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吸盤夾具及模具加工設備,涉及模具加工技術領域。包括吸盤主體、第一密封圈和抽真空機構;所述第一密封圈設置在所述吸盤主體上,且和待加工工件被吸附區域的邊緣緊密貼合形成腔體,所述腔體底面設置有氣孔,所述氣孔與抽真空機構連通。在使用過程中,抽真空機構啟動后,對腔體進行抽真空,由于大氣壓力的作用,待加工工件會被緊緊的吸附在吸盤夾具上,從而可以對待加工工件進行后續的加工,通過這種方式固定待加工工件,固定牢靠,且易于夾持和釋放。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模具加工
,尤其是涉及一種吸盤夾具及模具加工設備。
技術介紹
隨著科技的進步,電子產品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手機、照相機、MP3、投影儀等電子產品使人們的生活、工作變得更加便捷。人們在享受電子產品帶來方便的同時,對電子產品也有著更高的追求,例如,希望它們的外觀更加精美,外殼更加輕便,這就驅使著生產者在加工電子產品外殼時,需要在材料厚度較薄的情況下進行模具加工。夾具是加工時用來迅速緊固工件,使機床、刀具、工件保持正確相對位置的裝置。現有的電子產品外殼加工所采用的夾具為虎鉗或者是電磁吸盤,虎鉗依靠機械壓力夾緊工件;而電磁吸盤則是將一些可被吸引的金屬的工件吸附在電磁吸盤上,當工件固定后,再進行后續的加工。現有的夾具在使用過程中存在著以下問題:一方面,電子產品外殼壁厚普遍較薄,而且多為深腔體結構,整體強度比較差,當虎鉗的夾持力大,很容易造成工件夾持部分變形,而夾持力不足,容易造成工件因為切削力的作用偏離正確的加工位置,因此,夾持力不易調節導致造作難度增加;另一方面,當電子產品外殼為非金屬材料時,電磁吸盤則不起作用了,無法進行夾持。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吸盤夾具及模具加工設備,以解決現有電子產品外殼加工過程中不易夾持的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吸盤夾具,包括:吸盤主體、第一密封圈和抽真空機構;所述第一密封圈設置在所述吸盤主體上,且和待加工工件被吸附區域的邊緣緊密貼合形成腔體,所述腔體底面設置有氣孔,所述氣孔與抽真空機構連通。進一步的,所述腔體底面間隔設置有多個支撐部,所述支撐部用于支撐吸附在所述腔體上方的工件。進一步的,所述腔體底面上設置有與所述支撐部對應的容納孔,所述支撐部固定在所述容納孔中,所述支撐部相對于腔體底面是可伸縮的,以使所述待加工工件底面到所述腔體底面的距離可調。進一步的,所述支撐部與所述容納孔為螺紋連接。進一步的,所述支撐部與容納孔通過彈簧連接,支撐部側壁設置有凸起,所述容納孔內壁設置有與所述凸起對應的滑動槽,所述滑動槽設置有止擋結構,所述止擋結構用于卡住所述凸起。進一步的,所述支撐部的材質為橡膠;或者所述支撐部頂端設置有橡膠帽。進一步的,所述氣孔數量為多個。進一步的,所述腔體包括多個吸附區,每個所述吸附區內至少設置有一個所述氣孔,且所述吸附區的邊緣設置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與待加工工件被吸附區域的邊緣緊密貼合形成次級腔體。進一步的,所述氣孔上設置有閥門,用于控制所述氣孔與負壓連接孔的通、斷。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一種模具加工設備,包括上述的吸盤夾具。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吸盤夾具,包括:吸盤主體和第一密封圈,在使用吸盤夾具進行夾取的過程中,先將待加工工件扣放在第一密封圈上方,第一密封圈和待加工工件被吸附區域緊密貼合形成腔體,在腔體底面設置有氣孔,所述氣孔與抽真空機構連通,抽真空機構啟動后,對腔體進行抽真空,由于大氣壓強的作用,待加工工件會被吸附在吸盤夾具上,從而可以對待加工工件進行后續的加工,通過真空的方式固定待加工工件,工件固定牢靠,且易于夾持和釋放。本專利技術提供的模具加工設備,包括上述吸盤夾具,通過真空的方式固定待加工工件,工件固定牢靠,且易于夾持和釋放。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專利技術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吸盤夾具的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吸盤夾具的剖視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吸盤夾具上支撐部與容納孔螺紋連接的局部示意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吸盤夾具上容納孔中滑動槽的正視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吸盤夾具上設置有次級腔體的俯視圖。圖標:100-第一密封圈;200-氣孔;300-支撐部;400-容納孔;500-避空型腔;600-滑動槽;601-止擋結構;700-第二密封圈。