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濃縮機
,特別涉及一種濃縮機絮凝反應裝置。
技術介紹
濃縮機是一種連續工作的濃縮和澄清設備,適用于濕式選礦作業中精、尾礦的脫水,亦廣泛用于煤炭、冶金、環保等行業。由于濃縮機所處理物料的粒徑較小、粘度較大、沉降速度慢,故為提高尾礦的沉降速度通常需要在礦漿中加入絮凝劑,礦漿絮凝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濃縮機的固液分離效率。目前濃縮機進料井結構各種各樣,但仍距理想、高效尚有較大距離,存在許多不足:1、流體流動速度大,穩流作用較弱,對絮凝礦漿的擾動大,易破壞已成形的絮團;2、進料井內沒有稀釋系統,絮凝劑與礦漿混合不均勻,易導致絮凝反應不充分;3、絮凝反應之后的懸浮液不能均勻擴散到濃縮池。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濃縮機絮凝反應裝置,解決現有濃縮機進料井存在的絮凝效果差、絮凝反應不充分、反應之后的懸浮液不能均勻擴散到濃縮池的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濃縮機絮凝反應裝置,它包括外部給料井、內部給料井、絮凝劑添加管和進料管,其中:所述外部給料井為圓柱形筒體,外部給料井筒壁的上部均勻設置有若干稀釋口,外部給料井底端設置有倒喇叭口狀出料口;所述絮凝劑添加管設置在外部給料井上方,絮凝劑添加管由相互連通的輸送管、環形分配管和若干分管組成,所述輸送管豎直設置在環形分配管的上端,所述若干分管均勻豎直設置在環形分配管的下端;所述內部給料井由圓柱形進料筒、錐體分流器和底板構成,底板設在錐體分流器的底部,錐體分流器的上端與圓柱形進料筒的底端連接,錐體分流器側壁上均勻設置有若干分流口,內部給料井設置在外部給料井中心 ...
【技術保護點】
一種濃縮機絮凝反應裝置,它包括外部給料井(1)、內部給料井(2)、絮凝劑添加管(3)和進料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給料井(1)為圓柱形筒體,外部給料井(1)筒壁的上部均勻設置有若干稀釋口(1?1),外部給料井(1)底端設置有倒喇叭口狀出料口(1?2);所述絮凝劑添加管(3)設置在外部給料井(1)上方,絮凝劑添加管(3)由相互連通的輸送管(3?1)、環形分配管(3?2)和若干分管(3?3)組成,所述輸送管(3?1)豎直設置在環形分配管(3?2)的上端,所述若干分管(3?3)均勻豎直設置在環形分配管(3?2)的下端;所述內部給料井(2)由圓柱形進料筒(2?1)、錐體分流器(2?2)和底板(2?3)構成,底板(2?3)設在錐體分流器(2?2)的底部,錐體分流器(2?2)的上端與圓柱形進料筒(2?1)的底端連接,錐體分流器(2?2)側壁上均勻設置有若干分流口(2?4),內部給料井(2)設置在外部給料井(1)中心,且錐體分流器(2?2)的大端與外部給料井(1)內壁之間留有間隙;所述進料管(4)穿過外部給料井(1)筒壁與內部給料井圓柱形進料筒(2?1)的切線方向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濃縮機絮凝反應裝置,它包括外部給料井(1)、內部給料井(2)、絮凝劑添加管(3)和進料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給料井(1)為圓柱形筒體,外部給料井(1)筒壁的上部均勻設置有若干稀釋口(1-1),外部給料井(1)底端設置有倒喇叭口狀出料口(1-2);所述絮凝劑添加管(3)設置在外部給料井(1)上方,絮凝劑添加管(3)由相互連通的輸送管(3-1)、環形分配管(3-2)和若干分管(3-3)組成,所述輸送管(3-1)豎直設置在環形分配管(3-2)的上端,所述若干分管(3-3)均勻豎直設置在環形分配管(3-2)的下端;所述內部給料井(2)由圓柱形進...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郭亞兵,王守信,馮國紅,胡鈺賢,
申請(專利權)人:太原科技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山西;1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