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o6k0g"></ul>
    <ul id="o6k0g"></ul>
    當前位置: 首頁 > 專利查詢>江雷雨專利>正文

    揚聲器復合動圈振膜制造技術

    技術編號:14728997 閱讀:2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8 10:40
    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揚聲器復合動圈振膜,包括在變化的磁場中會震動發聲的振膜基片、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第一感應線圈印刷在振膜基片的上端面上,第二感應線圈印刷在振膜基片的下端面上;第一感應線圈與第二感應線圈的纏繞方向相同,二者的內端點貫穿振膜基片后固定連接,且二者的外端點均為電信號接入點;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在振膜基片上的分布包括二者印刷在振膜基片端面的中部、二者印刷在振膜基片端面的四周和二者印刷在整個振膜基片端面上。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感應線圈在振膜基片上不同的分布狀態,能夠得到揚聲器復合動圈振膜不同的振幅響應和適應不同的結構設計需求;還能夠獲得頻向范圍寬、靈敏度高等增益效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揚聲器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揚聲器復合動圈振膜
    技術介紹
    隨著人們生活不斷地進步,揚聲器的使用在社會中越來越普及,甚至已經成了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物品。現有的揚聲器由于結構設計的原因存在音質差、頻向范圍窄、靈敏度底、易失真、解析度底、工藝復雜、成本高等問題;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現有的揚聲器雖然能夠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使用,但是滿足不了人們對揚聲器品質的追求和大規模生產時簡化工藝以降低成本的需要。另外,現有的揚聲器內部的感應線圈在分布上比較固定,所得到的揚聲器復合動圈振膜振幅等音頻效果比較單一,也不能適用與不同揚聲器結構設計的需求。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技術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本技術提供一種頻向范圍寬、靈敏度高、工藝簡單、成本低、通過不同類型的感應線圈分布可以得到不同的音頻效果,且適用于不同揚聲器結構設計的揚聲器復合動圈振膜。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一種揚聲器復合動圈振膜,包括在變化的磁場中會震動發聲的振膜基片、通電后產生感應磁場的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所述第一感應線圈印刷在振膜基片的上端面上,所述第二感應線圈印刷在振膜基片的下端面上;所述第一感應線圈與第二感應線圈在與其對應的振膜基片端面上的纏繞方向和形狀均相同,二者的內端點貫穿振膜基片后固定連接,且二者的外端點均為電信號接入點;所述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在振膜基片上的分布包括二者印刷在與其對應的振膜基片端面的中部、二者印刷在與其對應的振膜基片端面的四周和二者印刷在與其對應的整個振膜基片端面上。其中,揚聲器復合動圈振膜的一端面上平行放置有一塊永磁鐵,所述永磁鐵與揚聲器復合動圈振膜通過墊圈固定連接。其中,揚聲器復合動圈振膜的上下兩端面上均平行放置有一塊永磁鐵,每塊永磁鐵均通過墊圈與其對應的揚聲器復合動圈振膜端面固定連接。其中,所述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的外表面均覆蓋有絕緣振膜層。其中,所述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的其中一個線圈外表面覆蓋有絕緣振膜層。其中,所述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的纏繞形狀為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橢圓形或三角形。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提供的揚聲器復合動圈振膜,通過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印刷在振膜基片的兩端面上,且第一感應線圈的內端點和第二感應線圈的內端點均貫穿振膜基片后電連接,這樣的結構有利于獲得頻向范圍寬、靈敏度高、工藝簡單、成本低等增益效果。另外,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在振膜基片上的分布包括二者印刷在振膜基片端面的中部、二者印刷在振膜基片端面的四周和二者印刷在整個振膜基片端面上,不同的分布狀態,能夠得到揚聲器復合動圈振膜不同的振幅響應和適應不同的結構設計需求。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揚聲器復合動圈振膜實施方式一的結構圖;圖2為圖1的剖面圖;圖3為在圖1的一側設置有永磁鐵后的結構圖;圖4為本技術的揚聲器復合動圈振膜實施方式二的結構圖;圖5為圖4的剖面圖;圖6為在圖4的一側設置有永磁鐵后的結構圖;圖7為本技術的揚聲器復合動圈振膜實施方式三的結構圖;圖8為圖7的剖面圖;圖9為在圖7的一側設置有永磁鐵后的結構圖;圖10為本技術的揚聲器復合動圈振膜實施方式四的結構圖;圖11為圖10的剖面圖;圖12為在圖10的一側設置有永磁鐵后的結構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如下:11、振膜基片21、第一感應線圈31、第二感應線圈41、永磁鐵51、墊圈61、絕緣振膜層12、振膜基片22、第一感應線圈32、第二感應線圈42、永磁鐵52、墊圈62、絕緣振膜層13、振膜基片23、第一感應線圈33、第二感應線圈43、永磁鐵53、墊圈63、絕緣振膜層14、振膜基片24、第一感應線圈34、第二感應線圈44、永磁鐵54、墊圈64、絕緣振膜層。具體實施方式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技術,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地描述。實施例一請參閱圖1-3,本技術提供的揚聲器復合動圈振膜的第一具體實施例,該揚聲器復合動圈振膜包括在變化的磁場中會震動發聲的振膜基片11、通電后產生感應磁場的第一感應線圈21和第二感應線圈31,第一感應線圈21印刷在振膜基片11的上端面上,第二感應線圈31印刷在振膜基片11的下端面上;第一感應線圈21與第二感應線圈31在與其對應的振膜基片11端面上的纏繞方向和形狀均相同,二者的內端點貫穿振膜基片11后固定連接,且二者的外端點均為電信號接入點;第一感應線圈21和第二感應線圈31印刷在與其對應的振膜基片11端面的中部。此時第一感應線圈21和第二感應線圈31在振膜基片11上的分布均為中心分布,即第一感應線圈21和第二感應線圈31均印刷在振膜基片11一端面的中部。振膜基片11一端面的中部即端面上靠近端面幾何中心的區域,假設第一感應線圈21從端面的幾何中心開始向外纏繞,纏繞十圈后能夠布滿整個端面,則第一感應線圈21纏繞五圈左右會布滿端面的中心部分,這時的分布即為中心分布。在本技術當中,也可以根據需要采取其它不同形式的分布,且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除采取印刷工藝印刷在振膜基片端面上,也可采用電鍍和蝕刻等其它工藝。在本實施例中,揚聲器復合動圈振膜的一端面上平行放置有一塊永磁鐵41,永磁鐵41與揚聲器復合動圈振膜通過墊圈51固定連接。永磁鐵41本身擁有一個磁場,振膜基片11位于永磁鐵41產生的磁場中,當印刷在振膜基片11上的第一感應線圈21和第二感應線圈31通電時,感應線圈會產生一個磁場,與永磁鐵41本身的磁場重疊后導致磁場發生變化,進而使振膜基片11震動發聲。在本技術當中,也可以在揚聲器復合動圈振膜的上下兩端面均平行放置一塊永磁鐵,可以實現揚聲器復合動圈振膜振幅和頻率的拓展。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感應線圈21和第二感應線圈31的外表面均覆蓋有絕緣振膜層61。絕緣振膜層61的覆蓋一方面可以起到固定第一感應線圈21和第二感應線圈31的作用,也能達到很好的絕緣效果;最重要的是,當振膜基片11在磁場中震動發聲時,絕緣振膜層61也能跟隨振膜基片11震動發聲,進一步增強揚聲器復合動圈振膜的發聲效果。在本技術當中,可以在第一感應線圈21和第二感應線圈31的外表面均覆蓋有絕緣振膜層61,也可以單獨在第一感應線圈21或第二感應線圈31的外表面覆蓋絕緣振膜層61。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感應線圈21和第二感應線圈31的纏繞形狀為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橢圓形或三角形以及其它形狀。第一感應線圈21和第二感應線圈31不同的纏繞形狀與分布狀態相互組合能夠讓揚聲器復合動圈振膜更好地得到揚聲器復合動圈振膜不同的振幅響應和適應不同的結構設計需求。實施例二請參閱圖4-6,本技術提供的揚聲器復合動圈振膜的第一具體實施例,該揚聲器復合動圈振膜包括在變化的磁場中會震動發聲的振膜基片12、通電后產生感應磁場的第一感應線圈22和第二感應線圈32,第一感應線圈22印刷在振膜基片12的上端面上,第二感應線圈32印刷在振膜基片12的下端面上;第一感應線圈22與第二感應線圈32在與其對應的振膜基片11端面上的纏繞方向和形狀均相同,二者的內端點貫穿振膜基片12后固定連接,且二者的外端點均為電信號接入點;第一感應線圈22和第二感應線圈32印刷在與其對應的振膜基片1端面的四周。此時第一感應線圈22和第二感應線圈3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揚聲器復合動圈振膜

