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桉樹樹樁滅活藥劑及使用技術,所述桉樹樹樁滅活藥劑,按照重量份數計,組分分為以下兩組,組分A包括環嗪酮5?10份、乙氧氟草醚5?10份;組分B包括三氯吡氧乙酸35?45份、氨氯吡啶酸10?25份、甲嘧磺隆10?25份,使用技術包括樹樁處理和藥劑使用,本發明專利技術中桉樹樹樁滅活藥劑的使用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提高林地生產力。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植物
,具體是一種桉樹樹樁滅活藥劑及使用技術。
技術介紹
桉樹又稱尤加利樹,是桃金娘科桉屬植物的統稱,它以快速成材而聞名世界,從種植到成材需3-5年,它與速豐林樹種松樹、楊樹并列聯合國糧農組織推薦的世界三大速生樹種,在我國林業建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近年來,由于發展規劃缺位和廣種薄收,導致“桉樹是抽水機、抽肥機”、“樹下不長草,樹上沒有鳥”等駭人聽聞的說法不斷,甚至有些政府下達“禁桉令”,限制桉樹種植計劃審批等,使得桉樹種植面積受到限制。因此為了科學正確地栽培桉樹,急需研發一種桉樹樹樁滅活藥劑及使用技術。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桉樹樹樁滅活藥劑及使用技術,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桉樹樹樁滅活藥劑,按照重量份數計,組分分為以下兩組,組分A包括環嗪酮5-10份、乙氧氟草醚5-10份;組分B包括三氯吡氧乙酸35-45份、氨氯吡啶酸10-25份、甲嘧磺隆10-25份。作為本專利技術進一步的方案:按照重量份數計,組分分為以下兩組,組分A包括環嗪酮6-9份、乙氧氟草醚7-8份;組分B包括三氯吡氧乙酸38-42份、氨氯吡啶酸15-20份、甲嘧磺隆14-20份。作為本專利技術進一步的方案:按照重量份數計,組分分為以下兩組,組分A包括環嗪酮7份、乙氧氟草醚8份;組分B包括三氯吡氧乙酸40份、氨氯吡啶酸17份、甲嘧磺隆17份。一種桉樹樹樁滅活藥劑的使用技術,具體步驟為:⑴樹樁處理:將砍伐后的桉樹樹樁首先進行處理,處理方式為如下之一:A.將桉樹樹樁劈裂;B.將桉樹樹樁樹皮環剝,直至1/3桉樹樹樁被劈開;C.對桉樹樹樁中1/3樹皮進行縱向剝開;⑵藥劑使用:將處理后的桉樹樹樁進行點射或定向噴霧施藥1次,施藥后15天內無新芽萌發,則原有萌芽枯死;施藥后10-12個月桉樹樹樁腐爛。作為本專利技術進一步的方案:砍伐后的桉樹樹樁胸徑在15cm以上采用B處理方式,砍伐后的桉樹樹樁胸徑在15cm以下采用A、B、C中的任意一種處理方式。作為本專利技術進一步的方案:桉樹樹樁腐爛的判定指標為用腳輕踏樹樁,樹樁散裂粉碎。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專利技術中桉樹樹樁滅活藥劑的使用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提高林地生產力;氨氯吡啶酸:吡啶類內吸傳導型除草劑,主要作用于核酸代謝,并且使葉綠體結構及其他細胞器發育畸形,干擾蛋白質合成,作用于分生組織活動等,最后導致植物死亡;其中滅活藥劑作用機理如下,三氯吡氧乙酸:屬內吸傳導型選擇性除草劑,由植物的葉面和根系吸收,并在植物體內傳導到全株,造成其根、莖、葉畸形,儲藏物質耗盡,維管束被栓塞或破裂,植株逐漸死亡;環嗪酮:內吸傳導型除草劑,植物根系和葉面都能吸收環嗪酮,主要通過木質部運輸,主要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使代謝紊亂,導致死亡;甲嘧磺隆:酰磺脲類滅生性內吸傳導型除草劑,主要通過抑制植物和根部生長端的細胞分裂,從而阻止植物生長,導致植物死亡;乙氧氟草醚:二苯醚類觸殺型除草劑,在有光的情況下發揮其除草活性,主要通過胚芽鞘、中胚軸進入植物體內,經根部吸收較少,并有極微量通過根部向上運輸進入葉部。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實施例1一種桉樹樹樁滅活藥劑,按照重量份數計,組分A包括環嗪酮5份、乙氧氟草醚10份。一種桉樹樹樁滅活藥劑的使用技術,具體步驟為:⑴樹樁處理:將砍伐后的桉樹樹樁首先進行處理,處理方式為如下之一:A.將桉樹樹樁劈裂;B.將桉樹樹樁樹皮環剝,直至1/3桉樹樹樁被劈開;C.對桉樹樹樁中1/3樹皮進行縱向剝開;砍伐后的桉樹樹樁胸徑在15cm以上采用B處理方式,砍伐后的桉樹樹樁胸徑在15cm以下采用A、B、C中的任意一種處理方式;⑵藥劑使用:將處理后的桉樹樹樁進行點射或定向噴霧施藥1次,施藥后15天內無新芽萌發,則原有萌芽枯死;施藥后10-12個月桉樹樹樁腐爛;桉樹樹樁腐爛的判定指標為用腳輕踏樹樁,樹樁散裂粉碎。實施例2一種桉樹樹樁滅活藥劑,按照重量份數計,組分B包括三氯吡氧乙酸38份、氨氯吡啶酸20份、甲嘧磺隆14份。一種桉樹樹樁滅活藥劑的使用技術,具體步驟為:⑴樹樁處理:將砍伐后的桉樹樹樁首先進行處理,處理方式為如下之一:A.