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線纜連接器,其包括插頭和與插頭固定連接的線纜,所述插頭包括一絕緣本體及若干對接端子,所述絕緣本體包括與線纜連接的后端面及位于后端面相對一側的前端面,絕緣本體于前端面上下平行間隔設置有兩插槽,所述對接端子暴露于插槽,所述對接端子與線纜電連接,絕緣本體于兩插槽間形成有一間隔腔,所述間隔腔于前端面設置有一開口,間隔腔于左右兩側設置有連接至兩插槽的側壁,并于靠近后端面位置設置有與側壁相連接的后壁,所述后壁設置有前后貫穿后壁的若干散熱孔。由于兩插槽間設置有間隔腔,使得兩插槽工作時產生的熱量不會過于集中,而開口與散熱孔之間可形成空氣對流,使得連接器工作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可被氣流帶走。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連接器,特別涉及一種線纜連接器。
技術介紹
在設計連接器時,溫度需作為一個重要的可變因素加以考慮。主要因為高溫容易導致用于接觸的對接端子應力松弛,從而減少接觸力。接觸力減少會造成更高的接觸阻抗,這樣就削弱了電氣信號,并可能最終導致斷路。影響連接器溫度的因素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環境溫度(連接器周圍的溫度),第二個是連接器使用過程中,連接器自身產生的溫升。現有用于傳輸電源的線纜連接器,由于并未設計有利于散熱的結構,因此,使用過程中極易造成連接器溫度過高,如公告號為CN203166223U的中國技術專利,其用于傳輸電源的兩個插頭距離設置過近,且未設置有用于散熱的散熱孔,因此,不利于氣流流通,從而導致連接器內熱量積聚,使連接器使用溫度過高。所以,有必要設計一種新的結構以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一種利于氣流流通、散熱效果好的線纜連接器。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線纜連接器,其包括插頭和與插頭固定連接的線纜,所述插頭包括一絕緣本體及收容于絕緣本體的若干對接端子,所述絕緣本體設有一后端面及位于后端面相對一側的一前端面,所述絕緣本體于前端面上下平行間隔設置有兩插槽,所述對接端子暴露于插槽,所述線纜與對接端子電連接,所述絕緣本體于兩插槽間形成有一間隔腔,所述間隔腔于前端面設置有一開口,間隔腔于左右兩側設置有連接至兩插槽的側壁,并于靠近后端面位置設置有與側壁相連接的后壁,所述后壁設置有前后貫穿后壁的若干散熱孔。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絕緣本體于后端面凸伸有與插槽一一對應的組裝部,所述組裝部內設置有與插槽相連通的組裝槽,所述組裝部間設有用于避位散熱孔的避位區。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絕緣本體于一側壁外表面設置有凸塊。進一步,所述絕緣本體上下方分別凸伸有一安裝板,所述安裝板設置有安裝孔。進一步,所述線纜于其遠離插頭所在一端連接有金屬接腳,所述金屬接腳與線纜電連接。進一步,所述金屬接腳設置有固定孔。進一步,所述對接端子呈上下兩排間隔布置于插槽內,所述兩排上下布置的對接端子一體連接。進一步,所述插槽內固定設置有包覆于對接端子外圍的夾板。進一步,所述夾板設置有抵壓于對接端子的若干壓片。進一步,所述插槽左右兩側呈開口狀。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通過將兩插槽間隔設置,從而于兩插槽間形成間隔腔,間隔腔于前端面設有開口,并于后壁設置有前后貫穿后壁的若干散熱孔,兩插槽間通過設置間隔腔,使得兩插槽工作時產生的熱量不會過于集中,從而導致連接器工作溫度快速上升,而開口與散熱孔之間可形成空氣對流,使得連接器工作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可被氣流帶走,不會積聚于連接器內。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進一步說明。圖1是本技術組裝狀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組裝狀態另一角度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中絕緣本體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中插頭的分解狀態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中插頭的剖視狀態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參照圖1至圖5所示,一種線纜連接器,其包括插頭1和與插頭1固定連接的線纜2,所述插頭1包括一絕緣本體11及收容于絕緣本體11的若干對接端子12,所述絕緣本體11設有一后端面111及位于后端面111相對一側的一前端面112,所述絕緣本體11于前端面112上下平行間隔設置有兩插槽113,所述插槽113左右兩側呈開口狀,對接端子12暴露于插槽113,所述對接端子12與線纜2鉚接在一起。