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蜜蜂飼養與蜜蜂授粉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可持續傳粉45天的蜂群培育方法及授粉蜂群飼養裝置。所述授粉蜂群飼養裝置包括巢箱、箱蓋和巢框,在所述巢箱底部長軸方向的兩端對稱設置有巢框支撐架,在兩端的巢框支撐架上還對稱分布有多個凹孔,所述相鄰凹孔之間的間距為8-13mm,所述巢框支撐架一端的凹孔與巢箱內壁之間的間距為5-6mm;所述巢框垂直插入巢框支撐架的凹孔中;在所述巢箱內還設置有飼料盒和蜂王囚禁盒。本發明專利技術用于授粉蜂群的飼養裝置所用巢框架與目前國際上通用的朗氏標準箱巢框大小一致;本發明專利技術用于授粉蜂群的飼養裝置在野外傳粉,加裝飼料后不需人工管理;本發明專利技術方法培育的授粉蜂群,需要的蜜蜂數量少,一次僅用3000-5000只蜂,不用原群蜂王,只用處女王或淘汰蜂王,成本只有一箱蜜蜂的1/10,且可持續傳粉45天。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蜜蜂飼養技術與蜜蜂授粉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可持續傳粉45天的蜂群培育方法及授粉蜂群飼養裝置。
技術介紹
在人類食品中,約有三分之一來源于植物的果實,授粉是該類植物開花結果必需的過程。授粉可分為自然授粉和人工輔助授粉兩類,自然授粉又分為風媒、蟲媒、水媒、鳥媒等,其中蟲媒傳粉是最主要的授粉方式,常見的傳粉昆蟲有蜂類、蝶類、蛾類、蠅類等。然而,由于化肥和農藥的大量使用及其它因素造成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界的野生授粉昆蟲數量銳減,昆蟲授粉不足,使農作物見花不見果,造成農產品產量和品質下降。傳統的解決辦法是人工輔助授粉或激素沾花,而人工授粉勞動量大,成本高,授粉時間短,沒有蟲媒傳粉及時;人工授粉很難實現充分授粉,且對雌蕊柱頭機械摩擦重,易造成柱頭傷害;人工授粉有時間間隔,影響花粉的活力和授粉效果,激素沾花會造成藥物殘留,這些缺陷在溫室等設施農業中更為嚴重。蜜蜂是開花植物的主要授粉昆蟲。蜜蜂授粉是指以蜜蜂為媒介,當蜜蜂采集花粉時,從一朵花飛到另一朵花給植物傳粉實現受精的過程。據研究,果樹、蔬菜及其他農作物,使用蜜蜂授粉,可以使產量提高15%-35%,同時使農作物品質大為改善。目前,蜜蜂授粉技術已成為農業生產的重要配套措施之一。采用蜜蜂授粉需要組織培育合適的授粉蜂群,目前,通常組織培育的蜜蜂蜂群有兩種,一種是有蜂王蜂群,一種是無蜂王蜂群;有蜂王蜂群授粉標準群配置為1只蜂王和3-10脾蜂,該授粉群傳粉時間長,但蜂群成本高及后期管理困難,因為一個3-10脾帶產卵蜂王的正常蜂群需要較大的蜜源,目前授粉作物多為1畝左右的設施作物。若將該授粉蜂群搬入空間較小的溫室內,成年蜂由于有趨光性出現撞棚、撞頂現象,大部分成年老蜂很快因勞累或撞棚而死,最后造成群勢急劇下降、蜂群損失。加之設施作物泌蜜量不大,不能滿足蜂群的采集需要,蜂群還需進行飼喂等管理,因此該蜂群后期需要專業的人員進行退脾和補飼,管理難度大,非專業養蜂員無法完成;另外,由于蜂群群勢大,而設施大棚每個棚又不需要太多授粉蜜蜂,勢必造成授粉蜂群的浪費和繁殖困難。無蜂王授粉蜂群的組織培育相對簡單,但是該蜂群可傳粉時間短和因受失王的影響采集蜂出巢不積極,通常只有十多天,不能滿足花期較長和一定面積作物的需要。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專利技術的目的首先在于提供一種授粉蜂群飼養裝置,有利于節約蜂群,減少成本。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了一種基于上述的飼養裝置培育授粉蜂群的方法,該方法成本低,所需蜂的數量少,利用該方法培育得到的蜂群授粉,不用管理,可持續傳粉45天。為實現上述專利技術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了以下的技術方案:一種授粉蜂群飼養裝置,包括巢箱、箱蓋和巢框,在所述巢箱底部長軸方向的兩端對稱設置有巢框支撐架,在兩端的巢框支撐架上還對稱分布有多個凹孔,所述相鄰凹孔之間的間距為8-13mm,所述巢框支撐架一端的凹孔與巢箱內壁之間的間距為5-6mm,所述巢框垂直插入巢框支撐架的凹孔中,所述相鄰凹孔之間的間距和巢框支撐架一端的凹孔與巢箱內壁之間的間距即為巢脾與巢脾之間、巢脾與箱壁之間的蜂路;在所述巢箱內還設置有飼料盒和蜂王囚禁盒。優選的,本專利技術中所述巢框尺寸為朗氏十框標準蜂箱配套巢框內徑的1/4,即本專利技術所述的巢框的面積規格(長、寬)是朗氏標準十框蜂箱配套巢框內徑的1/4。除此之外,所述巢框也可設置成其它標準蜂箱配套巢框。本專利技術的一種授粉蜂群飼養裝置,所述飼料盒為設有一開口的容器,所述開口處設有海綿塞,所述飼料盒位于巢箱底部。本專利技術的一種授粉蜂群飼養裝置,所述飼料盒為塑料材質。本專利技術的一種授粉蜂群飼養裝置,所述蜂王囚禁盒放置于巢脾上方,所述蜂王囚禁盒為20-28目鐵紗網圍成的籠子。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授粉蜂群飼養裝置,還包括巢框架,所述巢框架為“田”字形巢框架,所述巢框架可同時嵌入授粉蜂群飼養裝置的巢框四個。優選的,所述巢框尺寸為朗氏十框標準蜂箱配套巢框內徑的1/4,所述巢框架為與郎氏10框蜂箱巢框大小一致的“田”字形巢框架,可通用。