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南方丘陵地帶坡地生態養殖草魚的方法,涉及水產養殖領域,一列為草魚池,一列為鴨池;所述草魚池用于養殖草魚,并設置吸水管、防洪管和引流管用于控制所述草魚池的水位以及防洪;同時還引入了溪流,溪水流經一級草魚池向下一級草魚池落下時經過2.5米的落差補充了新鮮空氣,不用人工進行補氧,能夠在坡地大量養殖草魚;所述鴨池上養殖的鴨子排泄的糞便通過所述鴨舍底板上的排泄孔落入所述鴨池中,為所述鴨池內養殖的浮萍提供了養分,浮萍通過所述浮萍管流入下一級草魚池,為草魚提供營養成分;同時,每天投放的飼料經過大量的實踐配成,并且通過所述鴨池來增加所述草魚池的PH,使魚的肉質滑嫩爽口,并且能夠預防草魚得腸炎。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水產養殖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南方丘陵地帶坡地生態養殖草魚的方法。
技術介紹
草魚是一種淡水生物,棲息于平原地區的江河湖泊,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層和近岸多水草區域。性活潑,游泳迅速,常成群覓食。因其生長迅速,飼料來源廣,是中國淡水養殖的四大家魚之一南方丘陵地帶水源豐富,但是平地較少,隨著中國人口的增長以及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平地被用于建造房屋和工廠,隨著征地的范圍越來越廣,農業用地逐漸減少,草魚的生產范圍也逐漸減小;同時,草魚喜歡生活在比較干凈的水域里,普通的魚塘養殖需要經常清理魚塘內的雜質,這也給養殖者增加了負擔;因此,提供一種新的養殖方式生產高質量草魚取代原有的一部分在平原湖泊養殖的草魚已經迫在眉睫。
技術實現思路
鑒于以上內容,有必要提供一種南方丘陵地帶坡地生態養殖草魚的方法,它不僅能夠利用坡地進行養殖,還可以不用清理魚塘內的雜質,并且干凈無公害,肉質滑嫩爽口。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南方丘陵地帶坡地生態養殖草魚的方法,所述南方丘陵地帶坡地生態養殖草魚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S1、選址:選擇南方丘陵地帶具有不斷流小溪的坡地;S2、建塘:建造若干長8米,寬2米,深1.6米的水泥池,所述若干水泥池呈兩列,一列為草魚池,另一列為鴨池;每列若干所述水泥池呈階梯狀分布,長邊與高地勢指向低地勢的方向平行;以最高處的草魚池為第一級草魚池,最高處的鴨池為第一級鴨池,每一級草魚池的池底高于同級的鴨池池頂,每一級鴨池的池頂高于下一級草魚池的池頂;位于最高處的草魚池一端引入溪流,另一端設置除糞引流裝置向下一級草魚池引流以及設置補水管向同級的鴨池引流;其余的每一級草魚池一端接收上一級草魚池的水,另一端設置所述除糞引流裝置向各自的下一級草魚池引流以及設置補水管向同級的鴨池引流;最下級的草魚池向引入溪流的小溪下游引流;所述除糞引流裝置包括吸水管、防洪管和引流管;所述吸水管垂直設置,底端距離池底5cm,頂端與所述防洪管連接;所述防洪管的軸線平行于水平面,頂部開設有開口,一端與所述吸水管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引流管連接;所述開口低于所在草魚池的頂面;所述引流管一端與所述防洪管連接,另一端設置在下一級草魚池之上2.5m處;所述補水管設置在所述草魚池的底部,并且設置有閥門用于控制所述補水管的通斷以及設置有10mm孔徑的濾網用于防止魚流入所述鴨池;所述鴨池上設置有鴨舍,所述鴨池的側壁上設置有向下一級草魚池引流的浮萍管,所述浮萍管上設置有用于控制所述