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自動變速器,其殼體內安裝有主輸入軸、離合器、電機和內轂輸入軸;所述離合器包括內轂、外轂和安裝于兩者之間的摩擦片組件,所述外轂與轉子輸入軸固定連接,所述內轂與所述內轂輸入軸固定連接;離合器活塞的外周部分為平盤形的工作部,所述工作部與所述摩擦片組件的工作面位置相應,所述活塞的內周部分套設在所述轉子輸入軸的軸套部上,所述外周部分與所述內周部分之間設有桶形部,所述桶形部環繞所述軸套部形成一個腔室,所述活塞的內周部分軸向伸入所述內轂圍成的空間內。該自動變速器充分利用離合器徑向上的空間,換得較小的軸向尺寸,通用性好,更適合在混合動力車的自動變速器上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自動變速器
,尤其涉及一種適合在混合動力車上使用的自動變速器。
技術介紹
混合動力汽車,是指油電混合動力汽車(HybridElectricVehicle),即采用傳統的內燃機(柴油機或汽油機)和電動機作為動力源,也有的發動機經過改造使用其他替代燃料,例如壓縮天然氣、丙烷和乙醇燃料等。隨著世界各國環境保護的措施越來越嚴格,混合動力車輛由于其節能、低排放等特點成為汽車領域研究與開發的一個重點。為了適應這種趨勢,中國專利技術專利申請CN104776176A,就公開了一種自動變速器(AT),在變速器殼體內并排安裝有兩個軸系、三個正齒輪組、三行星齒輪組和若干個換擋單元,其中,一個軸系位于動力輸入側,包括用于輸入動力的第一軸,另一個軸系位于動力輸出側,包括用于輸出動力的第二軸;變速器殼體內安裝有一個電機,電機的轉子與第一軸的輸入端固定連接,電機的定子安裝于殼體上;在發動機飛輪與電機之間設有一個離合器,離合器的外轂與電機的轉子固定連接,離合器的內轂與發動機飛輪固定連接。但普通離合器的軸向尺寸偏大,從而需要更大的殼體來容納它,這在整車裝配時會占用更大的空間。業界一直試圖在這方面做出改進,例如中國專利技術專利申請CN102937149A就公開了一種離合器,其包括內轂和連接盤焊接組件以及外轂,內轂和連接盤焊接組件內側設有摩擦片組,齒輪的壓力油腔內設有活塞,摩擦片組中鋼片為內片,摩擦片為外片,摩擦片組一側的摩擦片直接與內轂和連接盤焊接組件相連,內轂和連接盤焊接組件與摩擦片組一起傳遞扭矩,摩擦片組另一側的摩擦片外設有調整鋼片。其通過合理選取調整鋼片的厚度來調整活塞的行程,取消調整卡簧和摩擦片組中的一片鋼片,來減小離合器的軸向尺寸,但其受特定結構的限制,影響其通用性。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自動變速器,其離合器擁有更小的軸向尺寸,占用空間小,因而更適合在混合動力車上使用。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自動變速器,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內安裝有主輸入軸、離合器、電機和內轂輸入軸;所述主輸入軸與所述內轂輸入軸同軸設置;所述離合器包括內轂、外轂和安裝于兩者之間的摩擦片組件,以及活塞、回位彈簧和平衡活塞;所述外轂與轉子輸入軸固定連接,所述內轂與所述內轂輸入軸固定連接,所述轉子輸入軸與所述活塞的相應表面之間形成壓力油腔;所述電機包括定子和轉子,所述轉子安裝于轉子保持架上,所述轉子保持架連接所述轉子輸入軸,所述轉子輸入軸套設并鍵連接在所述主輸入軸上;所述活塞的外周部分為平盤形的工作部,所述工作部與所述摩擦片組件的工作面位置相應,所述活塞的內周部分套設在所述轉子輸入軸的軸套部上,所述外周部分與所述內周部分之間設有桶形部,所述桶形部環繞所述軸套部形成一個腔室,所述回位彈簧和所述平衡活塞安裝在所述腔室內,所述活塞的內周部分軸向伸入所述內轂圍成的空間內。進一步的,所述活塞的一個端面上設有環形凹槽,所述轉子輸入軸的一個端面上設有凸圈,所述凸圈伸入所述凹槽內并密封連接。進一步的,所述轉子輸入軸的軸套部與所述轉子輸入軸的其它部分分體設置并焊接。進一步的,所述內轂與所述內轂輸入軸焊接。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后,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1)由于活塞的外周部分為平盤形的工作部,內周部分套設在一個動力傳遞件的軸套部上,所述外周部分與所述內周部分之間設有桶形部,所述活塞的桶形部軸向伸入所述內轂圍成的空間內,因此,活塞、內轂、外轂以及摩擦片組件在軸向上就會形成重疊部分,伸入的越多,重疊的越多,軸向尺寸就會越短。這種結構充分利用離合器徑向上的空間,換得較小的軸向尺寸,通用性好,更適合在混合動力車的自動變速器上使用。2)由于活塞的一個端面上設有環形凹槽,動力傳遞件的一個端面上設有凸圈,凸圈伸入凹槽內并密封連接,其深度與活塞行程相應,便于形成壓力油腔。