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渦輪增壓器軸承套筒及包含該軸承套筒的渦輪增壓器,所述軸承套筒包括一直筒型套筒本體,所述套筒本體具有一個沿其軸線貫通的軸孔,所述套筒本體的壓端和渦端內側均設置有放置角接觸軸承的軸承定位孔,軸承定位孔直徑大于所述軸孔的直徑,所述壓端的軸承定位孔底部設置有圓環形凸臺,所述圓環形凸臺的直徑小于所述軸承定位孔的直徑、大于所述軸孔的直徑。壓端的圓環形凸臺的孔中設置有波形彈簧墊圈,波形彈簧墊圈與所述角接觸軸承的外圈端面接觸,波形彈簧墊圈給所述角接觸軸承提供預緊力,所述圓環形凸臺限制所述角接觸軸承的移動范圍。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專利涉及渦輪增壓器
,具體涉及一種角接觸陶瓷滾珠軸承結構布置的設計,適用于各類汽油、柴油發動機廢氣渦輪增壓器的應用。
技術介紹
隨著角接觸陶瓷滾珠軸承在廢氣渦輪增壓器上的使用,在保證預緊力的情況下,軸向精度可調,改變了因制造精度高,增壓器廠商不能自行生產,必須依靠軸承廠商將整體軸承制造后供貨給增壓器廠商。這種分開的結構布置實現了同樣的技術要求。現有的渦輪增壓器中,因波形彈簧墊圈的彈性變化,造成渦輪轉子軸及角接觸軸承軸向移動過大,致使角接觸陶瓷軸承散開,增壓器損壞和擦殼的問題。在軸向的加工尺寸不能滿足裝配要求時,需采用實際裝配的方式來確定調整墊圈厚度來保證軸向間隙的精度。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渦輪增壓器軸承套筒及渦輪增壓器。本技術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渦輪增壓器軸承套筒,其包括一直筒型套筒本體,所述套筒本體具有一個沿其軸線貫通的軸孔,所述套筒本體的壓端和渦端內側均設置有與所述軸孔同軸的軸承定位孔,所述軸承定位孔直徑大于所述軸孔的直徑,其關鍵技術在于:所述壓端的軸承定位孔底部設置有圓環形凸臺,所述圓環形凸臺的直徑小于所述軸承定位孔的直徑、大于所述軸孔的直徑。進一步的,所述圓環形凸臺所圍成的孔為錐形孔,該錐形孔的孔徑由外至內逐漸縮小。一種渦輪增壓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軸承體、渦輪轉子軸、封油蓋、軸封套、壓氣機葉輪和葉輪鎖緊螺母,還包括如上所述的軸承套筒和兩個角接觸軸承;所述封油蓋將所述軸軸承套筒固定并連接至所述軸承體內,所述軸封套、壓氣機葉輪依次設置在所述渦輪轉子軸上,且由所述渦輪轉子軸的左側端的所述葉輪鎖緊螺母緊固;兩所述角接觸軸承套裝在所述渦輪轉子軸上,所述軸承套筒套裝在所述渦輪轉子軸上,且兩個所述角接觸軸承設置在所述軸承套筒兩端的軸承定位孔中,渦端的角接觸軸承和軸承定位孔之間設置有調整墊圈,壓端的圓環形凸臺的孔中設置有波形彈簧墊圈,所述波形彈簧墊圈與所述角接觸軸承的外圈端面接觸,所述波形彈簧墊圈給所述角接觸軸承提供預緊力,所述圓環形凸臺限制所述角接觸軸承的移動范圍。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所產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術結構簡單,通過在軸承套筒的壓端的軸承定位孔中設計止位的凸臺,讓角接觸軸承外圈端面移動到凸臺位置時被擋住限制其移動,同時讓波形彈簧墊圈的壓力同角接觸軸承的預緊力穩定,軸向移動量可通過渦端的調整墊圈來精確控制,從而實現產品的可靠性。其中,壓端的角接觸軸承的軸向移動量為軸承外圈右側端面與所述圓環形凸臺之間的間距,該間距在裝配時通過安裝不同厚度的調整墊圈來實現上述間距的調節和控制,同時,在波形彈簧墊圈的作用下,使壓端的角接觸軸承具有一定的預緊力,當工作時,其在軸向串動的距離即上述間距的距離,該間距可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并根據要求進行調節。同時,通過上述結構,能夠通過使用不同尺寸的調整墊圈彌補各個零件制造的尺寸誤差,保證裝配后設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壓端的軸承定位孔內設置的環形凸臺的中心孔為安裝調整墊圈位置,該中心孔加工有錐度,能夠調整波形彈簧墊圈裝配使其可自動定心,軸承端面受力均勻。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圖1是軸承套筒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渦輪增壓器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中A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圖。1渦輪轉子軸、2調整墊圈、3軸承套筒、3-1壓端、3-2渦端、3-3軸孔、3-4軸承定位孔、3-5第三肩部、3-6凸臺、3-7套筒本體、3-8第一肩部、3-9第二肩部、4波形彈簧墊圈、5角接觸軸承、6彈簧擋圈、7軸封套、8壓氣機葉輪、9葉輪鎖緊螺母、10壓端密封環、11擋油板、12封油蓋、13O型圈、14封油蓋螺釘、15彈簧銷、16軸承體、17隔熱罩、18渦端密封環。