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在電梯移動過程中給電動汽車充電的裝置,包括:電梯轎廂;電梯井道,電梯轎廂設于電梯井道內;充電樁,設置于電梯轎廂內側;滑觸線,設置于電梯井道內壁上,包括:護套,一側壁中部設開口;固定件,設于護套另一側外壁上;導軌,設于護套內,一側設導電滑槽;集電器,包括:導電桿,一端插入電梯轎廂并與充電樁供電端電連接;一碳刷,設置于電梯轎廂外側并與導電桿另一端電連接;外部電網,與所述滑觸線導軌電連接。所述裝置結構簡單,可在電梯升降過程中給汽車充電,充電方便且充電效率高。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充電裝置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在電梯移動過程中給電動汽車充電的裝置。
技術介紹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內汽車保有量逐年增加,交通堵塞、停車難、空氣污染等問題日趨嚴峻。電動車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零排放的機動車,其研發和普遍使用已成為一種趨勢,并將在未來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變化。就目前國內電動汽車的現狀而言,其發展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例如充電時間長、續航能力差等,這是目前制約電動汽車發展的主要因素?,F有技術中,電梯與立體車庫結合的停車模式越來越受到青睞,已成為未來車庫發展的一個趨勢。處于載車電梯穩定性和安全性考慮,立體車庫中的電梯移動速度都較為緩慢,車輛進入電梯移動的過程需要消耗較長時間,如果能利用這段時間充電,即可加強電動汽車的續航能力。然而,由于電梯一直處于移動過程中,在電梯內設置充電裝置存在布線困難的問題。對此,目前國內主要存在如下專利文獻:專利公開號:CN104989142A,公開了一種高空間利用率充電停車庫,包括停車框架,其特征是停車框架上設有長方形的平移框架,所述的平移框架的兩條相鄰的兩條邊上設有第一凸軌,另兩條邊上設有第一凹軌;在平移框架內均布有停車平移臺,每個停車平移臺上充電樁,每個停車平移臺與第一凸軌相對的兩邊設有第二凹軌,每個停車平移臺與第一凹軌相對的兩邊設有第二凸軌,所述的第二凹軌內設有平移動力輪和電刷,平移動力輪的輪體與凸軌接觸配合,所述的凸軌上設有導電金屬條,所述的電刷與導電金屬條接觸配合。綜上所述,本專利技術所得到的高空間利用率充電停車庫,具有設計合理,空間利用率高,能實現零時停車充電的特點,特別適合為了普及充電汽車時推廣使用。然而,該專利技術提供的車庫為立體式車庫,包括多層,汽車從底層駛入高層車位的過程一般由司機自己完成,即使有專門運送汽車的電梯,也只是運送,在電梯升降過程中無法實現充電功能。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電梯移動過程中給電動汽車充電的裝置,所述裝置結構簡單,可在電梯升降過程中給汽車充電,充電方便且充電效率高。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在電梯移動過程中給電動汽車充電的裝置,包括:一用于運輸電動汽車的電梯轎廂;一電梯井道,所述電梯轎廂設置于該電梯井道內,并沿電梯井道上下移動;一充電樁,設置于所述電梯轎廂內側;至少一滑觸線,沿電梯井道高度方向設置于所述電梯井道內壁上,其包括:護套,為一方形管體,豎直設置,其相對所述電梯轎廂一側側壁中部沿護套高度方向開設有開口;固定件,沿護套高度方向設置于所述護套相對電梯轎廂另一側的側壁外壁上;導軌,沿護套高度方向設置于所述護套內側,其相對護套開口一側中部沿導軌長度方向開設有導電滑槽;所述滑觸線通過固定件可拆卸地設置于所述電梯井道內壁;至少一集電器,對應所述滑觸線,其包括:一導電桿,其一端由電梯轎廂側壁插入所述電梯轎廂內側并與所述充電樁供電端電連接;一碳刷,設置于所述電梯轎廂外側并與所述導電桿另一端電連接,形狀與所述滑觸線導軌導電滑槽形狀相配合,所述碳刷與導電滑槽接觸并可沿導電滑槽滑動,形成導電連接;外部電網,與所述滑觸線導軌電連接。進一步,還包括一墊片,形狀與所述導電滑槽相配合,沿所述導電滑槽長度方向嵌設于導電滑槽內,所述墊片為鋁合金墊片。另,所述導電滑槽形狀為V型,對應地,所述墊片形狀為V型。另有,所述導軌包括沿護套高度方向對稱設置于護套內側的兩支撐板及設置于所述兩支撐板之間的連接塊,所述兩支撐板寬度方向兩端分別沿水平方向內凹,連接塊相對所述護套開口一側中部設導電滑槽。再,所述導軌剖面形狀為H型,一開口端對應所述護套開口。再有,所述導軌剖面形狀為凹形,開口端對應所述護套開口。且,所述導軌為鋁合金導軌。另,所述滑觸線的數量為2個,對稱設置于所述電梯轎廂兩側,對應地,所述集電器數量為2個。再,所述滑觸線護套為工程塑料護套。再有,所述集電器導電桿為可伸縮結構。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充電樁對電梯內車輛進行充電,解決電梯運輸過程中的車輛充電問題;利用電梯井道內滑觸線,配合設置在電梯箱外側的集電器,解決電梯內充電樁的供電問題,從而實現電動汽車再電梯內部充電,導軌導電滑槽內設墊片,提升滑觸線使用壽命;集電器導電桿設計為可伸縮結構,有效控制充電樁的供/斷電,保證充電安全和充電效率。