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用于加工帶內框零件的五金模具,包括可相對運動的上模板和下模板,以及設于上模板上的刀模和設于下模板上的凹模,所述刀模上設有多個與帶內框零件上內框對應的內框刀片,相鄰的內框刀片之間距離為帶內框零件上對應相鄰的內框之間距離與跳步距離之和,所述凹模的頂面上設有與內框刀片對應的凹槽。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專利技術具有降低模具的生產成本、加工效率高、降低加工帶內框零件的成本、加工精度高等優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五金模具,尤其是涉及一種用于加工帶內框零件的五金模具。
技術介紹
五金模具是在工業生產中,用各種壓力機和裝在壓力機上的專用工具,通過壓力把金屬材料或其他材料制出所需形狀的零件或制品,這種專用工具統稱為五金模具。對于帶內框的產品,在機臺上無法實現排廢時,就得需要人工去捅內框,這樣產能低,不良也高。對此,可以將孔廢料通過模具直接沖掉。可是若是內框之間的距離大小了(比如小于1.0mm)。如圖1所示的產品,內框1及圓孔2之類需要開在五金模具上,但是兩個內框1之間的間距d只有0.51mm,按照傳統的設計方式,在五金模具上的設計如圖2所示,這樣,對于五金模具供應商來說也是個挑戰,若是處理不好,模具很容易就報廢掉。若是分成兩步去做,這樣是降低了模具的風險,可是工站增加了,人工成本就會上去。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種既能降低模具的風險,又能一步完成沖切的五金模具。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用于加工帶內框零件的五金模具,具有降低模具的生產成本、加工效率高、降低加工帶內框零件的成本、加工精度高等優點。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用于加工帶內框零件的五金模具,包括可相對運動的上模板和下模板,以及設于上模板上的刀模和設于下模板上的凹模,所述刀模上設有多個與帶內框零件上內框對應的內框刀片,相鄰的內框刀片之間距離為帶內框零件上對應相鄰的內框之間距離與跳步距離之和,所述凹模的頂面上設有與內框刀片對應的凹槽。內框刀片的個數為2~4個。多個內框刀片的大小相等或不相等,相鄰的內框刀片之間距離相等或不相等。還包括設在上模板中用于沖切零件的圓孔的沖孔針、設在刀模中用于沖孔針穿過的通孔和設在凹模中與沖孔針對應的槽孔,所述刀模上還設有用于沖孔針穿設的通孔。所述沖孔針、槽孔和通孔均為多個。所述刀模上還設有用于和上模板固定的第一定位孔,所述凹模上設有用于和下模板固定的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均為多個。所述帶內框零件上內框之間距離小于等于1mm。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具有以下優點:1)克服了現有技術中制作模具時因待加工內框之間間距過小而易導致模具制作失敗的缺陷,相鄰的內框刀片之間距離為帶內框零件上對應相鄰的內框之間距離與跳步距離之和,模具的制作更加簡單,降低模具的生產成本,同時內框等廢料通過模具加工時可以直接沖掉。2)克服了現有技術中因采用分成兩步方式加工間距過小的內框而導致工站增加、人工成本上升的缺陷,既將向量的內框刀片分開,又可以在一個工站上完成多個內框的加工,加工效率高,同時降低加工帶內框零件的人工成本。3)增加設置沖孔針以及對應的槽孔和通孔,在加工內框的同時還可以根據客戶需求加工圓孔,結構簡單,應用廣泛。4)增加設置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使得刀模和凹槽安裝時精度更高,從而提高帶內框零件的加工精度,同時便于拆卸,不使用時,將刀模和凹槽收起保持。5)本專利技術特別適用于加工帶內框零件上內框之間距離小于等于1mm的情況,相對傳統模具帶來的效果更佳。附圖說明圖1為帶內框零件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傳統的用于加工帶內框零件的五金模具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中刀模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加工工作時形成帶內框零件的示意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的總體結構示意圖。