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玩具模型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自動輸送生產線的輸送裝置,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自動輸送生產線的輸送裝置,包括機架本體以及設置在機架本體上的用于正向輸送移印底模的第一軌道、反向輸送移印底模的第二軌道,第一軌道一端與第二軌道的一端連接處設置將移印底模由第一軌道輸送至第二軌道的第一換軌裝置,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優點在于:帶有雙運輸及轉彎功能的雙向運輸的自動輸送生產線,可以適用于模型的噴涂等,結構簡單且自動化效率高。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玩具模型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自動輸送生產線的輸送裝置。
技術介紹
:傳統的模型噴涂工序,比如對多面的模型輪胎的圖案噴涂,往往對其他平面的噴涂都是經過人工進行翻轉的,人工的操作往往無法保持產品的美觀、加工效率低,而且無法保持產品的一致性。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動輸送生產線的輸送裝置,具體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且自動化效率高的應用于自動輸送生產線的輸送裝置。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自動輸送生產線的輸送裝置,包括機架本體以及設置在機架本體上的用于正向輸送移印底模的第一軌道、反向輸送移印底模的第二軌道,第一軌道一端與第二軌道的一端連接處設置將移印底模由第一軌道輸送至第二軌道的第一換軌裝置。進一步的,所述的第一軌道另一端與第二軌道的另一端連接處設置將移印底模由第二軌道輸送至第一軌道的第二換軌裝置。進一步的,所述的第一軌道或第二軌道的兩側設置有與移印底模配合的引導軌,移印底模可沿上述的引導軌移動。進一步的,所述的第一換軌裝置包括設置在第一軌道一端與第二軌道的一端的第一擋料板,第一擋料板與第一軌道一端的末端處之間設置第一縱向移動裝置,第一縱向移動裝置帶動移印底模沿由第一軌道輸送至第二軌道。進一步的,所述的第二換軌裝置包括設置在第一軌道另一端的第二擋料板,第二擋料板與第一軌道另一端末端處之間設置第二縱向移動裝置,第二縱向移動裝置帶動移印底模沿第二軌道輸送至第一軌道。進一步的,所述的第一軌道另一端設置往第一軌道的行進路徑推動移印底模移動的第一推動裝置,第二軌道的一端設置往第二軌道行進路徑推動移印底模移動的第二推動裝置。優選的,所述的第一擋料板設置第一紅外檢測裝置、第二紅外檢測裝置分別相對于第一軌道一端與第二軌道的一端設置,第一紅外檢測裝置、第二紅外檢測裝置分別用于檢測移印底模已經到位。進一步的,所述的第二擋料板設置第三紅外檢測裝置、第四紅外檢測裝置分別相對于第一軌道另一端與第二軌道的另一端設置,第三紅外檢測裝置、第四紅外檢測裝置分別用于檢測移印底模已經到位。本技術的優點在于:帶有雙運輸及轉彎功能的雙向運輸的自動輸送生產線,可以適用于模型的噴涂等,結構簡單且自動化效率高。附圖說明:附圖1為實施例1的自動輸送生產線的輸送裝置立體結構圖;附圖2為實施例1自動輸送生產線的輸送裝置正視結構圖;附圖3為實施例1的自動輸送生產線的輸送裝置右視結構圖;附圖4位實施例1的自動輸送生產線的輸送裝置工作狀態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1-機架本體、11-第一軌道、12-第二軌道、13-第一擋料板、14-第二擋料板、15-第一無桿氣缸、151-第一滑動塊、152-第一引導軸、16-第二無桿氣缸、161-第二滑動塊、162-第二引導軸、17-引導軌、18-第一伸縮氣缸、181-第一活塞桿、19-第二伸縮氣缸、191-第二活塞桿、2-移印底模、3-控制裝置、31-第一紅外檢測裝置、32-第二紅外檢測裝置、33-第三紅外檢測裝置、34-第四紅外檢測裝置。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1:參照圖1-4,一種自動輸送生產線的輸送裝置,包括機架本體1以及設置在機架本體1上的用于正向輸送移印底模2的第一軌道11、反向輸送移印底模2的第二軌道12,第一軌道11的一端與第二軌道12的一端連接處設置將移印底模2由第一軌道11輸送至第二軌道12的第一換軌裝置,第一軌道11的另一端與第二軌道12的另一端連接處設置將移印底模2由第二軌道12輸送至第一軌道11的第二換軌裝置。上述實施例中,第一換軌裝置包括設置在第一軌道11的一端與第二軌道12的一端的第一擋料板13,第一擋料板13與第一軌道11的一端或第二軌道12的一端的末端處之間設置第一縱向移動裝置,第一縱向移動裝置帶動移印底模2沿由第一軌道11輸送至第二軌道12。第二換軌裝置包括設置在第一軌道11的另一端與第二軌道12的另一端的第二擋料板14,第二擋料板14與第一軌道11的另一端或第二軌道12的另一端的末端處之間設置第二縱向移動裝置,第二縱向移動裝置帶動移印底模2沿第二軌道12輸送至第一軌道11。上述的第一縱向移動裝置為第一無桿氣缸15,當移印底模2運輸至第一無桿氣缸15的第一滑動塊151上方時,第一無桿15氣缸驅動第一滑動塊151帶動移印底模2由第一軌道11輸送至第二軌道12。