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一種魚類自適應式漸進放流裝置,包括:暫養裝置和放流裝置,所述暫養裝置設有暫養通道,所述放流裝置由至少一個放流通道組成,所述放流通道包括“倒Y形”的框架,所述框架外圍設有網目大小不同的過濾網,所述放流通道兩端開口且其中一端開口與所述暫養裝置的暫養通道相對應。本發明專利技術裝置簡便、易行、實用,適合各種定點海域放流;通過合理有效的生物、物理等技術方法的應用,可以有效控制魚苗入海后的死亡率,最大限度地提高放流的成活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增殖放流
,特別是涉及一種魚類自適應式漸進放流裝置。
技術介紹
當前漁業資源衰退嚴重,為修復受損的海洋生態系統,恢復漁業資源,政府與各級漁業主管部門進行了長期的努力,增殖放流工作已開啟多年,但其生態效率及效果評價方向仍缺乏標準的科學方法。增殖放流以開放式直接入海為主,更有甚者直接從岸上、船邊向海中傾倒增殖苗種,因為苗種的養殖環境與天然海域的差別,許多放流苗種被傾倒入海后即翻身死亡,嚴重影響了增殖放流的實施效率。目前主要的放流方式有兩種:一是通過船運輸到海上放流;一是在岸邊直接通過過魚道放流。通過船運輸到海上放流是比較主要的增殖放流的方式。主要是利用塑料袋充入適量的氧氣,使魚保持不缺氧的狀態進行運輸到海上進行放流。操作簡單,成本較低,所以被較為廣泛的采用。然而,由于塑料袋的可充入氧氣量有限,運輸的時間一旦過長,塑料袋內水溫通常也會升高,將導致放流的魚苗因缺氧而死亡。在塑料袋的運輸過程中,由于放流魚苗的密度過大,魚與魚之間產生擠傷,直接導致魚苗體表受損,極易感染病菌發病或死亡,從而降低放流成活率,也對天然水域的水生生物產生生態風險。在從塑料袋傾倒到海中這個過程中,魚苗生存的環境變化過大,放流的魚苗會因不適應而死亡,導致放流的成活率大大下降。在岸邊直接通過過魚道放流是目前放流的第二種方式。主要是利用過魚滑道或借助碼頭與海面的斜坡,讓魚滑落到海中的方式進行放流。這種方式同樣操作簡單,降低運輸成本,也經常被采用。在放流過程中,過魚道會加海水進行潤滑,使魚在滑落過程中摩擦損傷減小,盡管這樣,由于滑落的速度過快,水流過急,魚苗滑落入海中時損傷比較大,引起的死亡也比較高。加上在滑落過程中魚與魚之間的碰撞也會使魚苗的撞傷加劇,從而降低了放流魚苗的存活率。該方式放流地點與放流魚苗過于集中,在放流魚苗還未在天然水域中適應自然環境并擴散開來,部分漁民在此處設置小型拖網、張網等捕撈魚苗的網具,大量捕撈放流的魚苗,很難達到預期的放流效果。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魚類自適應式漸進放流裝置,以解決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使放流苗種的存活率大幅提高,顯著增殖放流效果。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魚類自適應式漸進放流裝置,包括:暫養裝置和放流裝置,所述暫養裝置設有暫養通道,所述放流裝置由至少一個放流通道組成,所述放流通道包括“倒Y形”的框架,所述框架外圍設有網目大小不同的過濾網,所述放流通道兩端開口且其中一端開口與所述暫養裝置的暫養通道相對應。可選的,所述暫養裝置為圓臺網箱結構,包括:至少一個浮子、上網圈、下網圈、外圍漁網和底部漁網;所述浮子均勻布置于所述上網圈上;所述上、下網圈之間設置有外圍漁網,所述外圍漁網與所述上、下網圈邊緣固定連接,下網圈內安裝有底部漁網;所述外圍漁網設有至少一個所述暫養通道,所述暫養通道一端與所述外圍漁網繞縫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放流通道連接;所述暫養通道上設有能夠開閉的網衣。可選的,還包括通過鋼索與所述下網圈相連的錨。可選的,所述上、下網圈內分別固定連接有交叉固定的力綱;所述下網圈上設置有至少一個鉛塊。可選的,所述暫養裝置內套設有至少一個小圓臺網箱,所述小圓臺網箱結構與暫養裝置相同,網目大小與暫養裝置漁網網目大小不同。可選的,所述放流通道為三個,所述三個放流通道首尾依次連接,其網目大小依次遞增;所述三個放流通道連接處設有側開口。可選的,所述三個放流通道尾部分別加裝能夠開閉的網衣。可選的,所述框架由至少六根固定樁組成,所述固定樁底部固定在海底;所述過濾網通過所述固定樁連接。可選的,所述固定樁上加載動態影像采集探頭、水中攝像機和標志魚類的信標基站三者中的至少一個。可選的,所述上、下網圈之間連接有繩索,所述繩索穿過所述漁網。根據本專利技術提供的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技術效果:本專利技術裝置簡便、易行、實用,適合各種定點海域放流;通過合理有效的生物、物理等技術方法的應用,可以有效控制魚苗入海后的死亡率,最大限度地提高放流的成活率。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專利技術暫養裝置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放流裝置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為暫養通道,2為框架,3為浮子,4為上網圈,5為下網圈,6為外圍漁網,7為底部漁網,8為鋼索,9為錨,10為力綱,11為固定樁。