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銑刀裝置,包括刀架、安裝在所述刀架上的轉動刀桿和安裝在所述轉動刀桿上,并能夠與所述轉動刀桿一體轉動的銑刀;其中,在所述轉動刀桿與所述刀架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個支撐構件;所述支撐構件的一端安裝在所述刀架上,其另一端與所述轉動刀桿接觸。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銑刀裝置,結構簡單、便于組裝和拆卸,能夠對轉動刀桿提供支撐力,抵消了工件對刀桿的沖擊力,減少了刀桿的變形,延長了使用壽命,并提高了銑削質量。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機床刀具設備
,尤其涉及一種銑刀裝置。
技術介紹
銑床是一種用途廣泛的機床,通過安裝在銑床上的銑刀組件,在銑床上可以加工平面、溝槽、分齒零件、螺旋形表面及各種曲面。此外,銑刀還可用于對回轉體表面、內孔加工及進行切斷工作等。在工作時,加工工件安裝在工作臺上,銑刀旋轉為主運動,輔以刀架或工作臺的給進運動,加工工件即可獲得所需的加工表面。現有技術中的銑刀組件,其刀桿的兩端直接安裝在刀架上,在刀桿上并沒有專門設置提供反向支撐力的裝置。由此,在銑刀作業時,刀桿由于受到工件的沖擊力,容易朝向刀架側發生彎曲變形,影響銑削的質量及刀桿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提供一種對刀桿提供支撐力,提高銑削質量,并能夠延長使用壽命的銑刀裝置。本技術技術方案提供一種銑刀裝置,包括刀架、安裝在所述刀架上的轉動刀桿和安裝在所述轉動刀桿上,并能夠與所述轉動刀桿一體轉動的銑刀;其中,在所述轉動刀桿與所述刀架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個支撐構件;所述支撐構件的一端安裝在所述刀架上,其另一端與所述轉動刀桿接觸。進一步地,在所述轉動刀桿與所述刀架之間設置有兩個所述支撐構件,兩個所述支撐構件布置在所述銑刀的兩側。進一步地,所述支撐構件包括支撐臂和設置在所述支撐臂上的轉動軸承;所述支撐臂安裝在所述刀架上;所述轉動軸承與所述轉動刀桿相接觸。進一步地,所述轉動軸承的內徑大于所述轉動刀桿的直徑,所述轉動軸承套接在所述轉動刀桿上,且所述轉動軸承的內表面與所述轉動刀桿的外表面相接觸。進一步地,所述轉動軸承的外徑小于所述轉動刀桿的直徑,所述轉動軸承位于所述轉動刀桿的一側,所述轉動軸承的外表面與所述轉動刀桿的外表面相接觸。進一步地,所述支撐臂可拆卸地安裝在所述刀架上。進一步地,在所述刀架上設置有燕尾槽,所述支撐臂的端部可滑動地連接在所述燕尾槽內。進一步地,所述刀架包括刀架主體,在所述刀架主體上向外延伸有第一安裝部和第二安裝部;所述轉動刀桿的一端通過軸承組裝在所述第一安裝部上,其另一端通過所述軸承組裝在所述第二安裝部上;所述支撐臂安裝在所述刀架主體上。進一步地,所述刀架主體、所述第一安裝部和所述第二安裝部一體成型為U型結構。進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安裝部與所述刀架主體之間和在所述第二安裝部與所述刀架主體之間分別設置有加強件。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過在轉動刀桿與刀架之間設置有支撐構件,可以對轉動刀桿提供支撐力,抵消了工件對轉動刀桿的沖擊力,減少了轉動刀桿的變形,延長了使用壽命,并提高了銑削質量。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提供的銑刀裝置的示意圖。附圖標記對照表:1-刀架;11-刀架主體;12-第一安裝部;13-第二安裝部;14-燕尾槽;15-加強件;2-轉動刀桿;3-銑刀;4-支撐構件;41-支撐臂;42-轉動軸承。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來進一步說明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需要說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詞語“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圖中的方向,詞語“內”和“外”分別指的是朝向或遠離特定部件幾何中心的方向。如圖1所示,本技術一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銑刀裝置,包括刀架1、安裝在刀架1上的轉動刀桿2和安裝在轉動刀桿2上,并能夠與轉動刀桿2一體轉動的銑刀3。其中,在轉動刀桿2與刀架1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個支撐構件4,支撐構件4的一端安裝在刀架1上,其另一端與轉動刀桿2接觸。轉動刀桿2在外力或電機帶動下能夠轉動,銑刀3固定安裝在轉動刀桿2上,從而其能夠與轉動刀桿2一體轉動,進行切削作業。將支撐構件4安裝在轉動刀桿2與刀架1之間,從而對轉動刀桿2提供支撐力,抵消了工件對轉動刀桿的沖擊力,減少了轉動刀桿的變形。支撐構件4的一端安裝在刀架1上,其另一端與轉動刀桿2相接觸,從而不會影響轉動刀桿2的旋轉,并且能夠對轉動刀桿2提供支撐力。由此,本技術提供的銑刀裝置,其能夠對轉動刀桿提供支撐力,抵消了工件對刀桿的沖擊力,減少了刀桿的變形,延長了使用壽命,并提高了銑削質量。