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施工方便快捷的輕質隔墻體。一種輕質隔墻體,其包括兩個以上的輕質隔墻板拼接而成,輕質隔墻板的一對側立面上分別設置有接口結構,分別為第一接口結構和第二接口結構,第一子接口結構和第二接口結構的其中一個具有向輕質隔墻板的外部凸出的凸塊,另一個具有向輕質隔墻板的內部凹陷的凹槽,兩個相互連接輕質隔墻板的其中一個第一接口結構或第二接口結構與另外一個第一接口結構或第二接口結構的相結合處形成有灌漿口;輕質隔墻板的兩個表面靠近側立面一端設置有凹于表面的安裝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輕質隔墻體,屬于建筑
技術介紹
混凝土輕質隔墻板產品適用的范圍很廣,適用于住宅小區、酒店、辦公樓等民用和工業建筑、農業建筑的非承重內隔墻及建筑外墻。現有技術中的混凝土輕質隔墻條板,存在重量重、成本高、隔音效果差等缺陷,并且在生產過程中,由于工序較為繁瑣、原材料價格高,所以也存在能源消耗量大、制造成本高、施工不方便、不節能環保、非綠色低碳等缺陷。現有的輕質隔墻板連接方式需借助傳統的撬動或者木楔找平,施工速度較慢效率低下,且易出現裂縫。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目的是提供了一種輕質隔墻體,能夠解決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輕質隔墻體,其包括兩個以上的輕質隔墻板拼接而成,輕質隔墻板的一對側立面上分別設置有接口結構,分別為第一接口結構和第二接口結構,第一子接口結構和第二接口結構的其中一個具有向輕質隔墻板的外部凸出的凸塊,另一個具有向輕質隔墻板的內部凹陷的凹槽,兩個相互連接輕質隔墻板的其中一個第一接口結構或第二接口結構與另外一個第一接口結構或第二接口結構的相結合處形成有灌漿口;輕質隔墻板的兩個表面靠近側立面一端設置有凹于表面的安裝槽。上述輕質隔墻體,兩個相互連接輕質隔墻板的安裝槽上連接網格布,網格布上設置抗裂砂漿層。上述輕質隔墻體,凸塊和凹槽截面為梯形,凸塊長度和寬度分別小于凹槽深度和寬度,凸塊和凹槽插接后形成灌漿口。上述輕質隔墻體,凹槽截面為梯形或弧形,兩個相互連接輕質隔墻體中兩個凹槽之間形成有灌漿口。上述輕質隔墻體,其包括兩個面板層和位于兩面板層之間芯板層。上述輕質隔墻體,面板層由以下重量的原料制成:石膏11-13kg,礦粉4.5-5.5kg,42.5非早強普通水泥1.5-2.5kg,水4-6kg,聚羧酸減水劑150-175g,PP纖維225-245g,緩凝劑15-20g,發泡劑0-0.5kg,光亮劑0-0.6kg,玻化微珠0-0.5kg,表面改性劑0-0.1kg,發泡劑位為十二烷基硫酸鈉、十二烷基苯磺酸鈉或松香;面板層制備方法如下:稱取各原料,加水攪拌,攪拌速度控制在40~50轉/分,攪拌4分鐘后立即均勻導入模板內,厚度為1mm打底層,控制在5分鐘之內倒完,之后震動模臺各原料填充均勻,然后鋪設一層網格布,然后澆筑3mm砂漿,然后再鋪設一層網格布,再澆筑1mm砂漿,靜置30~50分鐘,拆掉模板養護2~3天即得成品。上述輕質隔墻體,芯板層5由以下重量的原料制成:石膏75-83kg,粉煤灰30-36kg,水泥8.5-9.5kg,減水劑1.2-1.4kg,水60-70kg,聚苯顆粒150-170升,火山巖0-45kg,纖維素105-120g,膠粉110-120g,緩凝劑30-40g,動物蛋白發泡劑:0-0.9kg,玻化微珠:0-0.5kg,其中減水劑由聚羧酸高效減水劑與萘系減水劑構成,重量比為1:1.5-1:2;聚苯顆粒由一發顆粒與三發顆粒構成,體積比為1:0-3;纖維素由羥甲基纖維素、聚乙烯醇與石墨烯構成,重量比為:3:2:0-1;膠粉由改性淀粉膠、明膠與黃原膠構成,重量比為:3:1:0-1。