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剝線鉗,包括依次相連的鉗頭、鉗身和鉗尾,所述鉗頭包括上夾口、下夾口和彈性部件,所述彈性部件分別與所述上夾口和下夾口相連,所述上夾口的下端和下夾口的上端形狀為槽狀結構,所述槽狀結構的內側沿縱向設有第一刀口,所述鉗身設有夾合裝置,所述夾合裝置包括旋轉軸、第一連接桿和第二連接桿,所述旋轉軸分別與所述第一連接桿和第二連接桿相連,所述第二連接桿上與第一連接桿相對一側設有若干個卡合部件,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可以快速維修428XL數據鏈,大大提升了維修速度和維修效率,以及為縮短施工周期贏得寶貴的時間,有效的節約了成本。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剝線鉗
,具體涉及一種剝線鉗,特別涉及一種用于428XL數據鏈的剝線鉗。
技術介紹
在428XL數據鏈以往的維修中,通常使用小刀片或裁紙刀片將數據鏈的外皮先割開,在外皮割開過程中,要特別小心,因為網狀尼龍就在外皮和線芯之間的位置,刀割淺了,外皮割不透;刀割深了,網狀尼龍就會被割斷。在線芯到通訊線的切割中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刀割淺了,線芯割不透;割深了,通訊線的絕緣層被割壞。所以在實際數據鏈維修中,這個割皮工作占用了很大的勞動時間,大大降低了維修速度和維修效率。而且在小刀片或裁紙刀片的使用過程中,由于外皮硬度高,一使勁容易切到手指,為安全也埋下了隱患。在數據鏈的維修中,為了保證數據鏈加了修理包之后抗拉強度,必須要保證網狀尼龍加以保留不被切斷,這樣在兩條斷線對接時,除了通訊線對接,網狀尼龍也加以對接,從而保證了數據鏈維修后的強度。在油田野外勘探過程中,由于野外環境的惡劣,造成428XL數據鏈的故障率也大幅提升。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剝線鉗,用以解決現有428XL數據鏈維修難以及維修速度慢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一種剝線鉗的技術方案包括依次相連的鉗頭、鉗身和鉗尾,所述鉗頭包括上夾口、下夾口和彈性部件,所述彈性部件分別與所述上夾口和下夾口相連,所述上夾口的下端和下夾口的上端形狀為槽狀結構,所述槽狀結構的內側沿縱向設有第一刀口,所述鉗身設有夾合裝置,所述夾合裝置包括旋轉軸、第一連接桿和第二連接桿,所述旋轉軸分別與所述第一連接桿和第二連接桿相連,所述第二連接桿上與第一連接桿相對一側設有若干個卡合部件。作為本技術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第一連接桿的下方設有第二刀口。作為本技術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第一刀口高度為2-3mm,第二刀口的高度為10mm。作為本技術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卡合部件為兩端開口的圓筒形。作為本技術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彈性部件為彈簧部件。作為本技術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卡合部件上相對于第二刀口的位置設有半環形間隙。作為本技術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鉗尾設有防滑部件,所述防滑部件為凸點。作為本技術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彈性部件兩端通過一連接部分別與所述上夾口和下夾口相連。本技術方法具有如下優點:1、上夾口和下夾口均設有第一刀口,可以用于縱向剝離428XL數據鏈的外皮;2、設有彈性部件,可以用于支撐上夾口、下夾口的作用,以及可以在夾合上夾口、下夾口的時候起到緩沖的作用;3、第二連接桿上與第一連接桿相對一側設有若干個卡合部件,第一連接桿的下方設有第二刀口,卡合部件上相對于第二刀口的位置設有半環形間隙,可以起到橫向分離剝離下來的428XL數據鏈的皮和線芯皮。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中剝線鉗的主視圖。圖2為本技術中剝線鉗的局部左視圖。圖3為本技術中槽狀結構下夾口的俯視圖。圖4為本技術中卡合部件的左視圖。圖5為本技術中卡合部件的俯視圖。附圖標記說明:1、鉗頭;2、鉗身;3、鉗尾;4、上夾口;5、下夾口;6、彈性部件;7、第一刀口;8、槽狀結構;9、旋轉軸;10、第一連接桿;11、第二連接桿;12、第一卡合部件;13、第二刀口;14、半弧形間隙;15、防滑部件;16、第二卡合部件;17、定位片。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技術,但不用來限制本技術的范圍。