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是有關于一種建筑物及橋梁防震補強裝置,主要于主管體二端分別穿設有一頂撐桿,并使頂撐桿穿入主管體內一端各設有擋片,且于主管體二端各套設有一套蓋,又使主管體內位于其二頂撐桿的擋片間設有第一彈性件,另于主管體內位于二頂撐桿其擋片及二套蓋間分別設有第二彈性件及第三彈性件,借此,將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組裝于建筑物及橋梁其梁、柱連接處,當地震發生造成梁、柱產生相對運動時,該作用于梁、柱的能量波即會傳導至與其相接的二頂撐桿處,并驅使二頂撐桿活動伸縮,此時,借由與二頂撐桿相接第一、第二及第三彈性件,即可將作用于梁、柱的能量波有效吸收消除,據此,提高地震發生時,建筑物及橋梁安全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是有關于一種建筑物及橋梁防震補強裝置,尤指一種可將地震發生時作用于建筑物及橋梁其梁、柱的能量波有效吸收消除的防震補強裝置。
技術介紹
位于地震帶的國家或地區,如中國臺灣、日本等,常因為地震強大自然力,而對建筑物及橋梁等造成損害,輕者造成建筑物及橋梁的龜裂變形,重者使建筑物及橋梁發生粉碎傾倒坍塌,嚴重影響人們生命財產安全。因此,如何將地震對建筑物及橋梁造成損害降低,乃是各界致力研究重要目標,且各國政府也訂定相關建筑物安全規范,以提高建筑物及橋梁的耐震能力,另外,現有建筑物及橋梁等也會安裝消能裝置進行補強,以協助建筑物及橋梁承擔地震破壞力,而于實務中發現,當地震發生時,建筑物及橋梁等結構破壞處,常位于梁、柱連接處,而梁、柱受破壞后將會大幅降低建筑物及橋梁的結構強度,故若能針對梁、柱連接處安裝消能補強裝置,將能有助于提高地震發生時,建筑物及橋梁等的安全性。于是,本專利技術人有鑒于地震發生時,建筑物及橋梁其梁、柱若遭破壞,將會對建筑物及橋梁安全性造成嚴重損害等缺失,借其多年于相關領域的制造及設計經驗和知識的輔佐,并經多方巧思,研制出可簡便組裝于梁、柱連接處的本技術。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有關于一種建筑物及橋梁防震補強裝置,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提供一種可將地震發生時作用于建筑物及橋梁其梁、柱的能量波有效吸收消除的防震補強裝置。為了達到上述實施目的,本專利技術人提出一種建筑物及橋梁防震補強裝置,包含:一主管體,所述主管體中央貫穿一管孔;二頂撐桿,二所述頂撐桿分別位于所述主管體的所述管孔兩端,二所述頂撐桿上于相鄰的一端處各組設有一擋片,二所述頂撐桿設有所述擋片的一端及所述擋片套入所述主管體的所述管孔中,且二所述頂撐桿套入所述主管體的所述管孔的一端之間形成有一間隔,二所述頂撐桿另一端伸出所述主管體外,且于二所述頂撐桿另一端各設有一組立部;二套蓋,所述套蓋成型有對應所述主管體及所述頂撐桿直徑而設的主管體套孔及頂撐桿套孔,二所述套蓋的所述主管體套孔分別與所述主管體二端相套接,二所述套蓋的所述頂撐桿套孔分別與二所述頂撐桿相套設;數彈性件,包含第一彈性件、第二彈性件及第三彈性件,且于所述第一彈性件、所述第二彈性件及所述第三彈性件中央形成有通孔,所述第一彈性件、所述第二彈性件及所述第三彈性件容置于所述主管體的所述管孔中,所述第一彈性件位于所述二頂撐桿間,而所述第一彈性件的所述通孔與二所述頂撐桿位于所述主管體的所述管孔內的一端相套接,所述第一彈性件二端分別抵設于二所述頂撐桿的所述擋片處定位,所述第二彈性件及所述第三彈性件的所述通孔分別與二所述頂撐桿相套接,所述第二彈性件及所述第三彈性件各位于二所述套蓋及二所述頂撐桿的所述擋片間,所述第二彈性件及所述第三彈性件二端分別與二所述套蓋及二所述頂撐桿的所述擋片抵設定位。如上所述的建筑物及橋梁防震補強裝置,其中,所述建筑物及橋梁防震補強裝置進一步包含有二連結件,所述連結件一端形成一樞接部,二所述頂撐桿另一端的所述組立部與所述連結件的所述樞接部樞接組設,二所述連結件另一端分別固接有一基座。