補水管通斷的閥門;所述鴨舍的底板均勻設置有排泄孔,所述排泄孔方便鴨糞落入所述鴨池內;所述鴨池內設置有緩坡,方便鴨子上岸;S3、消毒:每年在投放魚苗前使用消毒劑對水泥池進行殺菌消毒,消毒后進行換水處理;每月投放生石灰進行消毒,投放生石灰時偶數級與奇數級的水泥池錯開日期投放;S4、養殖:魚苗的投放時間選擇在4、5月,投放魚苗的重量為不小于200克,每一草魚池初期投放130~150尾,2個月后留50~55尾,多余的魚撈出分塘或者銷售處理;鴨子的投放時間選擇在3、4月;每一鴨池養殖十五只鴨子,并且在每一鴨池內養殖有浮萍;每天按魚重量的1.8~2.5%投放合成飼料,并且每天按魚重量的0.5%~1.2%投放嫩竹葉或者皇竹草;投放時間為每天早上8點和下午4點;同時,每天打開草魚池的補水管給同級的鴨池進行補水,并且通過給所述鴨池進行補水使所述鴨池內20%的浮萍通過所述浮萍管流入下一級草魚池;所述合成飼料由如下重量份的材料組成:蠶豆3~7份,玉米40~55份,蚯蚓12~18份,蝦粉2~3份,米糠5~7份,麥麩3~6份,魚腥草全草8~12份,貝殼粉1~2份;所述飼料的制備方法為:按上述比例重量份稱取材料,然后使用粉碎機粉碎混合,再使用烘干機烘干;在制作合成飼料時,根據時間的推移逐漸減小蚯蚓的比例。進一步地,所述水泥池還設置有排洪管;所述草魚池內的排洪管一端高于所述開口,并低于池頂,另一端與小溪的下游連通;所述浮萍管低于同一鴨池的排洪管頂部。進一步地,所述吸水管、所述防洪管、所述引流管為DN100的PVC管,所述補水管、所述浮萍管為DN200的PVC管,所述排洪管為DN300的PVC管。進一步地,所述開口的直徑為100mm。進一步地,所述吸水管設置在所述草魚池一角;所述草魚池底板傾斜設置,從入水端到出水端逐漸傾斜向下,傾斜角為5°。進一步地,投放魚苗半個月內,所述合成飼料由如下重量份的材料組成:蠶豆5份,玉米48份,蚯蚓18份,蝦粉3份,米糠6份,麥麩5份,魚腥草全草10份,貝殼粉2份;投放魚苗半個月到兩個月,所述合成飼料由如下重量份的材料組成:蠶豆5份,玉米48份,蚯蚓15份,蝦粉3份,米糠6份,麥麩5份,魚腥草全草10份,貝殼粉2份;投放魚苗兩個月后,所述合成飼料由如下重量份的材料組成:蠶豆5份,玉米48份,蚯蚓12份,蝦粉3份,米糠6份,麥麩5份,魚腥草全草10份,貝殼粉2份。進一步地,所述小溪的瞬時流量常年不小于0.003立方米每秒。進一步地,隨著養殖時間的增加,每天投放的合成飼料逐漸減小,每天投放的嫩竹葉或者皇竹草的逐漸增加。進一步地,養殖1個月內,每天按魚重量的2.5%投放合成飼料,并且每天按魚重量的0.5%投放嫩竹葉或者皇竹草;養殖1個月到3個月,每天按魚重量的2.2%投放合成飼料,并且每天按魚重量的0.8%投放嫩竹葉或者皇竹草,養殖3個月到6個月,每天按魚重量的2.0%投放合成飼料,并且每天按魚重量的1%投放嫩竹葉或者皇竹草;養殖6個月后,每天按魚重量的1.8%投放合成飼料,并且每天按魚重量的1.2%投放嫩竹葉或者皇竹草。進一步地,每天通過所述鴨池給所述草魚池放水,控制所述草魚池的PH值為7.1~7.5。本專利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專利技術通過在坡地設置兩列呈階梯狀排列的長8米、寬2米、深1.6米的水泥池,一列為草魚池,一列為鴨池;所述草魚池用于養殖草魚,并設置吸水管、防洪管和引流管用于控制所述草魚池的水位以及防洪;同時還引入了溪流,溪水流經一級草魚池向下一級草魚池落下時經過2.5米的落差補充了新鮮空氣,不用人工進行補氧,能夠在坡地大量養殖草魚;所述鴨池上養殖的鴨子排泄的糞便通過所述鴨舍底板上的排泄孔落入所述鴨池中,為所述鴨池內養殖的浮萍提供了養分,浮萍通過所述浮萍管流入下一級草魚池,為草魚提供營養成分;同時,每天投放的飼料經過大量的實踐配成,并且通過所述鴨池來增加所述草魚池的PH以及提供浮萍,使魚的肉質滑嫩爽口,并且能夠預防草魚得腸炎。