如圖1-圖5所示,一種剝線鉗,包括依次相連的鉗頭1、鉗身2和鉗尾3,鉗頭1包括上夾口4、下夾口5和彈性部件6,彈性部件6分別與上夾口4和下夾口5相連,進一步,彈性部件6兩端通過一連接部分別與上夾口4和下夾口5相連,如圖2所示,彈性部件6位于上夾口4、下夾口5的一側,用于支撐上夾口4、下夾口5,以及可以在夾合上夾口4、下夾口5的時候起到緩沖的作用;如圖3所示,上夾口4的下端和下夾口5的上端形狀為槽狀結構,兩個槽狀結構的開口方向相對,槽狀結構優選為半圓柱形結構,進一步,槽狀結構8的截面半徑與數據鏈的截面半徑略大,槽狀結構8的內側沿縱向設有第一刀口7,也就是說第一刀口7扦插在槽狀結構8內,優選為扦插在槽狀結構8的內側中間位置,第一刀口7的形狀優選為“▽”形,以便于插入數據鏈外皮,用于數據鏈外皮的縱向剝離;鉗身2設有夾合裝置,夾合裝置包括旋轉軸9、第一連接桿10和第二連接桿11,旋轉軸9分別與第一連接桿10和第二連接桿11相連,在相對壓合之后,也就是說通過旋轉軸9對上夾口4、下夾口5進行壓合,進一步,第二連接桿11上與第一連接桿10相對一側設有若干個卡合部件,優選為兩個,對應不同的線徑,分別為第一卡合部件12和第二卡合部件16。在本技術中,第一連接桿10的下方設有第二刀口13并與第一連接桿10固定相連,卡合部件為兩端開口的圓筒形,卡合部件上相對于第二刀口13的位置設有半弧形間隙14,也就是在數據鏈皮縱向剝離之后,將數據鏈插入卡合部件,然后壓緊第一連接桿10、第二連接桿11,使第一連接桿10下方的第二刀口13通過半弧形間隙14切向數據鏈,從而完成橫向分離數據鏈的皮。進一步優選,第二連接桿11還設有一定位片17,用于第二刀口13的定位,也就是說用于控制鉗口的開合度,以確定刀口深度,剛好切開外皮,不傷內層。在本技術中,第一刀口高度為2.5mm,第二刀口的高度為10mm,本技術中刀口的高度也就是插入外皮的深度,可以根據不同數據鏈厚度進行選擇,在本技術中第一刀口優選為2.5mm,第二刀口優選為10mm,用于428XL數據鏈皮和線芯的切斷和分離。在優選實施方案中,刀頭可以替換,根據分離不同數據鏈的皮,選擇不同的尺寸。在本技術中,彈性部件6為彈簧部件。在本技術中,鉗尾3設有防滑部件15,防滑部件15為凸點,可以起到防滑的作用。本技術的工作過程為:以428XL數據鏈為例,其中428XL數據鏈,第一層是外皮,第二層是線芯,在外皮和線芯之間是網狀尼龍,線芯中間是四根通訊線,在數據鏈中加了網狀尼龍,這樣大大的加強了抗拉強度,保證了野外惡劣的施工環境中數據鏈不被拉斷出故障。在數據鏈的維修中,為了保證數據鏈加了修理包之后抗拉強度,必須要保證網狀尼龍加以保留不被切斷,這樣在兩條斷線對接時,除了通訊線對接,網狀尼龍也加以對接,從而保證了數據鏈維修后的強度。在使用過程中先將剝線鉗鉗頭夾在要維修的線上,握緊第一連接桿10和第二連接桿11,輕輕一拉到頭,通過第一刀口可以將數據鏈的外皮割成兩半,再將數據鏈轉90度再一拉,這樣線外皮就會分成4瓣,再將割好的線放于剝線鉗的第一卡合部件12中,然后握緊第一連接桿10和第二連接桿11,使第二刀口13將線外皮割開,然后將線旋轉180度,再次握緊第一連接桿10和第二連接桿11,從而使第二刀口13將線外皮一周割開。就可以看到里面的網狀尼龍,尼龍沒有被割斷。再用手鉗將外皮撕開,這樣網狀尼龍被完整的保留下來,要說明的是刀片的尺寸要跟數據鏈的外皮尺寸進行匹配。然后將網狀尼龍掀起,接下來就要用到第二卡合部件16,如圖1所示,將白色的線芯插入第二卡合部件16中,將剝線鉗捏緊,用力將線旋轉一周,白色線芯被割開,可以看到四根通訊的絕緣層。要說明的是第二卡合部件16的直徑,根據數據鏈內不同層的厚度來定。將四根通訊線分開,用剝線鉗剝好,同樣,將壞線的另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剝線鉗,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相連的鉗頭、鉗身和鉗尾,所述鉗頭包括上夾口、下夾口和彈性部件,所述彈性部件分別與所述上夾口和下夾口相連,所述上夾口的下端和下夾口的上端形狀為槽狀結構,所述槽狀結構的內側沿縱向設有第一刀口,所述鉗身設有夾合裝置,所述夾合裝置包括旋轉軸、第一連接桿和第二連接桿,所述旋轉軸分別與所述第一連接桿和第二連接桿相連,所述第二連接桿上與第一連接桿相對一側設有若干個卡合部件。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剝線鉗,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相連的鉗頭、鉗身和鉗尾,所述鉗頭包括上夾口、下夾口和彈性部件,所述彈性部件分別與所述上夾口和下夾口相連,所述上夾口的下端和下夾口的上端形狀為槽狀結構,所述槽狀結構的內側沿縱向設有第一刀口,所述鉗身設有夾合裝置,所述夾合裝置包括旋轉軸、第一連接桿和第二連接桿,所述旋轉軸分別與所述第一連接桿和第二連接桿相連,所述第二連接桿上與第一連接桿相對一側設有若干個卡合部件。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剝線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桿的下方設有第二刀口。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剝線鉗,其特...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郭建軍,
申請(專利權)人:郭建軍,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