如上所述的建筑物及橋梁防震補強裝置,其中,所述連結件的所述樞接部成型有二間隔設立的凸耳,且于二所述凸耳上設有對應的樞孔,所述頂撐桿的所述組立部設置于所述連結件的所述二凸耳間,并于所述頂撐桿的所述組立部上成型有樞孔,以與所述連結件的二所述凸耳的所述樞孔相對應,又設有一樞軸以穿接于所述頂撐桿及二所述凸耳的所述樞孔,所述頂撐桿與所述連結件的所述樞接部樞接組設。如上所述的建筑物及橋梁防震補強裝置,其中,所述主管體于的二端外壁處成型有外螺紋段,所述套蓋的所述主管體套孔孔壁成型有內螺紋段,二所述套蓋的所述主管體套孔的所述內螺紋段與所述主管體二端的所述外螺紋段相螺設。如上所述的建筑物及橋梁防震補強裝置,其中,所述套蓋的所述頂撐桿套孔孔壁進一步嵌設有至少一止水環,且所述止水環的環孔與所述頂撐桿桿壁密合接觸。如上所述的建筑物及橋梁防震補強裝置,其中,所述套蓋依序形成一主管體組立段及一頂撐桿組立段,所述頂撐桿組立段直徑小于所述主管體組立段直徑,所述套蓋內部對應的所述主管體組立段及所述頂撐桿組立段處分別形成所述主管體套孔及所述頂撐桿套孔。如上所述的建筑物及橋梁防震補強裝置,其中,所述頂撐桿的所述組立部成型為一桿體,且與所述頂撐桿呈夾角設立。如上所述的建筑物及橋梁防震補強裝置,其中,所述頂撐桿與桿狀的所述組立部呈45度夾角設立。如上所述的建筑物及橋梁防震補強裝置,其中,桿狀的所述組立部二端處各進一步組設有一延長管。如上所述的建筑物及橋梁防震補強裝置,其中,所述主管體和所述組立部之間的所述套蓋和所述頂撐桿進一步包裹有一軟性包覆物。借此,將本技術組裝于建筑物及橋梁其梁、柱連接處,當地震發生造成梁、柱產生相對運動時,該作用于梁、柱的能量波即會傳導至與其相接的二頂撐桿處,并驅使二頂撐桿,借由相接第一、第二及第三彈性件,于主管體內活動壓縮頂撐,即可將作用于梁、柱的能量波有效吸收消除,據此,提高地震發生時,建筑物及橋梁安全性。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立體分解圖;圖2為本技術的立體圖;圖3為本技術的剖視圖;圖4為本技術實施于梁柱間的組裝狀態正視圖;圖5為本技術實施于梁柱間的組裝狀態俯視圖;圖6為本技術實施于梁柱及樓板間的組裝狀態正視圖;圖7為本技術另一實施例正視分解圖;圖8為本技術另一實施例實施于梁柱間的組裝狀態正視圖。附圖標號說明:1、主管體11、管孔12、外螺紋段2、頂撐桿21、擋片22、組立部221、樞孔23、間隔24、延長管3、套蓋31、主管體組立段311、主管體套孔312、內螺紋段32、頂撐桿組立段321、頂撐桿套孔33、止水環4、彈性件41、第一彈性件411、通孔42、第二彈性件421、通孔43、第三彈性件431、通孔5、連結件51、樞接部511、凸耳512、樞孔52、樞軸6、基座61、銜接孔62、鎖孔7、梁8、柱9、包覆物具體實施方式為了對本技術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結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首先,請參閱圖1-圖3所示,為本技術的建筑物及橋梁防震補強裝置,主要包含:一主管體1,使該主管體中央貫穿一管孔11,并使該主管體1于其二端外壁處成型有外螺紋段12;二頂撐桿2,二所述頂撐桿分別位于所述主管體的所述管孔兩端,二所述頂撐桿2上于相鄰的一端處各組設有一擋片21,并使該二頂撐桿2設有擋片21的一端及其擋片21套入該主管體1的管孔11中,且使該二頂撐桿2套入該主管體1其管孔11的一端間形成有一間隔23,又使該二頂撐桿2另一端伸出該主管體1外,且于該二頂撐桿2另一端各設有一組立部22,且于該組立部22上成型有樞孔221;二套蓋3,使該套蓋3依序形成有一主管體組立段31及一頂撐桿組立段32,并使該頂撐桿組立段32直徑小于該主管體組立段31,以使該套蓋3內部對應其主管體組立段31及頂撐桿組立段32形成的主管體套孔311及頂撐桿套孔321呈具相異孔徑,使該主管體套孔311及頂撐桿套孔321分別對應主管體1及頂撐桿2直徑而設,又使該主管體套