    【技術保護點】
    一種揚聲器復合動圈振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在變化的磁場中會震動發聲的振膜基片、通電后產生感應磁場的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所述第一感應線圈印刷在振膜基片的上端面上,所述第二感應線圈印刷在振膜基片的下端面上;所述第一感應線圈與第二感應線圈在與其對應的振膜基片端面上的纏繞方向和形狀均相同,二者的內端點貫穿振膜基片后固定連接,且二者的外端點均為電信號接入點;所述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在振膜基片上的分布包括二者印刷在與其對應的振膜基片端面的中部、二者印刷在與其對應的振膜基片端面的四周和二者印刷在與其對應的整個振膜基片端面上。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揚聲器復合動圈振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在變化的磁場中會震動發聲的振膜基片、通電后產生感應磁場的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所述第一感應線圈印刷在振膜基片的上端面上,所述第二感應線圈印刷在振膜基片的下端面上;所述第一感應線圈與第二感應線圈在與其對應的振膜基片端面上的纏繞方向和形狀均相同,二者的內端點貫穿振膜基片后固定連接,且二者的外端點均為電信號接入點;所述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在振膜基片上的分布包括二者印刷在與其對應的振膜基片端面的中部、二者印刷在與其對應的振膜基片端面的四周和二者印刷在與其對應的整個振膜基片端面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揚聲器復合動圈振膜,其特征在于,揚聲器復合動圈振膜的一端面上...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江雷雨
    申請(專利權)人:江雷雨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評論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最大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乱亚洲乱妇无码| 无码毛片AAA在线| 18禁成年无码免费网站无遮挡|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 亚洲国产av高清无码| 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青草| 无码毛片内射白浆视频| 精品国产aⅴ无码一区二区| 东京热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乱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盗| 亚洲av无码成h人动漫无遮挡|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办公室丝袜激情无码播放| 久青草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 亚洲成a人在线看天堂无码| 亚洲精品无码av片| 在线看无码的免费网站|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久久中文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成人年无码AV片在线观看|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无码】| 东京热一精品无码AV|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 69堂人成无码免费视频果冻传媒| 亚洲免费无码在线| 免费A级毛片无码A| 无码8090精品久久一区| 精品无码中文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av午夜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 亚洲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 免费无码毛片一区二区APP| 亚洲gv猛男gv无码男同短文|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17 | aⅴ一区二区三区无卡无码| 亚州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