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具有能夠與大型的攝像元件對應的良好的光學性能、小型且廣角的攝像透鏡、以及具備該攝像透鏡的攝像裝置。攝像透鏡從物側起依次由正的第一透鏡組(G1)、光闌、正的第二透鏡組(G2)以及正的第三透鏡組(G3)構成。第一透鏡組(G1)從最靠物側起依次連續地具有負透鏡、正透鏡。第二透鏡組(G2)為三片結構,且包括正透鏡和負透鏡。第三透鏡組(G3)從最靠物側起依次連續地具有負透鏡、正透鏡。攝像透鏡滿足與第一透鏡組(G1)的焦距(f1)、第二透鏡組(G2)的焦距(f2)相關的條件式(1):0<f1/f2<2。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適于數碼相機、攝像機等的攝像透鏡、以及具備這樣的攝像透鏡的攝像裝置。
技術介紹
近年來,例如市場大多銷售搭載有以APS格式、4/3格式等為基準的大型的攝像元件的數碼相機。最近,并不局限于數碼單反相機,還提供有使用上述的大型的攝像元件且不帶有反光取景器的透鏡更換式的數碼相機、緊湊型相機。這些相機的優點在于,具有高畫質、系統整體小型且便攜性優異。這樣的相機所搭載的攝像透鏡被期望構成為小型。作為在與大型的攝像元件對應的同時實現了小型化的攝像透鏡,例如,已知有專利文獻1、2所記載的攝像透鏡。在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如下所述的透鏡系統:從物側起依次包括由三片以下的透鏡構成的第一透鏡組、光闌、由五片以下的透鏡構成的第二透鏡組。在專利文獻2中記載有如下所述的透鏡系統:從物側起依次包括由兩片透鏡構成的第一透鏡組、光闌、由三片透鏡構成的第二透鏡組、以及由兩片透鏡構成的第三透鏡組。在先技術文獻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2013/099214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4-219587號公報將不與大型的攝像元件對應的透鏡系統單純地比例放大而使之與大型的攝像元件對應的話,透鏡系統的全長必然變長。與大型的攝像元件對應且縮短全長需要花費功夫。專利文獻1、2所記載的攝像透鏡在與大型的攝像元件對應的同時實現了小型化,但近年來有時期望更進一步的小型化。當與大型的攝像元件對應且構成為小型時,期望比專利文獻1、2所記載的攝像透鏡更為廣角地構成。
技術實現思路
專利技術要解決的課題本專利技術是鑒于上述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能夠與大型的攝像元件對應的良好的光學性能、構成為小型且廣角的攝像透鏡、以及具備該攝像透鏡的攝像裝置。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本專利技術的攝像透鏡的特征在于,從物側起依次由整體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光闌、整體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以及整體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構成,第一透鏡組從最靠物側起依次連續地具有負透鏡和正透鏡,第二透鏡組由包括正透鏡和負透鏡在內的三片透鏡構成,第三透鏡組從最靠物側起依次連續地具有負透鏡和正透鏡,所述攝像透鏡滿足下述條件式(1)。0<fl/f2<2(1)其中,f1:第一透鏡組的焦距;f2:第二透鏡組的焦距。在本專利技術的攝像透鏡中,還優選滿足下述條件式(1-1)。0.3<f1/f2<1(1-1)另外,在本專利技術的攝像透鏡中,優選滿足下述條件式(2)~(7)、(2-1)~(7-1)中的至少一個。需要說明的是,作為優選的方式,可以滿足條件式中的任一個,也可以滿足任意的組合。0<fl/f3<0.6(2)0.05<fl/f3<0.3(2-1)-1<f·tanω/R3f<1(3)-0.5<f·tanω/R3f<0.5(3-1)Nd6<1.75(4)Nd6<1.7(4-1)0.7<D12/(f·tanω)<1(5)0.8<D12/(f·tanω)<0.9(5-1)0.35<Σd/TL<0.6(6)0.4<Σd/TL<0.55(6-1)1.5<TL/(f·tanω)<2.4(7)1.7<TL/(f·tanω)<2(7-1)其中,f1:第一透鏡組的焦距;f3:第三透鏡組的焦距;f:整個系統的焦距;ω:半視場角;R3f:第三透鏡組的最靠物側的透鏡的物側的面的曲率半徑;Nd6:第三透鏡組的最靠物側的負透鏡的關于d線的折射率;D12:從第一透鏡組的最靠物側的透鏡面到第二透鏡組的最靠像側的透鏡面為止的光軸上的距離;Σd:所有透鏡的中心厚度之和;TL:從最靠物側的透鏡面到最靠像側的透鏡面為止的光軸上的距離與以空氣換算長度計的后焦距之和。在此,f、ω、TL是對焦于無限遠物體的狀態下的值。需要說明的是,ω相當于最大全視場角的半值,TL相當于全長,f·tanω相當于近軸像高。在本專利技術的攝像透鏡中,也可以構成為,第一透鏡組從物側起依次由負彎月透鏡和正透鏡構成。在本專利技術的攝像透鏡中,也可以構成為,第二透鏡組從物側起依次由負透鏡、正透鏡、負透鏡構成。另外,優選地,第二透鏡組的最靠物側的透鏡面為凹面,第二透鏡組的最靠像側的透鏡面為凸面。在本專利技術的攝像透鏡中,也可以構成為,第三透鏡組從物側起依次由負透鏡和正透鏡構成。另外,在本專利技術的攝像透鏡中,也可以構成為,在對焦時,第三透鏡組相對于像面固定,第一透鏡組、光闌以及第二透鏡組一體地移動。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的“由…構成”表示實際的情況,除了舉出的構成要素之外,也可以包括實際上不具有屈光力的透鏡、光闌、玻璃罩、濾光片等透鏡以外的光學要素、透鏡凸緣、透鏡鏡筒、手抖修正機構等的機構部分。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的透鏡組的光焦度的符號、透鏡的光焦度的符號、面形狀、曲率半徑的值在包含有非球面的情況下是在近軸區域考慮的。另外,關于曲率半徑的符號,將凸面朝向物側的形狀的曲率半徑設為正,將凸面朝向像側的形狀的曲率半徑設為負。另外,上述的各條件式的值是關于d線(波長587.6nm)的值。本專利技術的攝像裝置具備本專利技術的攝像透鏡。專利技術效果根據本專利技術,在從物側起依次由正的第一透鏡組、光闌、正的第二透鏡組、正的第三透鏡組構成的透鏡系統中,適宜地設定各透鏡組具有的透鏡的結構以滿足規定的條件式,因此能夠提供具有可與大型的攝像元件對應的良好的光學性能、構成為小型且廣角的攝像透鏡、以及具備該攝像透鏡的攝像裝置。附圖說明圖1是示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1的攝像透鏡的結構和光路的剖視圖。圖2是示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2的攝像透鏡的結構和光路的剖視圖。圖3是示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3的攝像透鏡的結構和光路的剖視圖。