將桉樹樹樁劈裂;B.將桉樹樹樁樹皮環剝,直至1/3桉樹樹樁被劈開;C.對桉樹樹樁中1/3樹皮進行縱向剝開;砍伐后的桉樹樹樁胸徑在15cm以上采用B處理方式,砍伐后的桉樹樹樁胸徑在15cm以下采用A、B、C中的任意一種處理方式;⑵藥劑使用:將處理后的桉樹樹樁進行點射或定向噴霧施藥1次,施藥后15天內無新芽萌發,則原有萌芽枯死;施藥后10-12個月桉樹樹樁腐爛;桉樹樹樁腐爛的判定指標為用腳輕踏樹樁,樹樁散裂粉碎。實施例3一種桉樹樹樁滅活藥劑,按照重量份數計,組分A包括環嗪酮7份、乙氧氟草醚8份。一種桉樹樹樁滅活藥劑的使用技術,具體步驟為:⑴樹樁處理:將砍伐后的桉樹樹樁首先進行處理,處理方式為如下之一:A.將桉樹樹樁劈裂;B.將桉樹樹樁樹皮環剝,直至1/3桉樹樹樁被劈開;C.對桉樹樹樁中1/3樹皮進行縱向剝開;砍伐后的桉樹樹樁胸徑在15cm以上采用B處理方式,砍伐后的桉樹樹樁胸徑在15cm以下采用A、B、C中的任意一種處理方式;⑵藥劑使用:將處理后的桉樹樹樁進行點射或定向噴霧施藥1次,施藥后15天內無新芽萌發,則原有萌芽枯死;施藥后10-12個月桉樹樹樁腐爛;桉樹樹樁腐爛的判定指標為用腳輕踏樹樁,樹樁散裂粉碎。實施例4一種桉樹樹樁滅活藥劑,按照重量份數計,組分B包括三氯吡氧乙酸40份、氨氯吡啶酸17份、甲嘧磺隆17份。一種桉樹樹樁滅活藥劑的使用技術,具體步驟為:⑴樹樁處理:將砍伐后的桉樹樹樁首先進行處理,處理方式為如下之一:A.將桉樹樹樁劈裂;B.將桉樹樹樁樹皮環剝,直至1/3桉樹樹樁被劈開;C.對桉樹樹樁中1/3樹皮進行縱向剝開;砍伐后的桉樹樹樁胸徑在15cm以上采用B處理方式,砍伐后的桉樹樹樁胸徑在15cm以下采用A、B、C中的任意一種處理方式;⑵藥劑使用:將處理后的桉樹樹樁進行點射或定向噴霧施藥1次,施藥后15天內無新芽萌發,則原有萌芽枯死;施藥后10-12個月桉樹樹樁腐爛;桉樹樹樁腐爛的判定指標為用腳輕踏樹樁,樹樁散裂粉碎。實施例5一種桉樹樹樁滅活藥劑,按照重量份數計,組分B包括三氯吡氧乙酸45份、氨氯吡啶酸10份、甲嘧磺隆25份。一種桉樹樹樁滅活藥劑的使用技術,具體步驟為:⑴樹樁處理:將砍伐后的桉樹樹樁首先進行處理,處理方式為如下之一:A.將桉樹樹樁劈裂;B.將桉樹樹樁樹皮環剝,直至1/3桉樹樹樁被劈開;C.對桉樹樹樁中1/3樹皮進行縱向剝開;砍伐后的桉樹樹樁胸徑在15cm以上采用B處理方式,砍伐后的桉樹樹樁胸徑在15cm以下采用A、B、C中的任意一種處理方式;⑵藥劑使用:將處理后的桉樹樹樁進行點射或定向噴霧施藥1次,施藥后15天內無新芽萌發,則原有萌芽枯死;施藥后10-12個月桉樹樹樁腐爛;桉樹樹樁腐爛的判定指標為用腳輕踏樹樁,樹樁散裂粉碎。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專利技術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專利技術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專利技術。因此,無論從哪一點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桉樹樹樁滅活藥劑,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數計,組分分為以下兩組,組分A包括環嗪酮5?10份、乙氧氟草醚5?10份;組分B包括三氯吡氧乙酸35?45份、氨氯吡啶酸10?25份、甲嘧磺隆10?25份。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桉樹樹樁滅活藥劑,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數計,組分分為以下兩組,組分A包括環嗪酮5-10份、乙氧氟草醚5-10份;組分B包括三氯吡氧乙酸35-45份、氨氯吡啶酸10-25份、甲嘧磺隆10-25份。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桉樹樹樁滅活藥劑,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數計,組分分為以下兩組,組分A包括環嗪酮6-9份、乙氧氟草醚7-8份;組分B包括三氯吡氧乙酸38-42份、氨氯吡啶酸15-20份、甲嘧磺隆14-20份。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桉樹樹樁滅活藥劑,其特征在于,按照重量份數計,組分分為以下兩組,組分A包括環嗪酮7份、乙氧氟草醚8份;組分B包括三氯吡氧乙酸40份、氨氯吡啶酸17份、甲嘧磺隆17份。4.一種如權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桉樹樹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曉亮,唐文偉,曾東強,姬春紅,
申請(專利權)人:廣西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廣西;4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