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中水泥池的立體圖。具體實施方式的附圖標號說明:草魚池1鴨池2吸水管3防洪管4開口41引流管5排洪管6補水管7浮萍管8鴨舍9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一種南方丘陵地帶坡地生態養殖草魚的方法作進一步說明。在本專利技術一較佳實施例當中,一種南方丘陵地帶坡地生態養殖草魚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S1、選址:選擇南方丘陵地帶具有不斷流小溪的坡地。優選地,所述小溪的瞬時流量常年不小于0.003立方米每秒。S2、建塘:請參閱圖1,建造若干長8米,寬2米,深1.6米的水泥池,所述若干水泥池呈兩列,一列為草魚池1,另一列為鴨池2;每列若干所述水泥池呈階梯狀分布,長邊與高地勢指向低地勢的方向平行。以最高處的草魚池1為第一級草魚池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南方丘陵地帶坡地生態養殖草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南方丘陵地帶坡地生態養殖草魚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S1、選址:選擇南方丘陵地帶具有不斷流小溪的坡地;S2、建塘:建造若干長8米,寬2米,深1.6米的水泥池,所述若干水泥池呈兩列,一列為草魚池,另一列為鴨池;每列若干所述水泥池呈階梯狀分布,長邊與高地勢指向低地勢的方向平行;以最高處的草魚池為第一級草魚池,最高處的鴨池為第一級鴨池,每一級草魚池的池底高于同級的鴨池池頂,每一級鴨池的池頂高于下一級草魚池的池頂;位于最高處的草魚池一端引入溪流,另一端設置除糞引流裝置向下一級草魚池引流以及設置補水管向同級的鴨池引流;其余的每一級草魚池一端接收上一級草魚池的水,另一端設置所述除糞引流裝置向各自的下一級草魚池引流以及設置補水管向同級的鴨池引流;最下級的草魚池向引入溪流的小溪下游引流;所述除糞引流裝置包括吸水管、防洪管和引流管;所述吸水管垂直設置,底端距離池底5cm,頂端與所述防洪管連接;所述防洪管的軸線平行于水平面,頂部開設有開口,一端與所述吸水管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引流管連接;所述開口低于所在草魚池的頂面;所述引流管一端與所述防洪管連接,另一端設置在下一級草魚池之上2.5m處;所述補水管設置在所述草魚池的底部,并且設置有閥門用于控制所述補水管的通斷以及設置有10mm孔徑的濾網用于防止魚流入所述鴨池。當所述草魚池內所述除糞引流裝置側沉積了過多雜質時,可以打開所述補水管將雜質排入同級鴨池。所述鴨池上設置有鴨舍,所述鴨池的側壁上設置有向下一級草魚池引流的浮萍管,所述浮萍管上設置有用于控制所述補水管通斷的閥門;所述鴨舍的底板均勻設置有排泄孔,所述排泄孔方便鴨糞落入所述鴨池內;所述鴨池內設置有緩坡,方便鴨子上岸。S3、消毒:每年在投放魚苗前使用消毒劑對水泥池進行殺菌消毒,消毒后進行換水處理;每月投放生石灰進行消毒,投放生石灰時偶數級與奇數級的水泥池錯開日期投放;S4、養殖:魚苗的投放時間選擇在4、5月,投放魚苗的重量為不小于200克,每一草魚池初期投放130~150尾,2個月后留50~55尾,多余的魚撈出分塘或者銷售處理;鴨子的投放時間選擇在3、4月;每一鴨池養殖十五只鴨子,并且在每一鴨池內養殖有浮萍;每天按魚重量的1.8~2.5%投放合成飼料,并且每天按魚重量的0.5%~1.2%投放嫩竹葉或者皇竹草;投放時間為每天早上8點和下午4點;同時,每天打開草魚池的補水管給同級的鴨池進行補水,并且通過給所述鴨池進行補水使所述鴨池內20%的浮萍通過所述浮萍管流入下一級草魚池。