調過程中控制鍋具處于鍋口朝上的傾斜狀態,這就使得烹調物料會更多地分布在鍋具內遠離鍋口的區域。然而,在上述的烹調設備中,烹調時燃燒形成的高溫火焰、煙氣(本技術中統稱為熱氣流)同樣會對鍋具靠近鍋口的區域進行較為劇烈的加熱,但鍋具靠近鍋口的區域很少或基本上不與烹調物料進行熱交換,由此導致熱氣流對鍋具靠近鍋口的區域所進行的加熱對烹調并無實質上的意義,熱量利用效率較低。更為嚴重的是,由于鍋具靠近鍋口的區域很少或基本上不與烹調物料進行熱交換,因而烹調時該鍋具區域的溫度會急劇上升并始終保持在非常高的溫度狀態下,導致形成在該鍋具區域內表面的功能涂層(例如防粘涂層)很容易因高溫而損壞,鍋具使用壽命較短;同時,這還會導致鍋具靠近鍋口的區域因干燒而變色,使得烹飪完成后出菜時容易使原料粘鍋。另外,在烹調過程中,操作人員通常站在烹調設備的前方,即面對于鍋口的位置。因此,需要盡可能減少向烹調設備的前方區域所傳遞的熱量,以保證操作人員處于適當的環境溫度,提高操作人員在烹調過程中的舒適度。然而,在上述現有烹調設備中,烹調時燃燒形成的高溫火焰、煙氣同樣會對鍋具靠近鍋口的區域進行較為劇烈的加熱,導致鍋口處以及鍋具罩體前端部處于高溫狀態,進而向烹調設備的前方區域散發大量熱量,使得該前方區域的環境溫度大幅上升,環境舒適度不佳。同時,由于鍋口處以及鍋具罩體前端部處于高溫狀態,非常容易發生因操作人員誤碰高溫鍋具或鍋具罩體而導致的燙傷事故。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烹調設備,其不僅能改善操作人員的舒適度,而且可有效減少燙傷事故的發生。為了實現上述的技術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烹調設備,其包括:鍋具罩體,包括保溫罩和設置在保溫罩前端部的罩體端蓋;鍋具,可轉動地設置在鍋具罩體內;其中,鍋具的鍋口位于鍋具罩體之外,且在鍋具和鍋具罩體之間形成有蓄熱空間;明火加熱裝置,設置在鍋具的下方,以對鍋具進行直接加熱;其中,罩體端蓋包括限定有中空內腔的金屬殼體,且罩體端蓋與鍋具之間保持相對密封狀態。所謂罩體端蓋與鍋具之間保持相對密封狀態,是指二者之間并非緊密接觸,而是以較小的間隙相互配合,從而盡可能阻止熱氣流從二者之間流過。本技術中,可以利用中空內腔中的空氣作為隔熱介質。作為一種優選實施方式,罩體端蓋的中空內腔中填充有隔熱材料,以進一步提高罩體端蓋的保溫隔熱效果。上述技術方案中,一方面,利用充滿于罩體端蓋中空內腔的空氣或隔熱材料作為隔熱介質,降低了罩體端蓋向外的熱傳遞;另一方面,罩體端蓋與鍋具之間保持相對密封狀態,使得蓄熱空間內的熱氣流極少流出至烹調設備的前方區域。由此,不僅能夠提高烹調過程的熱量利用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還可以降低鍋口處和罩體端蓋的表面溫度,并減少傳遞至烹調設備前方區域的熱量,從而既可以有效地防止因熱氣流直接沖出至烹調設備前側、或因操作人員觸碰到高溫鍋具或鍋具罩體而導致的燙傷事故,又使得操作人員的工作環境大為改善。作為一種具體實施方式,在平行于鍋具旋轉軸線的方向上,金屬殼體靠近鍋口的一側限定有環繞鍋具旋轉軸線分布的導水槽,以阻止水、湯汁等液體由罩體端蓋和鍋具之間的間隙進入蓄熱空間內。當水、湯汁等液體進入蓄熱空間時,其很可能流到鍋具的外表面,對鍋具外表面造成污染和/或腐蝕,從而增大鍋具的熱阻,并降低熱量利用效率。本實施方式中,由于金屬殼體靠近鍋口的一側限定有環繞鍋具旋轉軸線分布的導水槽,因而可以有效地避免或者減少這種問題的產生。優選地,鍋具的鍋口處形成有翻邊部,從鍋口方向觀察,該翻邊部完全遮蓋導水槽,從而可基本上完全阻止水、湯汁等液體由罩體端蓋和鍋具之間的間隙進入蓄熱空間內。