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干簧管引線折彎裝置,包括:基座、第一固定塊、第二固定塊、第一活動塊、第二活動塊、第一驅動機構、第二驅動機構、第三驅動機構和第四驅動機構,第一固定塊、第二固定塊固定安裝在基座上,第一固定塊、第二固定塊上分別設有第一凸起部、第二凸起部;第一活動塊、第二活動塊分別滑動安裝在基座上,第一活動塊、第二活動塊上分別設有第三凸起部、第四凸起部;基座上還設有第一彎料塊和第二彎折塊;第一驅動機構、第二驅動機構分別用于驅動第一活動塊、第二活動塊向靠近第一固定塊和第二固定塊的方向運動;第三驅動機構、第四驅動機構用于驅動第一彎料塊和第二彎料塊動作對引線進行折彎。本發明專利技術結構簡單緊湊,生產效率高。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干簧管加工設備
,尤其涉及一種干簧管引線折彎裝置。
技術介紹
干簧管(ReedSwitch)也稱舌簧管或磁簧開關,是一種磁敏的特殊開關,是干簧繼電器和接近開關的主要部件,主要由管本體和位于管本體兩端的引線組成。在干簧管加工過程中,需要對兩端的引線進行折彎?,F有的干簧管折彎裝置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亟待改進。
技術實現思路
基于上述
技術介紹
存在的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提出一種干簧管引線折彎裝置。本專利技術提出了一種干簧管引線折彎裝置,包括:基座、第一固定塊、第二固定塊、第一活動塊、第二活動塊、第一驅動機構、第二驅動機構、第三驅動機構和第四驅動機構,其中:第一固定塊固定安裝在基座上,第一固定塊的一端設有向遠離第一固定塊方向延伸的第一凸起部;第二固定塊位于第一固定塊的一側并與第一固定座之間預留有間距,第二固定塊固定安裝在基座上,第二固定塊的一端設有向遠離第二固定塊方向延伸的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遠離第二固定塊的一端與第一凸起部遠離第一固定塊的一端位于同一平面內;第一活動塊位于第一固定塊靠近第一凸起部的一端并滑動安裝在基座上,第一活動塊靠近第一固定塊的一端設有向靠近第一固定塊方向延伸的第三凸起部;所述第三凸起部與第一凸起部在同一直線上;第二活動塊位于第二固定塊靠近第二凸起部的一端并滑動安裝在基座上,第二活動塊靠近第二固定塊的一端設有向靠近第二固定塊方向延伸的第四凸起部;所述第四凸起部與第四凸起部在同一直線上,且第四凸起部遠離第二活動塊的一端與第三凸起部遠離第一活動塊的一端位于同一平面內;基座上且位于第一凸起部遠離第二凸起部的一側設有第一彎料塊,第一彎料塊包括第一彎料部,所述第一彎料部包括相鄰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且該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間夾角為90°;基座上且位于第二凸起部遠離第一凸起部的一側設有第二彎料塊,第二彎料塊包括第二彎料部,所述第二彎料部包括相鄰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且該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間夾角為90°;第一驅動機構用于驅動第一活動塊向靠近第一固定塊的方向運動;第二驅動機構用于驅動第二活動塊向靠近第二固定塊的方向運動;第三驅動機構用于驅動第一彎料塊由第一凸起部向第三凸起部方向轉動,且第一彎料塊在轉動過程中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當第一彎料塊處于第一位置時,第一彎料塊中的第一平面與第一凸起部遠離第二凸起部一側的側面貼靠,第一彎料塊中的第二平面與第一凸起部遠離第一固定塊一端的端面處于同一平面內,當第一彎料塊處于第二位置時,第一彎料塊中的第二平面與第三凸起部遠離第四凸起部一側的側面貼靠,第一彎料塊中的第一平面與第三凸起部靠近第一固定塊一端的端面處于同一平面內;第四驅動機構用于驅動第二彎料塊由第二凸起部向第四凸起部方向轉動,且第二彎料塊在轉動過程中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當第二彎料塊處于第一位置時,第二彎料塊中的第一平面與第二凸起部遠離第一凸起部一側的側面貼靠,第二彎料塊中的第二平面與第二凸起部遠離第二固定塊一端的端面處于同一平面內,當第二彎料塊處于第二位置時,第二彎料塊中的第二平面與第四凸起部遠離第三凸起部一側的側面貼靠,第二彎料塊中的第一平面與第四凸起部靠近第二固定塊一端的端面處于同一平面內。