圖4是示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4的攝像透鏡的結構和光路的剖視圖。圖5是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1的攝像透鏡的各像差圖,從左起依次示出球面像差、像散、歪曲像差、倍率色差。圖6是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2的攝像透鏡的各像差圖,從左起依次示出球面像差、像散、歪曲像差、倍率色差。圖7是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3的攝像透鏡的各像差圖,從左起依次示出球面像差、像散、歪曲像差、倍率色差。圖8是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4的攝像透鏡的各像差圖,從左起依次示出球面像差、像散、歪曲像差、倍率色差。圖9A是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攝像裝置的前側的立體圖。圖9B是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攝像裝置的背面側的立體圖。附圖標記說明:1攝像透鏡2軸上光束3最大視場角的軸外光束20更換透鏡30相機31機身32快門按鈕33電源按鈕34、35操作部36顯示部37安裝件G1第一透鏡組G2第二透鏡組G3第三透鏡組L11、L12、L21~L23、L31、L32透鏡PP光學構件Sim像面St孔徑光闌Z光軸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圖1~圖4是示出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攝像透鏡的結構和光路的剖視圖,分別與后述的實施例1~4對應。圖1~圖4所示的例子的基本結構、圖示方法相同,故以下主要參照圖1所示的例子而進行說明。圖1中,左側為物側,右側為像側,光路針對軸上光束2、最大視場角的軸外光束3而示出。該攝像透鏡沿著光軸Z而從物側朝向像側依次由整體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G1、孔徑光闌St、整體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G2、以及整體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G3構成。其中,圖1所示的孔徑光闌St不一定表示大小、形狀,而表示光軸Z上的位置。需要說明的是,圖1示出在最靠像側的透鏡與像面S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攝像透鏡,其特征在于,所述攝像透鏡從物側起依次由整體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光闌、整體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以及整體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構成,所述第一透鏡組從最靠物側起依次連續地具有負透鏡和正透鏡,所述第二透鏡組由包括正透鏡和負透鏡在內的三片透鏡構成,所述第三透鏡組從最靠物側起依次連續地具有負透鏡和正透鏡,所述攝像透鏡滿足下述條件式(1):0<f1/f2<2??(1)其中,f1:所述第一透鏡組的焦距;f2:所述第二透鏡組的焦距。
【技術特征摘要】
2015.09.11 JP 2015-1797581.一種攝像透鏡,其特征在于,所述攝像透鏡從物側起依次由整體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鏡組、光闌、整體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鏡組、以及整體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鏡組構成,所述第一透鏡組從最靠物側起依次連續地具有負透鏡和正透鏡,所述第二透鏡組由包括正透鏡和負透鏡在內的三片透鏡構成,所述第三透鏡組從最靠物側起依次連續地具有負透鏡和正透鏡,所述攝像透鏡滿足下述條件式(1):0<f1/f2<2(1)其中,f1:所述第一透鏡組的焦距;f2:所述第二透鏡組的焦距。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攝像透鏡,其特征在于,所述攝像透鏡滿足下述條件式(1-1):0.3<f1/f2<1(1-1)。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攝像透鏡,其特征在于,所述攝像透鏡滿足下述條件式(2):0<f1/f3<0.6(2)其中,f3:所述第三透鏡組的焦距。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攝像透鏡,其特征在于,所述攝像透鏡滿足下述條件式(2-1):0.05<f1/f3<0.3(2-1)。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攝像透鏡,其特征在于,所述攝像透鏡滿足下述條件式(3):-1<f·tanω/R3f<1(3)其中,f:整個系統的焦距;ω:半視場角;R3f:所述第三透鏡組的最靠物側的透鏡的物側的面的曲率半徑。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攝像透鏡,其特征在于,所述攝像透鏡滿足下述條件式(3-1):-0.5<f·tanω/R3f<0.5(3-1)。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攝像透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鏡組從物側起依次由負透鏡、正透鏡、負透鏡構成。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攝像透鏡,其特征在于,所述攝像透鏡滿足下述條件式(4):Nd6<1.75(4)其中,Nd6:所述第三透鏡組的最靠物側的負透鏡的關于d線的折射率。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攝像透鏡,其特征在于,所述攝像透鏡滿足下述條件式(4-1):Nd6<1.7(4-1)。10.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攝像...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永見亮介,鈴木隆,
申請(專利權)人:富士膠片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日本;JP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