孔311孔壁成型有內螺紋段312,另使該頂撐桿套孔321孔壁嵌設有至少一止水環33,使該二套蓋3其主管體套孔311分別與該主管體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建筑物及橋梁防震補強裝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主管體,所述主管體中央貫穿一管孔;二頂撐桿,二所述頂撐桿分別位于所述主管體的所述管孔兩端,二所述頂撐桿上于相鄰的一端處各組設有一擋片,二所述頂撐桿設有所述擋片的一端及所述擋片套入所述主管體的所述管孔中,且二所述頂撐桿套入所述主管體的所述管孔的一端之間形成有一間隔,二所述頂撐桿另一端伸出所述主管體外,且于二所述頂撐桿另一端各設有一組立部;二套蓋,所述套蓋成型有對應所述主管體及所述頂撐桿直徑而設的主管體套孔及頂撐桿套孔,二所述套蓋的所述主管體套孔分別與所述主管體二端相套接,二所述套蓋的所述頂撐桿套孔分別與二所述頂撐桿相套設;數彈性件,包含第一彈性件、第二彈性件及第三彈性件,且于所述第一彈性件、所述第二彈性件及所述第三彈性件中央形成有通孔,所述第一彈性件、所述第二彈性件及所述第三彈性件容置于所述主管體的所述管孔中,所述第一彈性件位于二所述頂撐桿間,而所述第一彈性件的所述通孔與二所述頂撐桿位于所述主管體的所述管孔內的一端相套接,所述第一彈性件二端分別抵設于二所述頂撐桿的所述擋片處定位,所述第二彈性件及所述第三彈性件的所述通孔分別與二所述頂撐桿相套接,所述第二彈性件及所述第三彈性件各位于二所述套蓋及二所述頂撐桿的所述擋片間,所述第二彈性件及所述第三彈性件二端分別與二所述套蓋及二所述頂撐桿的所述擋片抵設定位。...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建筑物及橋梁防震補強裝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主管體,所述主管體中央貫穿一管孔;二頂撐桿,二所述頂撐桿分別位于所述主管體的所述管孔兩端,二所述頂撐桿上于相鄰的一端處各組設有一擋片,二所述頂撐桿設有所述擋片的一端及所述擋片套入所述主管體的所述管孔中,且二所述頂撐桿套入所述主管體的所述管孔的一端之間形成有一間隔,二所述頂撐桿另一端伸出所述主管體外,且于二所述頂撐桿另一端各設有一組立部;二套蓋,所述套蓋成型有對應所述主管體及所述頂撐桿直徑而設的主管體套孔及頂撐桿套孔,二所述套蓋的所述主管體套孔分別與所述主管體二端相套接,二所述套蓋的所述頂撐桿套孔分別與二所述頂撐桿相套設;數彈性件,包含第一彈性件、第二彈性件及第三彈性件,且于所述第一彈性件、所述第二彈性件及所述第三彈性件中央形成有通孔,所述第一彈性件、所述第二彈性件及所述第三彈性件容置于所述主管體的所述管孔中,所述第一彈性件位于二所述頂撐桿間,而所述第一彈性件的所述通孔與二所述頂撐桿位于所述主管體的所述管孔內的一端相套接,所述第一彈性件二端分別抵設于二所述頂撐桿的所述擋片處定位,所述第二彈性件及所述第三彈性件的所述通孔分別與二所述頂撐桿相套接,所述第二彈性件及所述第三彈性件各位于二所述套蓋及二所述頂撐桿的所述擋片間,所述第二彈性件及所述第三彈性件二端分別與二所述套蓋及二所述頂撐桿的所述擋片抵設定位。2.如權利要求1所述建筑物及橋梁防震補強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物及橋梁防震補強裝置進一步包含有二連結件,所述連結件一端形成一樞接部,二所述頂撐桿另一端的所述組立部與所述連結件的所述樞接部樞接組設,二所述連結件另一端分別固接有一基座。3.如權利要求2所述建筑物...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國金,
申請(專利權)人:黃國金,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中國臺灣;7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