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混合種養
,尤其涉及一種穩糧增漁黃鱔稻田綜合種養方法。
技術介紹
低洼低產稻田由于冬春季容易積水,在稻田空閑季節不適合種植油菜和小麥,只能種植一季水稻,并且種植方式均是單一,即:“種管種、養管養”?!爸环N不養”,種田用的肥料只能靠化肥,而化肥施用后,只有35%部分有效,剩下的65%都變為污染物留在環境中。這種單一的作業方式不僅造成環境污染,而且經濟效益低下。稻田只種植水稻,效益也只有200-300元/畝,這還不包括田租,如果再除去田租,實際水稻單作的效益是負的。以2007年和2008年為時間節點,單種一季水稻平均畝產452.37千克/畝,平均產值1266.36元/畝,平均成本為990元/畝,平均利潤276.36元/畝。投入產出比為1︰1.3;稻米質量安全水平不高,經濟和生態效益差。黃鱔在我國分布較廣,其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很高。繼對蝦、鰻魚、河蟹、甲魚之后,黃鱔正日益受到消費者歡迎。然而,隨著鉤捕、籠捕、電捕等捕鱔方式的使用,造成黃鱔野生資源日益匱乏,規格越來越小,而市場對黃鱔的需求量大幅上升,價格也居高不下。為了走出困境,提出綜合種養的方法,所謂綜合種養是指充分利用動植物的生活習性和生長規律之間的相互關系,將水稻、黃鱔、鱉、克氏原螯蝦等動物放到同一塊稻田里,充分利用其生物鏈和食物鏈關系,達到互利共生、高產、高效、生態健康的種養結合模式。但是現有的種養模式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投資高、回報率低,技術難度大,養殖風險高等。
技術實現思路
基于
技術介紹
存在的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提出了一種穩糧增漁黃鱔稻田綜合種養方法,其實現了稻鱔共生,技術難度小, ...
【技術保護點】
一種穩糧增漁黃鱔稻田綜合種養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A、選擇稻田:以土質pH值為4?7的田塊作為稻田;B、稻田建設:將稻田的田埂加高、加寬、加固,使田埂夯實不漏水,并在排水口處加設防逃設施;平整稻田,并在稻田內開挖排水溝,使排水溝的面積占稻田總面積的8?10%;將稻田翻耕、曝曬、粉碎泥土后,每畝施800?1200kg基肥;3月下旬?4月上旬,在每畝排水溝中施50?100kg發酵雞糞,并注水深0.25?0.35m;C、水稻種植:在稻田中種植水稻,行距為20?30cm,株距為15?25cm;D、黃鱔種苗選擇:黃鱔種苗為收購的天然種苗或人工自繁種苗;E、黃鱔放養:將選好的黃鱔種苗用質量分數為5?10%的食鹽水消毒8?15min,放入稻田中,其中,每畝稻田放養規格為20?30尾/kg的黃鱔800?1000尾;F:餌料投喂:黃鱔放養后1?2周內,每日18:00投喂餌料1次,日投量為黃鱔體重的4?8wt%;之后每日投喂3次,投喂量為黃鱔體重的2?5wt%,投喂的時間分別為9:00、14:00和18:00;G:水質管理:盛夏每2?3天換水1次,其余時間每7?10天換水1次;其中,每次換水量為 ...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穩糧增漁黃鱔稻田綜合種養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A、選擇稻田:以土質pH值為4-7的田塊作為稻田;B、稻田建設:將稻田的田埂加高、加寬、加固,使田埂夯實不漏水,并在排水口處加設防逃設施;平整稻田,并在稻田內開挖排水溝,使排水溝的面積占稻田總面積的8-10%;將稻田翻耕、曝曬、粉碎泥土后,每畝施800-1200kg基肥;3月下旬-4月上旬,在每畝排水溝中施50-100kg發酵雞糞,并注水深0.25-0.35m;C、水稻種植:在稻田中種植水稻,行距為20-30cm,株距為15-25cm;D、黃鱔種苗選擇:黃鱔種苗為收購的天然種苗或人工自繁種苗;E、黃鱔放養:將選好的黃鱔種苗用質量分數為5-10%的食鹽水消毒8-15min,放入稻田中,其中,每畝稻田放養規格為20-30尾/kg的黃鱔800-1000尾;F:餌料投喂:黃鱔放養后1-2周內,每日18:00投喂餌料1次,日投量為黃鱔體重的4-8wt%;之后每日投喂3次,投喂量為黃鱔體重的2-5wt%,投喂的時間分別為9:00、14:00和18:00;G:水質管理:盛夏每2-3天換水1次,其余時間每7-10天換水1次;其中,每次換水量為稻田內水量的1/3以上;H:病害防治。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穩糧增漁黃鱔稻田綜合種養方法,其特征在于,在B中,加高、加寬、加固后的田埂寬為0.35-0.45m,高出田面0.4-0.6m。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穩糧增漁黃鱔稻田綜合種養方法,其特征在于,在B中,在稻田中開挖排水溝的具體過程為:在稻田四周開挖寬度為0.4-0.5m的排水溝,稻田內開挖多條寬度為0.3-0.4m的縱橫溝,做到溝溝相通,形成“井”字狀。4.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穩糧增漁黃鱔稻田綜合種養方法,其特征在于,在B中,所述基肥其原料按質量份包括:雞糞30-50份、鴨糞10-35份、海藻殘余物20-50份、甘蔗渣5-20份、桉樹葉10-35份、搖蚊幼蟲20-35份、河蚌肉30-50份、蚯蚓10-30份、烏柏葉5-20份、白...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冬林,周洵,沈蓓杰,楊麗麗,謝滿華,柴繼芳,俞愛萍,章星明,龐紅金,奚業文,
申請(專利權)人:陳冬林,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安徽;3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