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內齒輪泵,特別地用于機動車輛動力傳動系統的液壓回路,該內齒輪泵包括具有第一流體端口和第二流體端口的殼體、安裝在殼體中且安裝成能夠圍繞內轉子軸線旋轉并且具有外齒的內轉子以及能夠在殼體中圍繞外轉子軸線旋轉并且具有與內轉子的外齒嚙合以產生泵作用的內齒的外轉子。本專利技術還涉及一種液壓回路,特別地用于機動車輛動力傳動系統,該液壓回路具有所述類型的內齒輪泵。
技術介紹
對于機動車輛動力傳動系統的液壓回路而言,已知使用齒輪泵形式的液壓泵。關于齒輪泵,要在外齒輪泵、內齒輪泵和齒環泵之間進行一般性的區別。表述“內齒輪泵”在本例中旨在包含表述“齒環泵”。在兩種泵類型中,內轉子和外轉子均相對于彼此偏心地運轉。在齒環泵的情況下,內齒通常比外齒精確地多一個齒。在其他內齒輪泵中,內齒上的齒數比外齒上的齒數大得更多,其中齒借助于鐮形結構進行密封。這種泵通常是已知的。在機動車輛動力傳動系統的液壓回路中,這種泵可以特別地通過驅動例如內轉子的電動馬達電力驅動。本文中,泵用于例如產生用于液壓致動器裝置的工作壓力。這種泵的另一用途是向離合器和變速器部件供應潤滑油和/或冷卻油。在很多應用中,存在要向其提供補給的許多部件,這些部件應該根據操作或計劃供給特定體積流量的油。這些部件各自可以被視為液壓消耗件。例如,一個液壓消耗件可能用于潤滑和/或冷卻雙離合器變速箱,而另一個液壓消耗件由驅動馬達的冷卻回路形成,該 ...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內齒輪泵(10),特別地用于機動車輛動力傳動系統(60)的液壓回路(74),所述內齒輪泵(10)具有:?殼體(12),所述殼體(12)具有第一流體端口(22)和第二流體端口(24),?內轉子(14),所述內轉子(14)安裝在所述殼體(12)中且安裝成能夠圍繞內轉子軸線(32)旋轉,并且所述內轉子(14)具有外齒,以及?外轉子(16),所述外轉子(16)能夠在所述殼體(12)中圍繞外轉子軸線(36)旋轉,并且所述外轉子(16)具有與所述內轉子(14)的所述外齒嚙合以產生泵作用的內齒,其特征在于,所述內齒輪泵(10)還具有環形元件(20),所述環形元件(20)以可移動的方式安裝在所述殼體(12)中并且能夠在第一位置(DP1)與第二位置(DP2)之間樞轉,其中,在所述殼體(12)上形成有至少一個第三流體端口(26),其中,所述第三流體端口(26)相對于所述環形元件(20)布置成使得:在所述環形元件(20)的所述第一位置(DP1)中,所述第三流體端口(26)連接至所述第二流體端口(24),并且在所述第二位置(DP2)中,所述第三流體端口與所述第二流體端口(24)分開。
【技術特征摘要】
2013.09.20 DE 102013110400.21.一種內齒輪泵(10),特別地用于機動車輛動力傳動系統(60)的
液壓回路(74),所述內齒輪泵(10)具有:
-殼體(12),所述殼體(12)具有第一流體端口(22)和第二流體端
口(24),
-內轉子(14),所述內轉子(14)安裝在所述殼體(12)中且安裝成
能夠圍繞內轉子軸線(32)旋轉,并且所述內轉子(14)具有外齒,以及
-外轉子(16),所述外轉子(16)能夠在所述殼體(12)中圍繞外轉
子軸線(36)旋轉,并且所述外轉子(16)具有與所述內轉子(14)的所
述外齒嚙合以產生泵作用的內齒,
其特征在于,
所述內齒輪泵(10)還具有環形元件(20),所述環形元件(20)以
可移動的方式安裝在所述殼體(12)中并且能夠在第一位置(DP1)與第
二位置(DP2)之間樞轉,其中,在所述殼體(12)上形成有至少一個第
三流體端口(26),其中,所述第三流體端口(26)相對于所述環形元件
(20)布置成使得:在所述環形元件(20)的所述第一位置(DP1)中,
所述第三流體端口(26)連接至所述第二流體端口(24),并且在所述第
二位置(DP2)中,所述第三流體端口與所述第二流體端口(24)分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齒輪泵,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殼體(12)
上形成有至少一個第四流體端口(28),其中,所述第四流體端口(28)
相對于所述環形元件(20)布置成使得:在所述環形元件(20)的所述第
二位置(DP2)中,所述第四流體端口(28)連接至所述第二流體端口(24),
并且在所述第一位置(DP1)中,所述第四流體端口與所述第二流體端口
(24)分開。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內齒輪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環形元件
(20)安裝在所述殼體(12)中且安裝成能夠在第一旋轉位置(DP1)與
第二旋轉位置(DP2)之間圍繞環形元件軸線(32)旋轉,并且所述環形
元件(20)具有用于以可旋轉的方式接納所述外轉子(16)的轉子容座(34),
其中,所述轉子容座(34)關于所述環形元件軸線(32)偏心地形成。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的一項所述的內齒輪泵,其特征在于,不管
\t所述內轉子(14)的旋轉方向如何,所述第一流體端口(22)都呈吸入端
口的形式,并且不管所述內轉子(14)的所述旋轉方向如何,所述第二流
體端口...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馬克·施魏厄,托馬斯·霍夫邁斯特,斯文·舒斯特,霍爾格·貝格,
申請(專利權)人:格特拉格傳動機構和齒輪工廠赫爾曼·哈根邁爾有限公司兩合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德國;DE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