優選地,金屬殼體包括位于鍋具上方的上半環部分和位于鍋具下方的下半環部分;上半環部分和下半環部分的環形末端在周向上相互重疊,并且上半環部分在徑向上位于下半環部分的外側。其中,所說的徑向和周向是相對于鍋具而言的。一方面,這可以起到更有效的密封作用,防止或減少蓄熱空間內的熱氣流由上半環部分和下半環部分之間的結合處滲出;另一方面,導水槽內的水等液體或其他雜質不會由上半環部分和下半環部分之間的結合處流入蓄熱空間內。作為另一具體實施方式,在平行于鍋具旋轉軸線的方向上,金屬殼體遠離鍋口的一側形成有延伸至保溫罩外表面的擋水邊。這樣的好處是,擋水邊可以遮蓋保溫罩的前端部,從而進一步避免水、湯汁等液體由罩體端蓋和保溫罩之間的連接部進入蓄熱空間內。其中,擋水邊優選設置為與保溫罩的外表面緊密貼合,以實現更佳的防水效果。本技術的烹調設備還可以進一步包括:熱流調節構件,位于蓄熱空間內,用于限制明火加熱裝置生成的熱氣流朝鍋口方向流動。其中,熱流調節構件的數量可以為一個或多個。明火加熱裝置工作時,熱流調節構件限制熱氣流朝鍋口方向流動,從而增強熱氣流對鍋具遠離鍋口區域(即烹調過程中與大部分或全部烹調物料進行熱交換的區域)的加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烹調設備,包括:鍋具罩體,包括保溫罩和設置在所述保溫罩前端部的罩體端蓋;鍋具,可轉動地設置在所述鍋具罩體內;其中,所述鍋具的鍋口位于所述鍋具罩體之外,且在所述鍋具和鍋具罩體之間形成有蓄熱空間;明火加熱裝置,設置在所述鍋具的下方,以對所述鍋具進行直接加熱;其中,所述罩體端蓋包括限定有中空內腔的金屬殼體,且所述罩體端蓋與所述鍋具之間保持相對密封狀態。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烹調設備,包括:鍋具罩體,包括保溫罩和設置在所述保溫罩前端部的罩體端蓋;鍋具,可轉動地設置在所述鍋具罩體內;其中,所述鍋具的鍋口位于所述鍋具罩體之外,且在所述鍋具和鍋具罩體之間形成有蓄熱空間;明火加熱裝置,設置在所述鍋具的下方,以對所述鍋具進行直接加熱;其中,所述罩體端蓋包括限定有中空內腔的金屬殼體,且所述罩體端蓋與所述鍋具之間保持相對密封狀態。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烹調設備,其中,所述罩體端蓋的中空內腔中填充有隔熱材料。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烹調設備,其中,在平行于所述鍋具旋轉軸線的方向上,所述金屬殼體靠近所述鍋口的一側限定有環繞所述鍋具旋轉軸線分布的導水槽。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烹調設備,其中,所述鍋口處形成有翻邊部,從所述鍋口方向觀察,所述翻邊部完全遮蓋所述導水槽。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烹調設備,其中,所述金屬殼體包括位于所述鍋具上方的上半環部分和位于所述鍋具下方的下半環部分;所述上半環部分和所述下半環部分的環形末端在周向上相互重疊,并且所述上半環部分在徑向上位于所述下半環部分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徐揚紅,王永濤,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繁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