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專利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專利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專利技術保護的范圍。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魚類自適應式漸進放流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使放流苗種的存活率大幅提高,顯著增殖放流效果。為使本專利技術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實施例一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魚類自適應式漸進放流裝置,如圖1和圖2所示,包括:暫養裝置和放流裝置,所述暫養裝置設有暫養通道1,所述放流裝置由一個放流通道組成,所述放流通道包括“倒Y形”的框架2,所述框架2外圍設有網目大小不同的過濾網,所述放流通道兩端開口且其中一端開口與所述暫養裝置的暫養通道1相對應。所述暫養裝置為圓臺網箱結構,包括:至少一個浮子3、上網圈4、下網圈5、外圍漁網6和底部漁網7;所述浮子3均勻布置于所述上網圈4上;所述上、下網圈之間設置有外圍漁網6,所述外圍漁網6與所述上、下網圈邊緣固定連接,下網圈5內安裝有底部漁網7;所述外圍漁網6設有一個所述暫養通道1,所述暫養通道1一端與所述外圍漁網6繞縫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放流通道連接;所述暫養通道1上設有能夠開閉的網衣,所述網衣可以為一根繩結,控制所述暫養通道1的開閉。其具體實施方式如下:(1)在近海海域,設置一個直徑為20m的圓形網箱,作為暫養裝置,用于暫養用于放流的苗種(魚、蝦等);(2)在網箱的側面可設置有開一個直徑為20cm的可用活結進行開閉的開口,即暫養通道1,以便在解開開口處的繩索后,用于放流的魚類或其它苗種可以通過開口從暫養苗種的網箱中游出;(3)暫養通道1開口處的外緣連接放流苗種自適應式漸進過魚道,即放流通道。圓柱形過魚道呈“倒Y字”形的框架連接(框架外有供放流苗種游至自然海域的出魚口)。在當漲潮時可打開暫養網箱的開口,讓魚苗自由進入漸進過魚道;(4)在放流通道中的放流苗種,可有效避免自然海區中的天敵捕食,并逐漸自適應自然海區的環境條件。放流的苗種(魚苗)與可從中央魚道進入海域,也可以從側開口進入海域,從而大大減少了魚苗因擠傷而死亡的現象,隨潮位降低,在落潮過程中,魚苗會漸漸游向自然海域,適應自然生境。實施例二本實施例為實施例一的進一步改進,具體為:本專利技術還包括通過鋼索8與所述下網圈相連的錨9。所述上、下網圈內分別固定連接有交叉固定的力綱10;所述下網圈5上設置有至少一個鉛塊。所述暫養裝置內套設有至少一個小圓臺網箱,所述小圓臺網箱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魚類自適應式漸進放流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暫養裝置和放流裝置,所述暫養裝置設有暫養通道,所述放流裝置由至少一個放流通道組成,所述放流通道包括“倒Y形”的框架,所述框架外圍設有網目大小不同的過濾網,所述放流通道兩端開口且其中一端開口與所述暫養裝置的暫養通道相對應。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魚類自適應式漸進放流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暫養裝置和放流裝置,所述暫養裝置設有暫養通道,所述放流裝置由至少一個放流通道組成,所述放流通道包括“倒Y形”的框架,所述框架外圍設有網目大小不同的過濾網,所述放流通道兩端開口且其中一端開口與所述暫養裝置的暫養通道相對應。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魚類自適應式漸進放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暫養裝置為圓臺網箱結構,包括:至少一個浮子、上網圈、下網圈、外圍漁網和底部漁網;所述浮子均勻布置于所述上網圈上;所述上、下網圈之間設置有外圍漁網,所述外圍漁網與所述上、下網圈邊緣固定連接,下網圈內安裝有底部漁網;所述外圍漁網設有至少一個所述暫養通道,所述暫養通道一端與所述外圍漁網繞縫連接,另一端與所述放流通道連接;所述暫養通道上設有能夠開閉的網衣。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魚類自適應式漸進放流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通過鋼索與所述下網圈相連的錨。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魚類自適應式漸進放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網圈內分別固定連接有交叉固定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學鋒,王力飛,黃奕林,梁春林,陳文河,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海洋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