3)轉子輸入軸分體設置并焊接、內轂與內轂輸入軸分體設置并焊接,是便于加工制造。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實施例的結構剖視圖;其中:0-殼體;1-離合器;11-活塞;12-連接盤;13-軸套;14-回位彈簧;15-平衡活塞;16-外轂;17-摩擦片組件;18-內轂;2-內轂輸入軸;3-主輸入軸;31-油道;41-轉子保持架;42-轉子;43-定子;A-壓力油腔。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進一步詳細說明。如圖1所示,一種自動變速器,殼體0內安裝有主輸入軸3、離合器1、電機和內轂輸入軸2。主輸入軸3與內轂輸入軸2同軸設置;主輸入軸3用于將動力引入變速器內部,內轂輸入軸2與發動機飛輪連接。離合器1包括內轂18、外轂16和安裝于兩者之間的摩擦片組件17,以及活塞11、回位彈簧14和平衡活塞15。外轂16與轉子輸入軸固定連接,內轂18與內轂輸入軸2焊接在一起。摩擦片組件17具有公知的結構,由鋼片和摩擦片組成,鋼片隨外轂16一起轉動,摩擦片隨內轂18一起轉動,當兩者被擠壓在一起時,靠摩擦力實現內轂18與外轂16之間的扭矩傳遞。電機包括定子43和轉子42,定子43安裝在殼體0上,轉子42安裝于轉子保持架41上,轉子保持架41與轉子輸入軸連接,轉子輸入軸套設并鍵連接在主輸入軸3上。轉子輸入軸是一個比較復雜而且重要的零件,在本實施例中,它被分成了兩體,一部分叫連接盤12,一部分叫軸套13,兩者焊接在一起,這樣的結構主要是便于加工制造。轉子輸入軸與活塞11的相應表面之間形成壓力油腔A,為了向壓力油腔A中通入液壓油,主輸入軸3上設置油道31,軸套13也會設置油道(圖中未示出),復位彈簧14的彈力使活塞11復位。活塞11是從功能上命名的,但其形狀與普通的油缸活塞有很大的不同,本技術構思的核心集中于此。活塞11的外周部分為平盤形的工作部,該工作部與摩擦片組件17的工作面位置相應,也就是說,活塞11的工作部與摩擦片組件軸向排列,由于活塞11的工作部是平盤形的,因而具有較小的軸向尺寸。活塞11的內周部分套設在轉子輸入軸上(具體的說是套設于軸套13上),所述外周部分與所述內周部分之間設有桶形部,所述桶形部環繞軸套13形成一個腔室,活塞11的內周部分軸向伸入內轂18圍成的空間內。這樣,活塞11、內轂18、外轂16以及摩擦片組件17在軸向上就會形成重疊部分,伸入的越多,重疊的越多,軸向尺寸就會越短。這種結構充分利用離合器徑向上的空間,換<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自動變速器,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內安裝有主輸入軸、離合器、電機和內轂輸入軸;所述主輸入軸與所述內轂輸入軸同軸設置;?所述離合器包括內轂、外轂和安裝于兩者之間的摩擦片組件,以及活塞、回位彈簧和平衡活塞;所述外轂與轉子輸入軸固定連接,所述內轂與所述內轂輸入軸固定連接,所述轉子輸入軸與所述活塞的相應表面之間形成壓力油腔;所述電機包括定子和轉子,所述轉子安裝于轉子保持架上,所述轉子保持架連接所述轉子輸入軸,所述轉子輸入軸套設并鍵連接在所述主輸入軸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的外周部分為平盤形的工作部,所述工作部與所述摩擦片組件的工作面位置相應,所述活塞的內周部分套設在所述轉子輸入軸的軸套部上,所述外周部分與所述內周部分之間設有桶形部,所述桶形部環繞所述軸套部形成一個腔室,所述回位彈簧和所述平衡活塞安裝在所述腔室內,所述活塞的內周部分軸向伸入所述內轂圍成的空間內。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自動變速器,包括:
殼體,所述殼體內安裝有主輸入軸、離合器、電機和內轂輸入軸;所述主輸入軸與所述內轂輸入軸同軸設置;所述離合器包括內轂、外轂和安裝于兩者之間的摩擦片組件,以及活塞、回位彈簧和平衡活塞;所述外轂與轉子輸入軸固定連接,所述內轂與所述內轂輸入軸固定連接,所述轉子輸入軸與所述活塞的相應表面之間形成壓力油腔;
所述電機包括定子和轉子,所述轉子安裝于轉子保持架上,所述轉子保持架連接所述轉子輸入軸,所述轉子輸入軸套設并鍵連接在所述主輸入軸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的外周部分為平盤形的工作部,所述工作部與所述摩擦片組件的工作面位置相應,所述活塞的內周部分套...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魏文書,莊琪,李娟娟,劉啟家,
申請(專利權)人:盛瑞傳動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