優選地,第一驅動機構、第二驅動機構同步動作。優選地,第一彎料部任意橫截面均為圓心角為90°的扇形面。優選地,第一彎料塊還包括第一基座部,所述第一基座部水平布置在第一凸起部和第三凸起部下方;所述第一彎料部位于第一凸起部遠離第二凸起部的一側并豎直固定在第一基座部上。優選地,第三驅動機構位于第一基座部的下方用于驅動第一基座部轉動。優選地,第二彎料部的任意橫截面均為圓心角為90°的扇形面。優選地,第二彎料塊還包括第二基座部,所述第二基座部水平布置在第二凸起部和第四凸起部下方;所述第二彎料部位于第二凸起部遠離第一凸起凸起部的一側并豎直固定在第二基座部上。優選地,第四驅動機構位于第二基座部的下方用于驅動第二基座部轉動。優選地,還包括規整機構,所述規整機構包括第一活動架、第二活動架和驅動單元,其中:第一活動架位于第一固定塊遠離第二固定塊的一側,第一活動架上安裝有第一推料桿,第一推料桿的軸心線位于第一凸起部和第三凸起部之間;第二活動架位于第二固定塊遠離第一固定塊的一側,第二活動架上安裝有第二推料桿,第二推料桿的軸心線位于第二凸起部和第四凸起部之間;驅動單元用于驅動第一活動架、第二活動架相互靠近或相互遠離運動。優選地,第一推料桿靠近第一固定塊的一端設有推料頭。優選地,第二推料桿靠近第二固定塊的一端設有推料頭。本專利技術中,通過將第一固定塊、第二固定塊、第一活動塊、第二活動塊設置在同一個基座上,以形成模塊式折彎結構;同時通過在第一固定塊、第二固定塊上設置第一凸起部、第二凸起部,并使第一凸起部、第二凸起部的端面位于同一平面內;在第一活動塊、第二活動塊上設置第三凸起部、第四凸起部,并使第三凸起部、第四凸起部的端面位于同一平面內,使第三凸起部與第一凸起部在同一直線上,使第四凸起部與第二凸起部在同一直線上;在第一凸起部的一側設置第一彎料塊,第二凸起部的一側設置第二彎料塊,并使第一彎料塊、第二彎料塊均包括相鄰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并使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間的夾角為90°。工作中,先將干簧管放置在第一固定塊和第二固定塊之間并使干簧管兩端的引線分別處于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的一端,然后利于第一驅動機構、第二驅動機構驅動第一活動塊、第二活動塊分別向第一固定塊、第二固定塊方向運動直至第一活動塊上的第三凸起部與第一凸起部抵靠,第二活動塊上第四凸起部與第二凸起部抵靠,此時,干簧管兩端的引線被固定住,然后利于第三驅動機構、第四驅動機構驅動第一彎料塊、第二彎料塊轉動,從而將引線折彎,以實現對干簧管引線折彎的目的。綜上所述,本專利技術提出的一種干簧管引線折彎裝置,結構簡單緊湊,占地面積小,且可以對干簧管兩端的引線同時折彎,可有效提高生產效率。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提出的一種干簧管引線折彎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提出的一種干簧管引線折彎裝置中所述第一彎料塊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提出的一種干簧管引線折彎裝置中所述第二彎料塊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1的局部放大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提出的一種干簧管引線折彎裝置中所述第一彎料塊、第二彎料塊的工作示意圖一;圖6為本專利技術提出的一種干簧管引線折彎裝置中所述第一彎料塊、第二彎料塊的工作示意圖二。