較佳地,如圖1所示,在轉動刀桿2與刀架1之間設置有兩個支撐構件4,兩個支撐構件4布置在銑刀3的兩側,更好地對轉動刀桿2進行支撐,防止其變形。較佳地,如圖1所示,支撐構件4包括支撐臂41和設置在支撐臂41上的轉動軸承42。支撐臂41安裝在刀架1上,轉動軸承42與轉動刀桿2相接觸。轉動軸承42安裝在支撐臂41上,并能夠繞軸旋轉,其與轉動刀桿2相接觸。轉動軸承42與轉動刀桿2的接觸方式為線接觸,在轉動刀桿2旋轉時,轉動軸承42也旋轉,不影響轉動刀桿2的旋轉,并且減小了兩者之間的摩擦力。轉動軸承42與轉動刀桿2相接觸的一種方式為:轉動軸承42的內徑大于轉動刀桿2的直徑,轉動軸承42套接在轉動刀桿2上,且轉動軸承42的內表面與轉動刀桿2的外表面相接觸。此種方式:轉動軸承42套接在轉動刀桿2上,使轉動軸承42的內表面與轉動刀桿2的外表面相接觸,還可以對轉動刀桿2前后上下提供支撐。轉動軸承42與轉動刀桿2相接觸的另一種方式為:轉動軸承42的外徑小于轉動刀桿2的直徑,轉動軸承42位于轉動刀桿2的一側,轉動軸承42的外表面與轉動刀桿2的外表面相接觸。此種方式:轉動軸承42位于轉動刀桿2與刀架1之間,使轉動軸承42的外表面與轉動刀桿2的外表面相接觸,對轉動刀桿2提供與刀架1所在的方向相反的反向支撐。較佳地,如圖1所示,支撐臂41可拆卸地安裝在刀架1上,便于組裝和調整支撐臂41的位置。較佳地,如圖1所示,在刀架1上設置有燕尾槽14,支撐臂41的端部可滑動地連接在燕尾槽14內,便于調整支撐臂41的位置。較佳地,如圖1所示,刀架1包括刀架主體11,在刀架主體11上向外延伸有第一安裝部12和第二安裝部13。轉動刀桿2的一端通過軸承組裝在第一安裝部12上,其另一端通過軸承組裝在第二安裝部13上,支撐臂41安裝在刀架主體11上。通過第一安裝部12和第二安裝部13提供安裝空間,將轉動刀桿2通過軸承組裝,從而可以轉動,進而帶動銑刀3轉動。較佳地,如圖1所示,刀架主體11,第一安裝部12和第二安裝部13一體成型為U型結構,提高了結構強度,延長了使用壽命,將其設計為U型結構,便于組裝轉動刀桿2。較佳地,如圖1所示,在第一安裝部12與刀架主體11之間和在第二安裝部13與刀架主體11之間分別設置有加強件15,提高了結構強度,延長了使用壽命。綜上所述,本技術提供的銑刀裝置,結構簡單、便于組裝和拆卸,能夠對轉動刀桿提供支撐力,抵消了工件對刀桿的沖擊力,減少了刀桿的變形,延長了使用壽命,并提高了銑削質量。根據需要,可以將上述各技術方案進行結合,以達到最佳技術效果。以上所述的僅是本技術的原理和較佳的實施例。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本技術原理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若干其它變型,也應視為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銑刀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刀架、安裝在所述刀架上的轉動刀桿和安裝在所述轉動刀桿上,并能夠與所述轉動刀桿一體轉動的銑刀;其中,在所述轉動刀桿與所述刀架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個支撐構件;所述支撐構件的一端安裝在所述刀架上,其另一端與所述轉動刀桿接觸。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銑刀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刀架、安裝在所述刀架上的轉動刀桿和安裝在所述轉動刀桿上,并能夠與所述轉動刀桿一體轉動的銑刀;其中,在所述轉動刀桿與所述刀架之間設置有至少一個支撐構件;所述支撐構件的一端安裝在所述刀架上,其另一端與所述轉動刀桿接觸。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銑刀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轉動刀桿與所述刀架之間設置有兩個所述支撐構件,兩個所述支撐構件布置在所述銑刀的兩側。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銑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構件包括支撐臂和設置在所述支撐臂上的轉動軸承;所述支撐臂安裝在所述刀架上;所述轉動軸承與所述轉動刀桿相接觸。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銑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動軸承的內徑大于所述轉動刀桿的直徑,所述轉動軸承套接在所述轉動刀桿上,且所述轉動軸承的內表面與所述轉動刀桿的外表面相接觸。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銑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動軸承的外徑小于...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閆慧,景麗娜,居海軍,王國斌,武繼斌,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神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神華神東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