所述合成飼料由如下重量份的材料組成:蠶豆3~7份,玉米40~55份,蚯蚓12~18份,蝦粉2~3份,米糠5~7份,麥麩3~6份,魚腥草全草8~12份,貝殼粉1~2份;所述飼料的制備方法為:按上述比例重量份稱取材料,然后使用粉碎機粉碎混合,再使用烘干機烘干;在制作合成飼料時,根據時間的推移逐漸減小蚯蚓的比例。...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南方丘陵地帶坡地生態養殖草魚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南方丘陵地帶坡地生態養殖草魚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S1、選址:選擇南方丘陵地帶具有不斷流小溪的坡地;S2、建塘:建造若干長8米,寬2米,深1.6米的水泥池,所述若干水泥池呈兩列,一列為草魚池,另一列為鴨池;每列若干所述水泥池呈階梯狀分布,長邊與高地勢指向低地勢的方向平行;以最高處的草魚池為第一級草魚池,最高處的鴨池為第一級鴨池,每一級草魚池的池底高于同級的鴨池池頂,每一級鴨池的池頂高于下一級草魚池的池頂;位于最高處的草魚池一端引入溪流,另一端設置除糞引流裝置向下一級草魚池引流以及設置補水管向同級的鴨池引流;其余的每一級草魚池一端接收上一級草魚池的水,另一端設置所述除糞引流裝置向各自的下一級草魚池引流以及設置補水管向同級的鴨池引流;最下級的草魚池向引入溪流的小溪下游引流;所述除糞引流裝置包括吸水管、防洪管和引流管;所述吸水管垂直設置,底端距離池底5cm,頂端與所述防洪管連接;所述防洪管的軸線平行于水平面,頂部開設有開口,一端與所述吸水管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引流管連接;所述開口低于所在草魚池的頂面;所述引流管一端與所述防洪管連接,另一端設置在下一級草魚池之上2.5m處;所述補水管設置在所述草魚池的底部,并且設置有閥門用于控制所述補水管的通斷以及設置有10mm孔徑的濾網用于防止魚流入所述鴨池。當所述草魚池內所述除糞引流裝置側沉積了過多雜質時,可以打開所述補水管將雜質排入同級鴨池。所述鴨池上設置有鴨舍,所述鴨池的側壁上設置有向下一級草魚池引流的浮萍管,所述浮萍管上設置有用于控制所述補水管通斷的閥門;所述鴨舍的底板均勻設置有排泄孔,所述排泄孔方便鴨糞落入所述鴨池內;所述鴨池內設置有緩坡,方便鴨子上岸。S3、消毒:每年在投放魚苗前使用消毒劑對水泥池進行殺菌消毒,消毒后進行換水處理;每月投放生石灰進行消毒,投放生石灰時偶數級與奇數級的水泥池錯開日期投放;S4、養殖:魚苗的投放時間選擇在4、5月,投放魚苗的重量為不小于200克,每一草魚池初期投放130~150尾,2個月后留50~55尾,多余的魚撈出分塘或者銷售處理;鴨子的投放時間選擇在3、4月;每一鴨池養殖十五只鴨子,并且在每一鴨池內養殖有浮萍;每天按魚重量的1.8~2.5%投放合成飼料,并且每天按魚重量的0.5%~1.2%投放嫩竹葉或者皇竹草;投放時間為每天早上8點和下午4點;同時,每天打開草魚池的補水管給同級的鴨池進行補水,并且通過給所述鴨池進行補水使所述鴨池內20%的浮萍通過所述浮萍管流入下一級草魚池。所述合成飼料由如下重量份的材料組成:蠶豆3~7份,玉米40~55份,蚯蚓12~18份,蝦粉2~3份,米糠5~7份,麥麩3~6份,魚腥...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林桂金,李一清,
申請(專利權)人:廣西吉品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廣西;4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