具體實施方式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如圖1-6所示,圖1為本專利技術提出的一種干簧管引線折彎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提出的一種干簧管引線折彎裝置中所述第一彎料塊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提出的一種干簧管引線折彎裝置中所述第二彎料塊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1的局部放大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提出的一種干簧管引線折彎裝置中所述第一彎料塊、第二彎料塊的工作示意圖一;圖6為本專利技術提出的一種干簧管引線折彎裝置中所述第一彎料塊、第二彎料塊的工作示意圖二。參照圖1-4,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出的一種干簧管引線折彎裝置,包括:基座1、第一固定塊2、第二固定塊3、第一活動塊4、第二活動塊5、第一驅動機構、第二驅動機構、第三驅動機構和第四驅動機構,其中:第一固定塊2固定安裝在基座1上,第一固定塊2的一端設有向遠離第一固定塊2方向延伸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干簧管引線折彎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1)、第一固定塊(2)、第二固定塊(3)、第一活動塊(4)、第二活動塊(5)、第一驅動機構、第二驅動機構、第三驅動機構和第四驅動機構,其中:第一固定塊(2)固定安裝在基座(1)上,第一固定塊(2)的一端設有向遠離第一固定塊(2)方向延伸的第一凸起部(21);第二固定塊(3)位于第一固定塊(2)的一側并與第一固定座之間預留有間距,第二固定塊(3)固定安裝在基座(1)上,第二固定塊(3)的一端設有向遠離第二固定塊(3)方向延伸的第二凸起部(31);所述第二凸起部(31)遠離第二固定塊(3)的一端與第一凸起部(21)遠離第一固定塊(2)的一端位于同一平面內;第一活動塊(4)位于第一固定塊(2)靠近第一凸起部(21)的一端并滑動安裝在基座(1)上,第一活動塊(4)靠近第一固定塊(2)的一端設有向靠近第一固定塊(2)方向延伸的第三凸起部(41);所述第三凸起部(41)與第一凸起部(21)在同一直線上;第二活動塊(5)位于第二固定塊(3)靠近第二凸起部(31)的一端并滑動安裝在基座(1)上,第二活動塊(5)靠近第二固定塊(3)的一端設有向靠近第二固定塊(3)方向延伸的第四凸起部(51);所述第四凸起部(51)與第四凸起部(51)在同一直線上,且第四凸起部(51)遠離第二活動塊(5)的一端與第三凸起部(41)遠離第一活動塊(4)的一端位于同一平面內;基座(1)上且位于第一凸起部(21)遠離第二凸起部(31)的一側設有第一彎料塊(6),第一彎料塊(6)包括第一彎料部(62),所述第一彎料部(62)包括相鄰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且該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間夾角為90°;基座(1)上且位于第二凸起部(31)遠離第一凸起部(21)的一側設有第二彎料塊(7),第二彎料塊(7)包括第二彎料部(72),所述第二彎料部(72)包括相鄰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且該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間夾角為90°;第一驅動機構用于驅動第一活動塊(4)向靠近第一固定塊(2)的方向運動;第二驅動機構用于驅動第二活動塊(5)向靠近第二固定塊(3)的方向運動;第三驅動機構用于驅動第一彎料塊(6)由第一凸起部(21)向第三凸起部(41)方向轉動,且第一彎料塊(6)在轉動過程中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當第一彎料塊(6)處于第一位置時,第一彎料塊(6)中的第一平面與第一凸起部(21)遠離第二凸起部(31)一側的側面貼靠,第一彎料塊(6)中的第二平面與第一凸起部(21)遠離第一固定塊(2)一端的端面處于同一平面內,當第一彎料塊(6)處于第二位置時,第一彎料塊(6)中的第二平面與第三凸起部(41)遠離第四凸起部(51)一側的側面貼靠,第一彎料塊(6)中的第一平面與第三凸起部(41)靠近第一固定塊(2)一端的端面處于同一平面內;第四驅動機構用于驅動第二彎料塊(7)由第二凸起部(31)向第四凸起部(51)方向轉動,且第二彎料塊(7)在轉動過程中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當第二彎料塊(7)處于第一位置時,第二彎料塊(7)中的第一平面與第二凸起部(31)遠離第一凸起部(21)一側的側面貼靠,第二彎料塊(7)中的第二平面與第二凸起部(31)遠離第二固定塊(3)一端的端面處于同一平面內,當第二彎料塊(7)處于第二位置時,第二彎料塊(7)中的第二平面與第四凸起部(51)遠離第三凸起部(41)一側的側面貼靠,第二彎料塊(7)中的第一平面與第四凸起部(51)靠近第二固定塊(3)一端的端面處于同一平面內。...