為實現更好的散熱,所述絕緣本體11于兩插槽113間形成有一間隔腔114,所述間隔腔114于前端面112設置有一開口115,間隔腔114于左右兩側設置有連接至兩插槽113的側壁116,并于靠近后端面111位置設置有與側壁116相連接的后壁117,所述后壁117設置有前后貫穿后壁117的若干散熱孔1171。本實施例中,散熱孔1171數量設置為四個,但并不做限定,還能依實際情況設置為一、二、三、五個或更多。絕緣本體11于后端面111凸伸有與插槽113一一對應的組裝部118,所述組裝部118內設置有與插槽113相連通的組裝槽1181,組裝槽1181用于容置對接端子12與線纜2的連接部,從而起到保護兩者連接部的作用。所述組裝部118間設有用于避位散熱孔1171的避位區119,避位區119進一步增加了散熱空間,使得熱量更容易擴散。另外,由于插頭1正向或反向均能插入其對接連接器(未圖示),為防止使用時誤插,所述絕緣本體11于一側壁116的外表面設置有凸塊1161,而另一側壁116則未設置有凸塊1161,因此,保證了插頭1能正確的插入對接連接器。作為插頭1固定的一種方式,所述絕緣本體11上下方分別凸伸有一安裝板110,所述安裝板110設置有安裝孔1101,安裝孔1101可用于與螺栓等零件進行配合固定。為便于使用時線纜2與外部電路形成電連接,所述線纜2于其遠離插頭1所在一端連接有金屬接腳3,所述金屬接腳3與線纜2電連接,所述金屬接腳3設置有固定孔31,可通過于固定孔31上安裝螺栓等零件,從而使金屬接腳3與外部電路形成固定的電連接。如圖4所示,對接端子12呈上下兩排間隔布置于插槽113內,所述兩排上下布置的對接端子12一體連接。進一步,插槽113內固定設置有包覆于對接端子12外圍的夾板4,所述夾板4設置有抵壓于對接端子12的若干壓片41。夾板4及壓片41可起到增強對接端子12保持力的作用。本技術通過將兩插槽113間隔設置,從而于兩插槽113間形成間隔腔114,間隔腔114于前端面112設有開口115,并于后壁117設置有若干貫穿后壁117的散熱孔1171,兩插槽113間通過設置間隔腔114,使得兩插槽113工作時產生的熱量不會過于集中,從而導致連接器工作溫度快速上升,而開口115與散熱孔1171之間可形成空氣對流,使得連接器工作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可被氣流帶走,不會積聚于連接器內。以上所述,只是本技術的較佳實施方式而已,但本技術并不限于上述實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達到本技術的技術效果,都應落入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線纜連接器,其包括插頭和與插頭固定連接的線纜,所述插頭包括一絕緣本體及收容于絕緣本體的若干對接端子,所述絕緣本體設有一后端面及位于后端面相對一側的一前端面,所述絕緣本體于前端面上下平行間隔設置有兩插槽,所述對接端子暴露于插槽,所述線纜與對接端子電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絕緣本體于兩插槽間形成有一間隔腔,所述間隔腔于前端面設置有一開口,間隔腔于左右兩側設置有連接至兩插槽的側壁,并于靠近后端面位置設置有與側壁相連接的后壁,所述后壁設置有前后貫穿后壁的若干散熱孔。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線纜連接器,其包括插頭和與插頭固定連接的線纜,所述插頭包括一絕緣本體及收容于絕緣本體的若干對接端子,所述絕緣本體設有一后端面及位于后端面相對一側的一前端面,所述絕緣本體于前端面上下平行間隔設置有兩插槽,所述對接端子暴露于插槽,所述線纜與對接端子電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絕緣本體于兩插槽間形成有一間隔腔,所述間隔腔于前端面設置有一開口,間隔腔于左右兩側設置有連接至兩插槽的側壁,并于靠近后端面位置設置有與側壁相連接的后壁,所述后壁設置有前后貫穿后壁的若干散熱孔。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纜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絕緣本體于后端面凸伸有與插槽一一對應的組裝部,所述組裝部內設置有與插槽相連通的組裝槽,所述組裝部間設有用于避位散熱孔的避位區。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纜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絕緣本體于...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毛旭晴,姚坤磷,陳長聰,賈長輝,張景翔,
申請(專利權)人:立訊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