上述的第二縱向移動裝置為第二無桿氣缸16,當移印底模運輸至第二無桿氣缸16的第二滑動塊161上方時,第二無桿氣缸16驅動第二滑動塊161帶動移印底模2由第二軌道12輸送至第一軌道11。第一擋料板13、第二擋料板14可以隔檔物料繼續沿對應的第一軌道11口、第二軌道12口排出,也可以起到對移印底模2的定位作用,具體的可以增設與第一無桿氣缸15的輸送軸方向平行的第一引導軸151、第二無桿氣缸16的輸送軸方向平行的第二引導軸162,可以保持第一滑動塊151、第二滑動塊161輸送的穩定性。優選的,第一軌道11與、第二軌道12并排且平行設置,第一擋料板13、第一軌道11、第二軌道12、第二擋料板14、配合圍成矩形的機架結構。優選的,第一軌道11、第二軌道12的兩側設置有與移印底模2配合的引導軌17,移印底模2可沿上述的引導軌17移動,引導軌17為第一軌道11、第二軌道12的內兩側凹入,移印底模2可移動的安裝在上述的引導軌17內可以沿引導軌17正向或反向移動,具體的引導軌可17以保持定位移印底模2的行進路徑。上述實施例中,第一軌道11的另一端設置往第一軌道11的行進路徑推動移印底模2移動的第一推動裝置,第二軌道12的一端設置往第二軌道12上行進路徑推動移印底模2移動的第二推動裝置。上述的第一推動裝置為第一伸縮氣缸18、第二推動裝置為第二伸縮氣缸19,第一伸縮氣缸18的第一活塞桿181相對于第一軌道11的移印底模2行進路徑推動移印底模2移動,第二伸縮氣缸19的第二活塞桿191相對于第二軌道12的移印底模2行進路徑推動移印底模2移動。上述的第一伸縮氣缸18、第二伸縮氣缸19分別推動移印底模2在對應的軌道沿相應輸送軌道的輸送路徑推送,具體的,由第一伸縮氣缸18、第二伸縮氣缸19分別推動移印底模2沿上述的引導軌滑動。由上可知,由第一伸縮氣缸18、第二伸縮氣缸19、第一無桿氣缸15、第二無桿氣缸16分別帶動移印底模在依次在矩形機架結構四個邊往復運動。在上述實施例的進一步改進,在第一擋料板13設置第一紅外檢測裝置31、第二紅外檢測裝置32分別相對于第一軌道11的一端與第二軌道12的一端設置,具體的,第一紅外檢測裝置31相對于第一軌道11一端的軌道口處的第一無桿氣缸15的第一滑塊151的上方進行檢測是否有移印底模2置于第一無桿氣缸15的第一滑塊151上,在確定有的情況由第一紅外檢測裝置31聯動的第一無桿氣缸15動作驅動第一滑塊151將移印底模2輸送至第二軌道12一端的軌道口。第二紅外檢測裝置32檢測位于第二軌道12一端的軌道口處的第一滑塊151的上是否有移印底模2,在確認有的情況下驅動第二伸縮氣缸19推動移印底模2沿第二軌道12的輸送路徑推送。第二擋料板14設置第三紅外檢測裝置33、第四紅外檢測裝置34分別相對于第一軌道11的另一端與第二軌道12的另一端設置,第三紅外檢測裝置33相對于第二軌道12另一端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自動輸送生產線的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機架本體以及設置在機架本體上的用于正向輸送移印底模(2)的第一軌道(11)、反向輸送移印底模(2)的第二軌道(12),第一軌道(11)一端與第二軌道(12)的一端連接處設置將移印底模(2)由第一軌道(11)輸送至第二軌道(12)的第一換軌裝置。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自動輸送生產線的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機架本體以及設置在機架本體上的用于正向輸送移印底模(2)的第一軌道(11)、反向輸送移印底模(2)的第二軌道(12),第一軌道(11)一端與第二軌道(12)的一端連接處設置將移印底模(2)由第一軌道(11)輸送至第二軌道(12)的第一換軌裝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自動輸送生產線的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軌道(11)另一端與第二軌道(12)的另一端連接處設置將移印底模(2)由第二軌道(12)輸送至第一軌道(1)的第二換軌裝置。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自動輸送生產線的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軌道(11)或第二軌道(12)的兩側設置有與移印底模(2)配合的引導軌(17),移印底模(2)可沿上述的引導軌(17)移動。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種自動輸送生產線的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換軌裝置包括設置在第一軌道(11)一端的第一擋料板(13),第一擋料板(13)與第一軌道(11)一端的末端處之間設置第一縱向移動裝置,第一縱向移動裝置帶動移印底模(2)沿由第一軌道(11)輸送至第二軌道(12)。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自動輸送生產線的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學深,
申請(專利權)人:東莞市順林模型禮品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