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所提供的一種在電梯移動過程中給電動汽車充電的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所提供的一種在電梯移動過程中給電動汽車充電的裝置中滑觸線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技術,但不能用來限制本技術的范圍。參照圖1~圖2,本技術所提供的一種在電梯移動過程中給電動汽車充電的裝置,包括:一用于運輸電動汽車的電梯轎廂1;一電梯井道2,所述電梯轎廂1設置于該電梯井道2內,并沿電梯井道2上下移動;一充電樁3,設置于所述電梯轎廂1內側;至少一滑觸線4,沿電梯井道2高度方向設置于所述電梯井道2內壁上,其包括:護套41,為一方形管體,豎直設置,其相對所述電梯轎廂1一側側壁中部沿護套高度方向開設有開口411;固定件42,沿護套41高度方向設置于所述護套41相對電梯轎廂1另一側的側壁外壁上;導軌43,沿護套41高度方向設置于所述護套41內側,其相對護套41開口411一側中部沿導軌43長度方向開設有導電滑槽431;所述滑觸線3通過固定件32可拆卸地設置于所述電梯井道2內壁;至少一集電器5,對應所述滑觸線4,其包括:一導電桿51,其一端由電梯轎廂1側壁插入所述電梯轎廂1內側并與所述充電樁3供電端31電連接;一碳刷52,設置于所述電梯轎廂1外側并與所述導電桿51另一端電連接,形狀與所述滑觸線4導軌43導電滑槽431形狀相配合,所述碳刷52與導電滑槽431接觸并可沿導電滑槽431滑動,形成導電連接;外部電網(未圖示),與所述滑觸線4導軌43電連接。進一步,還包括一墊片6,形狀與所述導電滑槽431相配合,沿所述導電滑槽341長度方向嵌設于導電滑槽431內,所述墊片6為鋁合金墊片。另,所述導電滑槽441形狀為V型,對應地,所述墊片6形狀為V型。另有,所述導軌43包括沿護套41高度方向對稱設置于護套41內側的兩支撐板432及設置于所述兩支撐板432之間的連接塊433,所述兩支撐板433寬度方向兩端分別沿水平方向內凹,連接塊433相對所述護套41開口411一側中部設導電滑槽431。再,所述導軌43剖面形狀為H型,一開口端對應所述護套41開口411。再有,所述導軌43剖面形狀為凹形,開口端對應所述護套41開口411。且,所述導軌43為鋁合金導軌。另,所述滑觸線4的數量為2個,對稱設置于所述電梯轎廂1兩側,對應地,所述集電器5數量為2個。再,所述滑觸線護套為工程塑料護套。再有,所述集電器導電桿為可伸縮結構。本技術所提供的一種在電梯移動過程中給電動汽車充電的裝置的使用方式如下:滑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在電梯移動過程中給電動汽車充電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用于運輸電動汽車的電梯轎廂;一電梯井道,所述電梯轎廂設置于該電梯井道內,并沿電梯井道上下移動;一充電樁,設置于所述電梯轎廂內側;至少一滑觸線,沿電梯井道高度方向設置于所述電梯井道內壁上,其包括:護套,為一方形管體,豎直設置,其相對所述電梯轎廂一側側壁中部沿護套高度方向開設有開口;固定件,沿護套高度方向設置于所述護套相對電梯轎廂另一側的側壁外壁上;導軌,沿護套高度方向設置于所述護套內側,其相對護套開口一側中部沿導軌長度方向開設有導電滑槽;所述滑觸線通過固定件可拆卸地設置于所述電梯井道內壁;至少一集電器,對應所述滑觸線,其包括:一導電桿,其一端由電梯轎廂側壁插入所述電梯轎廂內側并與所述充電樁供電端電連接;一碳刷,設置于所述電梯轎廂外側并與所述導電桿另一端電連接,形狀與所述滑觸線導軌導電滑槽形狀相配合,所述碳刷與導電滑槽接觸并可沿導電滑槽滑動,形成導電連接;外部電網,與所述滑觸線導軌電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在電梯移動過程中給電動汽車充電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用于運輸電動汽車的電梯轎廂;
一電梯井道,所述電梯轎廂設置于該電梯井道內,并沿電梯井道上下移動;
一充電樁,設置于所述電梯轎廂內側;
至少一滑觸線,沿電梯井道高度方向設置于所述電梯井道內壁上,其包括:
護套,為一方形管體,豎直設置,其相對所述電梯轎廂一側側壁中部沿護套高度方向開設有開口;
固定件,沿護套高度方向設置于所述護套相對電梯轎廂另一側的側壁外壁上;
導軌,沿護套高度方向設置于所述護套內側,其相對護套開口一側中部沿導軌長度方向開設有導電滑槽;
所述滑觸線通過固定件可拆卸地設置于所述電梯井道內壁;
至少一集電器,對應所述滑觸線,其包括:
一導電桿,其一端由電梯轎廂側壁插入所述電梯轎廂內側并與所述充電樁供電端電連接;
一碳刷,設置于所述電梯轎廂外側并與所述導電桿另一端電連接,形狀與所述滑觸線導軌導電滑槽形狀相配合,所述碳刷與導電滑槽接觸并可沿導電滑槽滑動,形成導電連接;
外部電網,與所述滑觸線導軌電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在電梯移動過程中給電動汽車充電的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墊片,形狀與所述導電滑槽相配合,沿所述導電滑槽長度方向嵌設于導電滑槽內,所述墊片為鋁合金墊片。
3.根據權利要求2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夏高瑜,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中遠電梯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