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技術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實施例1如圖1所示的一種渦輪增壓器軸承套筒,其包括一直筒型套筒本體3-7,所述套筒本體3-7具有一個沿其軸線貫通的軸孔3-3,所述套筒本體3-7的壓端3-1和渦端3-2內側均設置有與所述軸孔3-3同軸的軸承定位孔3-4,所述軸承定位孔3-4直徑大于所述軸孔3-3的直徑,所述壓端3-1的軸承定位孔3-4底部設置有圓環形凸臺3-6,所述圓環形凸臺3-6的直徑小于所述軸承定位孔3-4的直徑、大于所述軸孔3-3的直徑。所述軸孔3-3、環形的凸臺3-6及軸承定位孔3-4形成階梯孔。具體的,所述壓端3-1一側,圓環形凸臺3-6的外側端面與軸承定位孔3-4的內壁之間為第一肩部3-8,圓環形凸臺3-6的內側壁和軸孔3-3的端面為第二肩部3-9,在渦端3-2一側,軸承定位孔3-4的內壁與所述軸孔3-3的之間形成的端面為第三肩部3-5。圓環形凸臺3-6的內孔可以為圓柱形孔,其孔徑大于波形彈簧墊圈4的外徑。作為優選,所述圓環形凸臺3-6所圍成的孔為錐形孔,該錐形孔的孔徑由外至內逐漸縮小。其底端內徑與波形彈簧墊圈4外徑相當,使波形彈簧墊圈4正好落入到圓環形凸臺3-6的中心孔底部,與第二肩部3-9接觸,但不能夠在與軸向垂直的方向移動。實施例2如圖2和3所示為一種渦輪增壓器,其包括軸承體16、渦輪轉子軸1、壓端密封環10、擋油板11、O型圈13、封油蓋螺釘14、彈簧銷15、隔熱罩17、渦端密封環18、封油蓋12、軸封套7、壓氣機葉輪8和葉輪鎖緊螺母9,還包括如實施例1所述的軸承套筒3和兩個角接觸軸承5;所述封油蓋12將所述軸軸承套筒3固定并連接至所述軸承體16內,所述軸封套7、壓氣機葉輪8依次設置在所述渦輪轉子軸1上,且由所述渦輪轉子軸1的左側端的所述葉輪鎖緊螺母9緊固。兩所述角接觸軸承5套裝在所述渦輪轉子軸1上,所述軸承套筒3套裝在所述渦輪轉子軸1上,且兩個所述角接觸軸承5設置在所述軸承套筒3兩端的軸承定位孔3-4中,渦端3-2的角接觸軸承5的軸承外圈端面和軸承定位孔3-4的底部第三肩部3-5之間設置有調整墊圈2,壓端3-1的圓環形凸臺3-6的孔中設置有波形彈簧墊圈4,波形彈簧墊圈4通過所述第二肩部3-9支撐,所述波形彈簧墊圈4與所述角接觸軸承5的外圈接觸,所述波形彈簧墊圈4給所述角接觸軸承5提供預緊力,所述圓環形凸臺3-6限制所述角接觸軸承5的移動范圍。所述角接觸軸承5為角接觸陶瓷滾珠軸承。兩只角接觸陶瓷滾珠軸承是背靠背方式安裝的,軸承外圈跟軸承套筒3的軸承定位孔3-4是小間隙配合,可以軸向移動,軸承內圈跟渦輪轉子軸1的外徑也是小間隙配合。這些間隙都有油潤滑,具有吸震作用。按照上述技術方案裝配后,軸承套筒3內的圓環形凸臺3-6與該側的角接觸陶瓷滾珠軸承的軸承外圈右端端面之間的間隙L是其軸向可移動的最大距離,該間隙L的大小可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后通過使用不同厚度的調整墊圈來實現該間隙大小的調節,裝配好以后,使波形彈簧墊圈處于壓縮狀態,給軸承提供預緊力,隨著渦輪轉子軸1受到向右的軸向力不斷增大,波形彈簧墊圈4軸向移動使上述間距變小,當上述間距變化成0時,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渦輪增壓器軸承套筒,其包括一直筒型套筒本體(3?7),所述套筒本體(3?7)具有一個沿其軸線貫通的軸孔(3?3),所述套筒本體(3?7)的壓端(3?1)和渦端(3?2)內側均設置有與所述軸孔(3?3)同軸的軸承定位孔(3?4),所述軸承定位孔(3?4)直徑大于所述軸孔(3?3)的直徑,其特征在于:所述壓端(3?1)的軸承定位孔(3?4)底部設置有圓環形凸臺(3?6),所述圓環形凸臺(3?6)的直徑小于所述軸承定位孔(3?4)的直徑、大于所述軸孔(3?3)的直徑。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渦輪增壓器軸承套筒,其包括一直筒型套筒本體(3-7),所述套筒本體(3-7)具有一個沿其軸線貫通的軸孔(3-3),所述套筒本體(3-7)的壓端(3-1)和渦端(3-2)內側均設置有與所述軸孔(3-3)同軸的軸承定位孔(3-4),所述軸承定位孔(3-4)直徑大于所述軸孔(3-3)的直徑,其特征在于:所述壓端(3-1)的軸承定位孔(3-4)底部設置有圓環形凸臺(3-6),所述圓環形凸臺(3-6)的直徑小于所述軸承定位孔(3-4)的直徑、大于所述軸孔(3-3)的直徑。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渦輪增壓器軸承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圓環形凸臺(3-6)所圍成的孔為錐形孔,該錐形孔的孔徑由外至內逐漸縮小。3.一種渦輪增壓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軸承體(16)、渦輪轉子軸(1)、封油蓋(12)、軸封套(7)、壓氣機葉輪(8)和葉輪鎖緊螺母(9),還包括如權利...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運波,
申請(專利權)人:張運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河北;1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