本專利技術基于上述授粉蜂群飼養裝置培育授粉蜂群的方法,包括如下進行的步驟:(1)蜂王培育選擇人工培育的處女蜂王或平時收集的淘汰蜂王,放入框式蜂王貯存器內貯存,備用;(2)組織授粉蜂群將四個巢框裝好巢礎后嵌入巢框架內,放入原蜂群中部,讓蜂群在巢框上造脾,脾造好后將脾與蜂王一起放入限制蜂王產卵器中讓蜂王產卵2天后移除蜂王,讓幼蟲孵化,15天后再次將蜂王放入限制蜂王產卵器中讓蜂王產卵3天,至蜂群含有3000-5000個蛹、3000-5000個卵蟲,此時授粉蜂群已組織好,巢框上四個脾已分別修造好,得到四個可用于授粉的巢脾;(3)將授粉蜂群移入授粉蜂群飼養裝置將飼料盒配上飼料,將步驟(2)中得到的四個授粉巢脾從巢框架上取出,帶3000-5000只工蜂,不帶蜂王,同時移入巢箱內,分別垂直插入巢脾支撐架的凹孔中,然后將蜂王囚禁盒內裝上步驟(1)中得到的處女蜂王或淘汰蜂王放入授粉裝置中,蓋上箱蓋,運到大田、設施大棚進行授粉。進一步,所述步驟(1)中,所述處女蜂王為人工移蟲培育,不組織交尾,放入框式蜂王貯存器內貯存20天以上。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1)本專利技術的授粉蜂群飼養裝置,結構簡單,適合飼養較小蜂群,培育授粉蜂群的巢框架與現在國際上通用的朗氏標準箱的巢框尺寸一致,可通用;本專利技術的授粉蜂群飼養裝置在野外傳粉加裝飼料后不需人工管理;2)本專利技術的培育授粉蜂群的方法,成本低,所需蜜蜂的數量少,一次僅用3000-5000只蜂,成本只有一箱蜜蜂的1/10,利用該方法培育得到的蜂群于飼養箱內飼養可持續傳粉45天。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描述。圖1為授粉蜂群飼養裝置不放入巢框時的俯視圖(打開箱蓋);圖2為授粉蜂群飼養裝置放入巢框及蜂王囚禁盒時的俯視圖(打開箱蓋);圖3為授粉蜂群飼養裝置整體結構示意圖;圖4為巢框架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將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行詳細說明,不應該當作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制。以下實施例中,所采用的授粉蜂群飼養裝置的巢箱1的內圍規格為:23cm×16cm×15cm,巢框3的尺寸為朗氏十框標準蜂箱配套巢框的1/4,即規格為:21cm×10cm,飼料盒6的規格為:23cm×16cm×3cm,蜂王囚禁盒7的規格為3cm×5cm×1.5cm。實施例1授粉蜂群飼養裝置如圖1-4所示:一種授粉蜂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授粉蜂群飼養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巢箱(1)、箱蓋(2)和巢框(3),在所述巢箱(1)底部長軸方向的兩端對稱設置有巢框支撐架(4),在兩端的巢框支撐架(4)上還對稱分布有多個凹孔(5),所述相鄰凹孔(5)之間的間距為8?13mm,所述巢框支撐架(4)一端的凹孔(5)與巢箱(1)內壁之間的間距為5?6mm;所述巢框(3)垂直插入巢框支撐架(4)的凹孔(5)中;在所述巢箱(1)內還設置有飼料盒(6)和蜂王囚禁盒(7)。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授粉蜂群飼養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巢箱(1)、箱蓋(2)和巢框
(3),在所述巢箱(1)底部長軸方向的兩端對稱設置有巢框支撐架(4),在兩
端的巢框支撐架(4)上還對稱分布有多個凹孔(5),所述相鄰凹孔(5)之間
的間距為8-13mm,所述巢框支撐架(4)一端的凹孔(5)與巢箱(1)內壁之
間的間距為5-6mm;所述巢框(3)垂直插入巢框支撐架(4)的凹孔(5)中;
在所述巢箱(1)內還設置有飼料盒(6)和蜂王囚禁盒(7)。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授粉蜂群飼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飼料
盒(6)為設有一開口的容器,所述開口處設有海綿塞(61),所述飼料盒(6)
位于巢箱(1)底部。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授粉蜂群飼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飼料
盒(6)為塑料材質。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授粉蜂群飼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蜂王
囚禁盒(7)放置于巢脾上方,所述蜂王囚禁盒(7)為20-28目鐵紗網圍成的
籠子。
5.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一種授粉蜂群飼養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授粉蜂群飼養裝置還包括巢框架(8),所述巢框架(8)為“田”字形巢框
架,主要用于培育授粉蜂群,所述巢框架(8)可同時將四個巢框(3)嵌入其
中。
6.基于權力...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羅文華,王瑞生,劉佳霖,戴榮國,曹蘭,殷素會,任勤,姬聰慧,程尚,
申請(專利權)人:重慶市畜牧科學院,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重慶;50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