制備方法如下:把制作好的面板層4放在輕質隔墻體模腔內,定位固定在兩邊,然后往里面澆筑芯板層5的原料,稱取各原料,先將粉體類材料預混合均勻,加水攪拌,攪拌速度控制在30~60轉/分,攪拌1分鐘后加入減水劑及發泡劑攪拌2分鐘,立即均勻導入模腔內,控制在2分鐘之內倒完,之后震動模臺以使各原料填充均勻,靜置20~35分鐘,拆除模板,養護2~3天即得成品。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1)輕質隔墻板的側立面設置凹凸接口,自動找平,施工方便快捷;2)兩輕質隔墻板連接處可以為凹槽凸塊接口相對或兩個凹槽接口相對,凹槽凸塊拼接到位后留有灌漿口;兩個凹槽接口的灌漿口較大,灌漿后兩輕質隔墻板之間的粘結性能更好,抗拔能力更強,適合用于較寬的墻體;3)輕質隔墻板的外表面平整度較高,較為光滑,有利于后期建筑墻體的裝飾施工,提高了作為外墻的使用功能和后處理性能。附圖說明圖1為實施例1中輕質隔墻體示意圖;圖2為實施例2中輕質隔墻體示意圖;圖3為實施例3中輕質隔墻體示意圖;圖4為實施例3中輕質隔墻體示意圖;圖中:1-安裝槽,2-凸塊,3-凹槽,4-面板層,5-芯板層。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參照附圖并舉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一步詳細說明。一種輕質隔墻體,其包括兩個以上的輕質隔墻板拼接而成,輕質隔墻板包括兩個面板層4和位于兩面板層4之間芯板層5,輕質隔墻板的一對側立面上分別設置有接口結構,分別為第一接口結構和第二接口結構,第一子接口結構和第二接口結構的其中一個具有向輕質隔墻板的外部凸出的凸塊2,另一個具有向輕質隔墻板的內部凹陷的凹槽3,兩個相互連接輕質隔墻板的其中一個第一接口結構或第二接口結構與另外一個第一接口結構或第二接口結構的相結合處形成有灌漿口;輕質隔墻板的兩個表面靠近側立面一端設置有凹于表面的安裝槽1,兩個相互連接輕質隔墻板的安裝槽1上連接網格布,網格布上設置抗裂砂漿層。面板層4由以下重量的原料制成:石膏11-13kg,礦粉4.5-5.5kg,42.5非早強普通水泥1.5-2.5kg,水4-6kg,聚羧酸減水劑150-175g,PP纖維225-245g,緩凝劑15-20g,發泡劑0-0.5kg,光亮劑0-0.6kg,玻化微珠0-0.5kg,表面改性劑0-0.1kg,發泡劑位為十二烷基硫酸鈉、十二烷基苯磺酸鈉或松香;面板層4制備方法如下:稱取各原料,加水攪拌,攪拌速度控制在40~50轉/分,攪拌4分鐘后立即均勻導入模板內,厚度為1mm打底層,控制在5分鐘之內倒完,之后震動模臺各原料填充均勻,然后鋪設一層網格布,然后澆筑3mm砂漿,然后再鋪設一層網格布,再澆筑1mm砂漿,靜置30~50分鐘,拆掉模板養護2~3天即得成品。芯板層5由以下重量的原料制成:石膏75-83kg,粉煤灰30-36kg,水泥8.5-9.5kg,減水劑1.2-1.4kg,水60-70kg,聚苯顆粒150-170升,火山巖0-45kg,纖維素105-120g,膠粉110-120g,緩凝劑30-40g,動物蛋白發泡劑:0-0.9kg,玻化微珠:0-0.5kg,其中減水劑由聚羧酸高效減水劑與萘系減水劑構成,重量比為1:1.5-1:2;聚苯顆粒由一發顆粒與三發顆粒構成,體積比為1:0-3;纖維素由羥甲基纖維素、聚乙烯醇與石墨烯構成,重量比為:3:2:0-1;膠粉由改性淀粉膠、明膠與黃原膠構成,重量比為:3:1:0-1。