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專利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專利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專利技術保護的范圍。在本專利技術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專利技術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在本專利技術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專利技術中的具體含義。如圖1和圖2所示,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吸盤夾具,包括:吸盤主體和第一密封圈100,在吸盤夾具使用過程中,將待加工工件扣放在第一密封圈100上方,第一密封圈100和待加工工件被吸附區域緊密貼合形成腔體,在腔體底面設置有氣孔200,氣孔200與抽真空機構連通,抽真空機構啟動后,對腔體進行抽真空,因為第一密封圈100的密封作用,腔體內的空氣被抽離。在大氣壓強的作用下,待加工工件會被緊緊的吸附在吸盤夾具上,這樣就可以對待加工工件進行后續的加工工作了。通過抽真空的方式固定待加工工件,工件固定牢靠,易于夾持和釋放,且夾持和釋放的過程中不會磨損待加工工件,工件也不容易產生變形。所述腔體底面間隔設置有多個支撐部300,所述支撐部300用于支撐吸附在所述腔體上方的工件。在使用吸盤夾具對待加工工件進行夾持的過程中,腔體的真空處理會造成待加工工件的被吸附區域受到大氣壓力的作用,對于加工一些外壁比較薄的電子產品的外殼來說,大氣壓力會將其壓向吸盤夾具,從而造成電子產品的外殼出現內凹的現象;即使是一些硬度較大的金屬外殼,也會因為大氣壓力的持續作用而造成形變,產品的品質將會受到影響。為了抵消大氣壓力,在腔體底面上設置多個支撐部300,所述支撐部300可以為圓柱體或者圓臺或者棱柱體,且支撐部300的高度略低于第一密封圈100凸出所述吸盤本體表面的高度,因為在吸盤夾具使用過程中,待加工工件會擠壓第一密封圈100,使其高度降低,然后在與支撐部300接觸。多個支撐部300之間是間隔設置的,從而可以保證腔體內氣路暢通,更方便抽真空的進行。當吸盤夾具被抽真空后,大氣壓力沿垂直于待加工工件的被吸附區域所在平面向下,所述支撐部300對待加工工件產生支持力,與大氣壓力抵消,從而可以防止待加工工件在夾持的過程中產生形變。優選地,多個支撐部300在腔體底面上均勻分布。雖然支撐部300的設置可以起到防止待加工工件在夾持過程中產生形變,但是為了保證腔體內氣路的暢通,需要將支撐部300間隔設置,所以不能保證待加工工件被吸附區域的整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吸盤夾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吸盤主體、第一密封圈和抽真空機構;所述第一密封圈設置在所述吸盤主體上,且和待加工工件被吸附區域的邊緣緊密貼合形成腔體,所述腔體底面設置有氣孔,所述氣孔與抽真空機構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吸盤夾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吸盤主體、第一密封圈和抽真空機構;所述第一密封圈設置在所述吸盤主體上,且和待加工工件被吸附區域的邊緣緊密貼合形成腔體,所述腔體底面設置有氣孔,所述氣孔與抽真空機構連通。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吸盤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腔體底面間隔設置有多個支撐部,所述支撐部用于支撐吸附在所述腔體上方的工件。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吸盤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腔體底面上設置有與所述支撐部對應的容納孔,所述支撐部固定在所述容納孔中,所述支撐部相對于腔體底面是可伸縮的,以使所述待加工工件底面到所述腔體底面的距離可調。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吸盤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部與所述容納孔為螺紋連接。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吸盤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部與容納孔通過彈簧連...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馮明,張應江,
申請(專利權)人:成都豐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四川;5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