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箍筋彎折強度測試裝置,包括:上支架、上支架支撐裝置、兩個彎折裝置、至少兩個彎折調整件、下支架、下支架支撐裝置和兩個夾持裝置;上支架支撐裝置設置在上支架的中部,其頂部與微電子萬能試驗機的上接頭或上接口固定連接,其一側設置有豁口;彎折裝置設置在上支架的頂部,且可沿上支架的延伸方向移動;彎折調整件卡接在彎折裝置的突出部之上;下支架支撐裝置設置在下支架的中部,其底部與微電子萬能試驗機的下接頭或下接口固定連接;夾持裝置設置在下支架的頂部,且可沿下支架的延伸方向移動,用于夾持待測箍筋的自由端。應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可以檢測不同寬度、不同彎折角、不同曲率半徑纖維箍筋彎折處性能以及分析箍筋彎折強度的影響規律。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土木工程檢測
,尤其涉及一種箍筋彎折強度測試裝置。
技術介紹
面對腐蝕環境的復雜環境工程,尤其是近海工程,國內纖維增強復合材料(FRP,FiberReinforcedPolymer/Plastic)箍筋的應用需求正在逐漸加大。由于FRP箍筋具有高強度、全無磁等優點,因此在某些特殊領域FRP箍筋將替代鋼筋,與混凝土共同發揮作用。但是,FRP箍筋(可簡稱為纖維箍筋,下同)不同于鋼筋箍筋,屬于各向異性材料,彎折處是整個纖維箍筋最脆弱的部分。纖維箍筋放置在混凝土結構中之后,其彎折部分既承受軸向的拉力又承受混凝土對其產生的橫向的力,使其處于復雜受力狀態;此外,彎曲加工使FRP箍筋內側的纖維褶皺扭曲,這些都會導致FRP箍筋彎曲部分抗拉強度降低。而在FRP箍筋混凝土構件中,FRP箍筋的強度將直接影響到構件的直接壽命,所以FRP箍筋彎折處的強度直接影響到FRP箍筋的工程應用。然而,目前國內沒有關于FRP箍筋彎折強度的測試裝置、方法及其相關標準,纖維箍筋的測試屬于一片空白。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技術提供了一種箍筋彎折強度測試裝置,從而可以檢測不同寬度、不同彎折角、不同曲率半徑纖維箍筋彎折處性能。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具體是這樣實現的:一種箍筋彎折強度測試裝置,該裝置包括:上支架、上支架支撐裝置、兩個彎折裝置、至少兩個彎折調整件、下支架、下支架支撐裝置和兩個夾持裝置;所述上支架的兩端分別設置有供待測箍筋通過的通槽;所述上支架支撐裝置設置在所述上支架的中部,所述上支架支撐裝置的下部與所述上支架的底部固定連接,所述上支架支撐裝置的頂部與微電子萬能試驗機的上接頭或上接口固定連接;所述上支架支撐裝置的一側設置有供待測箍筋穿入的豁口;所述彎折裝置設置在所述上支架的頂部,且可沿所述上支架的延伸方向移動;所述彎折裝置的外端設置有突出部;所述彎折調整件卡接在所述彎折裝置的突出部之上;所述下支架支撐裝置設置在所述下支架的中部,所述下支架支撐裝置的頂部與所述下支架的底部固定連接,所述下支架支撐裝置的底部與微電子萬能試驗機的下接頭或下接口固定連接;所述夾持裝置設置在所述下支架的頂部,且可沿所述下支架的延伸方向移動;所述夾持裝置用于夾持待測箍筋的自由端。較佳的,所述彎折調整件至少包括如下的三類調整件:第一類調整件的底部中間設置有U形槽;所述U形槽兩側兩壁的厚度從上至下是相同的;第二類調整件的底部中間設置有U形槽;所述U形槽兩側兩壁的厚度從上至下是逐漸增加的;第三類調整件的底部中間設置有U形槽;所述U形槽一側的壁的厚度從上至下是逐漸增加的,另一側的壁的厚度從上至下是相同的。較佳的,所述夾持裝置包括:夾持本體和鉗口;所述夾持本體的底部與所述下支架的頂部連接,且可沿所述下支架的延伸方向移動;所述夾持本體的底部設置有萬向軸,用于根據待測箍筋的彎折角度調整所述夾持本體的角度;所述夾持本體上設置有鉗口,所述鉗口用于夾持待測箍筋的自由端;較佳的,所述鉗口包括:第一類鉗口和第二類鉗口;所述第一類鉗口,用于夾持圓形或異性的待測箍筋;所述第二類鉗口,用于夾持扁平的待測箍筋。較佳的,所述箍筋彎折強度測試裝置還進一步包括:固定卡具;所述固定卡具用于將所述夾持裝置的夾持本體固定在所述下支架的頂部。較佳的,所述彎折裝置通過固定螺栓與所述上支架的頂部連接。較佳的,所述上支架和下支架的一側或兩側設置有刻度。由上述技術方案可見,在本技術的箍筋彎折強度測試裝置中,由于設置有兩個彎折裝置,該彎折裝置可以沿所述上支架的延伸方向自由移動,因此,只要待測箍筋的兩個彎折部之間的距離不大于兩個彎折裝置之間的最大行程,即可對待測箍筋進行箍筋彎折強度測試,從而可以對多種規格、尺寸的箍筋進行箍筋彎折強度測試;而且,所述待測箍筋可以是FRP箍筋,也可以是其它的可以彎折的箍筋,例如,鋼筋等。適用性十分廣泛,而且操作也十分方便。此外,本技術中的箍筋彎折強度測試裝置的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便于拆卸和組裝、進行測試時也方便快速。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的箍筋彎折強度測試裝置的總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的上支架和上支架支撐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的上支架和上支架支撐裝置的正面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的上支架和上支架支撐裝置的俯視圖。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的上支架和上支架支撐裝置的側視圖。圖6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的下支架和下支架支撐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圖7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的下支架和下支架支撐裝置的正面示意圖。圖8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的下支架和下支架支撐裝置的俯視圖。圖9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的下支架和下支架支撐裝置的側視圖。