制備方法如下:把制作好的面板層4放在輕質隔墻體模腔內,定位固定在兩邊,然后往里面澆筑芯板層5的原料,稱取各原料,先將粉體類材料預混合均勻,加水攪拌,攪拌速度控制在30~60轉/分,攪拌1分鐘后加入減水劑及發泡劑攪拌2分鐘,立即均勻導入模腔內,控制在2分鐘之內倒完,之后震動模臺以使各原料填充均勻,靜置20~35分鐘,拆除模板,養護2~3天即得成品。面板層4的砂漿流動度為220mm,容重為270Kg/m3,抗壓強度為0.5MPa;芯板層5的砂漿流動度為220mm,容重為270Kg/m3,抗壓強度為0.5MPa。對比產品原料組成及制備方法如下:面板層:面板層4由以下重量的原料制成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輕質隔墻體,其包括兩個以上的輕質隔墻板拼接而成,其特征在于:輕質隔墻板的一對側立面上分別設置有接口結構,分別為第一接口結構和第二接口結構,第一子接口結構和第二接口結構的其中一個具有向輕質隔墻板的外部凸出的凸塊,另一個具有向輕質隔墻板的內部凹陷的凹槽,?兩個相互連接輕質隔墻板的其中一個第一接口結構或第二接口結構與另外一個第一接口結構或第二接口結構的相結合處形成有灌漿口;輕質隔墻板的兩個表面靠近側立面一端設置有凹于表面的安裝槽。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輕質隔墻體,其包括兩個以上的輕質隔墻板拼接而成,其特征在于:輕質隔墻板的一對側立面上分別設置有接口結構,分別為第一接口結構和第二接口結構,第一子接口結構和第二接口結構的其中一個具有向輕質隔墻板的外部凸出的凸塊,另一個具有向輕質隔墻板的內部凹陷的凹槽,兩個相互連接輕質隔墻板的其中一個第一接口結構或第二接口結構與另外一個第一接口結構或第二接口結構的相結合處形成有灌漿口;輕質隔墻板的兩個表面靠近側立面一端設置有凹于表面的安裝槽。2.如權利要求1所述輕質隔墻體,其特征在于:兩個相互連接輕質隔墻板的安裝槽上連接網格布,網格布上設置抗裂砂漿層。3.如權利要求1所述輕質隔墻體,其特征在于:凸塊和凹槽截面為梯形,凸塊長度和寬度分別小于凹槽深度和寬度,凸塊和凹槽插接后形成灌漿口。4.如權利要求1所述輕質隔墻體,其特征在于:凹槽截面為梯形或弧形,兩個相互連接輕質隔墻體中兩個凹槽之間形成有灌漿口。5.如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輕質隔墻體,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兩個面板層和位于兩面板層之間芯板層。6.如權利要求5所述輕質隔墻體,其特征在于,面板層由以下重量的原料制成:石膏11-13kg,礦粉4.5-5.5kg,42.5非早強普通水泥1.5-2.5kg,水4-6kg,聚羧酸減水劑150-175g,PP纖維225-245g,緩凝劑15-20g,發泡劑0-0.5kg,光亮劑0-0.6kg,玻化微珠0-0.5kg,表面改性劑0-0.1kg,發泡劑位為十二烷基硫酸鈉、十二烷基苯磺酸鈉或松...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藝霖,馬德景,吳相明,劉克偉,郭常臻,韓龍,郭慶亮,薄利波,趙春新,王妙男,張婉,段晶晶,王靜,邱春雨,
申請(專利權)人:山東隆和節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