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干簧管引線折彎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1)、第一固定塊(2)、第二固定塊(3)、第一活動塊(4)、第二活動塊(5)、第一驅動機構、第二驅動機構、第三驅動機構和第四驅動機構,其中:第一固定塊(2)固定安裝在基座(1)上,第一固定塊(2)的一端設有向遠離第一固定塊(2)方向延伸的第一凸起部(21);第二固定塊(3)位于第一固定塊(2)的一側并與第一固定座之間預留有間距,第二固定塊(3)固定安裝在基座(1)上,第二固定塊(3)的一端設有向遠離第二固定塊(3)方向延伸的第二凸起部(31);所述第二凸起部(31)遠離第二固定塊(3)的一端與第一凸起部(21)遠離第一固定塊(2)的一端位于同一平面內;第一活動塊(4)位于第一固定塊(2)靠近第一凸起部(21)的一端并滑動安裝在基座(1)上,第一活動塊(4)靠近第一固定塊(2)的一端設有向靠近第一固定塊(2)方向延伸的第三凸起部(41);所述第三凸起部(41)與第一凸起部(21)在同一直線上;第二活動塊(5)位于第二固定塊(3)靠近第二凸起部(31)的一端并滑動安裝在基座(1)上,第二活動塊(5)靠近第二固定塊(3)的一端設有向靠近第二固定塊(3)方向延伸的第四凸起部(51);所述第四凸起部(51)與第四凸起部(51)在同一直線上,且第四凸起部(51)遠離第二活動塊(5)的一端與第三凸起部(41)遠離第一活動塊(4)的一端位于同一平面內;基座(1)上且位于第一凸起部(21)遠離第二凸起部(31)的一側設有第一彎料塊(6),第一彎料塊(6)包括第一彎料部(62),所述第一彎料部(62)包括相鄰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且該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間夾角為90°;基座(1)上且位于第二凸起部(31)遠離第一凸起部(21)的一側設有第二彎料塊(7),第二彎料塊(7)包括第二彎料部(72),所述第二彎料部(72)包括相鄰的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且該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間夾角為90°;第一驅動機構用于驅動第一活動塊(4)向靠近第一固定塊(2)的方向運動;第二驅動機構用于驅動第二活動塊(5)向靠近第二固定塊(3)的方向運動;第三驅動機構用于驅動第一彎料塊(6)由第一凸起部(21)向第三凸起部(41)方向轉動,且第一彎料塊(6)在轉動過程中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當第一彎料塊(6)處于第一位置時,第一彎料塊(6)中的第一平面與第一凸起部(21)遠離第二凸起部(31)一側的側面貼靠,第一彎料塊(6)中的第二平面與第一凸起部(21)遠離第一固定塊(2)一端的端面處于同一平面內,當第一彎料塊(6)處于第二位置時,第一彎料塊(6)中的第二平面與第三凸起部(41)遠離第四凸起部(51)一側的側面貼靠,第一彎料塊(6)中的第一平面與第三凸起部(41)靠近第一固定塊(2)一端的端面處于同一平面內;第四驅動機構用于驅動第二彎料塊(7)由第二凸起部(31)向第四凸起部(51)方向轉動,且第二彎料塊(7)在轉動過程中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方錫邦,張肖康,方瑾,
申請(專利權)人:合肥邦立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安徽;3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