圖10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的第一類調整件的結構示意圖。圖11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的第二類調整件的結構示意圖。圖12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的第三類調整件的結構示意圖。圖13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的第二類調整件的使用示意圖。圖14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的第三類調整件的使用示意圖。圖15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的夾持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一。圖16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的夾持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二。圖17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的夾持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三。圖18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的夾持裝置的正面示意圖。圖19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的夾持裝置的俯視圖。圖20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的夾持裝置的A-A剖視圖。圖21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的固定卡具的結構示意圖。圖22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的第一類鉗口的立體示意圖。圖23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的第一類鉗口的四視圖。圖24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的第二類鉗口的立體示意圖。圖25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的第二類鉗口的四視圖。圖26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的固定螺栓與彎折裝置連接的立體示意圖。圖27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的固定螺栓與彎折裝置連接的側視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的箍筋彎折強度測試裝置的總體結構示意圖。圖2~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的上支架和上支架支撐裝置的連接示意圖。圖6~圖9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的下支架和下支架支撐裝置的連接示意圖。如圖1~圖9所示,本技術實施例中的箍筋彎折強度測試裝置包括:上支架11、上支架支撐裝置1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箍筋彎折強度測試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上支架、上支架支撐裝置、兩個彎折裝置、至少兩個彎折調整件、下支架、下支架支撐裝置和兩個夾持裝置;所述上支架的兩端分別設置有供待測箍筋通過的通槽;所述上支架支撐裝置設置在所述上支架的中部,所述上支架支撐裝置的下部與所述上支架的底部固定連接,所述上支架支撐裝置的頂部與微電子萬能試驗機的上接頭或上接口固定連接;所述上支架支撐裝置的一側設置有供待測箍筋穿入的豁口;所述彎折裝置設置在所述上支架的頂部,且可沿所述上支架的延伸方向移動;所述彎折裝置的外端設置有突出部;所述彎折調整件卡接在所述彎折裝置的突出部之上;所述下支架支撐裝置設置在所述下支架的中部,所述下支架支撐裝置的頂部與所述下支架的底部固定連接,所述下支架支撐裝置的底部與微電子萬能試驗機的下接頭或下接口固定連接;所述夾持裝置設置在所述下支架的頂部,且可沿所述下支架的延伸方向移動;所述夾持裝置用于夾持待測箍筋的自由端。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箍筋彎折強度測試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包括:上支架、上支架支撐
裝置、兩個彎折裝置、至少兩個彎折調整件、下支架、下支架支撐裝置和兩個夾持裝
置;
所述上支架的兩端分別設置有供待測箍筋通過的通槽;
所述上支架支撐裝置設置在所述上支架的中部,所述上支架支撐裝置的下部與所
述上支架的底部固定連接,所述上支架支撐裝置的頂部與微電子萬能試驗機的上接頭
或上接口固定連接;所述上支架支撐裝置的一側設置有供待測箍筋穿入的豁口;
所述彎折裝置設置在所述上支架的頂部,且可沿所述上支架的延伸方向移動;所
述彎折裝置的外端設置有突出部;
所述彎折調整件卡接在所述彎折裝置的突出部之上;
所述下支架支撐裝置設置在所述下支架的中部,所述下支架支撐裝置的頂部與所
述下支架的底部固定連接,所述下支架支撐裝置的底部與微電子萬能試驗機的下接頭
或下接口固定連接;
所述夾持裝置設置在所述下支架的頂部,且可沿所述下支架的延伸方向移動;所
述夾持裝置用于夾持待測箍筋的自由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彎折調整件至少包括如下的三
類調整件:
第一類調整件的底部中間設置有U形槽;所述U形槽兩側兩壁的厚度從上至下是
相同的;
第二類調整件...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岳清瑞,李彪,楊勇新,趙顏,趙進階,廉杰,王彬,
申請(專利權)人: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