圖中:1、內框,2、圓孔,3、上模板,4、下模板,5、刀模,6、凹模,7、內框刀片,8、通孔,9、第一定位孔。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行詳細說明。本實施例以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為前提進行實施,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但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下述的實施例。一種用于加工帶內框零件的五金模具,如圖5所示,包括可相對運動的上模板3和下模板4,以及設于上模板3上的刀模5和設于下模板4上的凹模6,如圖3所示,刀模5上設有多個與帶內框零件上內框1對應的內框刀片7,相鄰的內框刀片7之間距離為帶內框零件上對應相鄰的內框1之間距離與跳步距離之和,跳步距離是指每次沖切前輸送基料的距離,凹模6的頂面上設有與內框刀片7對應的凹槽。內框刀片7的個數為2~4個。多個內框刀片7的大小相等或不相等,相鄰的內框刀片7之間距離相等或不相等。還包括設在上模板3中用于沖切零件的圓孔2的沖孔針、設在刀模5中用于沖孔針穿過的通孔8和設在凹模6中與沖孔針對應的槽孔,刀模5上還設有用于沖孔針穿設的通孔8。沖孔針、槽孔和通孔8均為多個。刀模5上還設有用于和上模板3固定的第一定位孔9,凹模6上設有用于和下模板4固定的第二定位孔。第一定位孔9和第二定位孔均為多個。帶內框零件上內框1之間距離小于等于1mm。而內框1之間距離最小距離由制作精度決定,可取0.1mm。本實施例中,內框刀片7的個數為兩個,兩個內框刀片7的大小不同,沖孔針、槽孔和通孔8均為兩個,兩個沖孔針的針頭大小不同,用于加工圖1中待加工的帶內框零件的內框1和圓孔2,兩個內框1之間間距d只有0.5mm,跳步距離采用4mm,加工五金模具時,兩個內框刀片7之間距離為4.5mm,相對直接加工0.5mm,五金模具的制作更加簡單。工作時,通過第一定位孔9將刀模5固定在上模板3上,通過第二定位孔將凹槽固定在下模板4上,整個五金模具配合氣缸和跳步送料機構使用,跳步送料機構將基料送至上模板3和下模板4之間,氣缸驅動上模板3向下運動,刀模5配合凹槽在基料上一次沖切,一次沖切后氣缸驅動上模板3復位,跳步送料機構將基料向前輸送跳步距離,就是跳刀,接著氣缸驅動上模板3向下運動,進行二次沖切,用后一模的去跟前一模的拼在一起,如圖4所示,這樣依次沖切,不僅解決了五金模的難題,而且成本也沒有增加。沖切后的基料剪裁后即為待加工的帶內框零件。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加工帶內框零件的五金模具,包括可相對運動的上模板(3)和下模板(4),以及設于上模板(3)上的刀模(5)和設于下模板(4)上的凹模(6),其特征在于,所述刀模(5)上設有多個與帶內框零件上內框(1)對應的內框刀片(7),相鄰的內框刀片(7)之間距離為帶內框零件上對應相鄰的內框(1)之間距離與跳步距離之和,所述凹模(6)的頂面上設有與內框刀片(7)對應的凹槽。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用于加工帶內框零件的五金模具,包括可相對運動的上模板(3)和下模板(4),以及設于上模板(3)上的刀模(5)和設于下模板(4)上的凹模(6),其特征在于,所述刀模(5)上設有多個與帶內框零件上內框(1)對應的內框刀片(7),相鄰的內框刀片(7)之間距離為帶內框零件上對應相鄰的內框(1)之間距離與跳步距離之和,所述凹模(6)的頂面上設有與內框刀片(7)對應的凹槽。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加工帶內框零件的五金模具,其特征在于,內框刀片(7)的個數為2~4個。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加工帶內框零件的五金模具,其特征在于,多個內框刀片(7)的大小相等或不相等,相鄰的內框刀片(7)之間距離相等或不相等。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用于加工帶內框零件的五金模具,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在上...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邢海,易小雷,周倩,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景奕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