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搭接連接試驗件用防彎裝置,包括上防彎板、上墊塊、下防彎板和下墊塊;上防彎板設有上通孔及上加筋,所述上加筋與上防彎板的底面形成第一凹槽;下防彎板設有下通孔及下加筋,所述下加筋與下防彎板底面形成第二凹槽;上防彎板和下防彎板通孔部位對齊放置;右試驗件置于上防彎板的凹槽內且用上墊塊壓緊形成三層的第一夾持端,左試驗件置于下防彎板的凹槽內且與下墊塊壓緊形成三層的第二夾持端,右試驗件與左試驗件的搭接部位置于上防彎板和下防彎板的通孔內,試驗機分別夾持第一夾持端及第二夾持端進行加載。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設計簡單,在試驗件上裝夾方便,可廣泛應用于復合材料壁板與框緣、金屬蒙皮與框緣等搭接連接接頭試驗件上。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夾具設計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搭接連接試驗件用防彎裝置。
技術介紹
在飛機結構設計中,機身的復合材料壁板與框緣、金屬蒙皮與框緣等的搭接連接大量存在。在進行該類連接件靜力及疲勞試驗時,由于載荷作用線偏離連接區的剖面的形心位置,在試驗件連接區(即右試驗件1與左試驗件2的連接區,如圖1和圖2所示)會產生附加彎矩,導致連接區發生彎曲變形,由此引起釘孔的應力分布不均而使試驗件提前破壞,使試驗數據失去其有效性。為解決此類問題,工程上廣泛采用增厚加載端的方法,以保證載荷作用線通過連接區剖面形心。雖然這種試驗設計方法保證了加載端載荷軸線與考核區剖面形心位置的一致性,但對試驗件的載荷傳遞分析可知,在搭接接頭處,仍然會引起附加的彎曲變形,這樣就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復合材料壁板與框緣及金屬蒙皮與框緣等搭接連接試驗件考核區的彎曲變形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搭接連接試驗件用防彎裝置,解決上述問題。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搭接連接試驗件用防彎裝置,包括上防彎板、上墊塊、下防彎板和下墊塊;上防彎板一端設有上通孔,另一端邊緣設有上加筋,所述上加筋與上防彎板的底面形成第一凹槽;下防彎板一端設有下通孔,另一端邊緣設有下加筋,所述下加筋與下防彎板底面形成第二凹槽;上防彎板和下防彎板通孔部位對齊放置,且上防彎板和下防彎板的凹槽反向放置;右試驗件與左試驗件搭接連接后,右試驗件置于上防彎板的凹槽內且用上墊塊壓緊形成三層的第一夾持端,左試驗件置于下防彎板的凹槽內且與下墊塊壓緊形成三層的第二夾持端,右試驗件與左試驗件的搭接部位置于上防彎板和下防彎板的通孔內,試驗機分別夾持第一夾持端及第二夾持端進行加載。進一步地,所述上防彎板和下防彎板相同。進一步地,所述上墊塊和下墊塊相同。本技術的一種搭接連接試驗件用防彎裝置具有的優點和有益效果為:在復合材料壁板與框緣、金屬蒙皮與框緣等搭接連接試驗件上應用該防彎夾具,有效的消除了試驗件的彎曲變形。在上防彎板及下防彎板與試驗件連接區對應位置設置開孔,防止因試驗件加載變形使連接緊固件與防彎板發生干涉。在限制試驗件彎曲變形后,試驗件連接區的釘孔載荷分布更加均勻,避免了試驗件在非考核區破壞,獲得了理想的試驗件破壞形式,由此得到的試驗數據更加準確合理。而且,本技術的搭接連接試驗件用防彎裝置設計簡單,在試驗件上裝夾方便,可廣泛應用于復合材料壁板與框緣、金屬蒙皮與框緣等搭接連接接頭試驗件上。附圖說明此處的附圖被并入說明書中并構成本說明書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術的實施例,并與說明書一起用于解釋本技術的原理。圖1為現有技術的搭接連接試驗件正視圖;圖2為現有技術的搭接連接試驗件側視圖;圖3為本技術的搭接連接試驗件用防彎裝置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的搭接連接試驗件用防彎裝置正視圖;圖5為本技術的搭接連接試驗件用防彎裝置A-A剖視圖;其中,1-右試驗件,2-左試驗件,3-上防彎板,4-上墊塊,5-下防彎板,6-下墊塊,31-上通孔,32-上加筋,33-第一凹槽,51-下通孔,52-下加筋。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實施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更加詳細的描述。在附圖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型的,旨在用于解釋本技術,而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型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技術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保護范圍的限制。如圖3至圖5所示為一種搭接連接試驗件用防彎裝置,包括上防彎板3、上墊塊4、下防彎板5和下墊塊6;上防彎板3一端設有上通孔31,另一端邊緣設有上加筋32,上加筋與上防彎板的底面形成第一凹槽33;下防彎板5一端設有下通孔51,另一端邊緣設有下加筋52,下加筋與下防彎板底面形成第二凹槽;上防彎板和下防彎板的通孔部位對齊放置,且上防彎板和下防彎板的凹槽反向放置;右試驗件1與左試驗件2搭接連接后,右試驗件1置于上防彎板的第一凹槽33內且用上墊塊4壓緊形成三層的第一夾持端,左試驗件2置于下防彎板的第二凹槽內且與下墊塊6壓緊形成三層的第二夾持端,右試驗件1與左試驗件2的搭接部位(即圖5中所示的螺栓連接部位)置于上防彎板3和下防彎板5的通孔內,試驗機分別夾持第一夾持端及第二夾持端進行加載。需要說明的是,本技術中的上防彎板3和下防彎板5相同,上墊塊4和下墊塊6相同,所謂相同是指材料、結構、尺寸等均一樣。本技術的搭接連接試驗件用防彎裝置采用鋼制材料加工而成,截面采用厚截面設計,以提供足夠的抗彎特性。上防彎板3和下防彎板5都為一帶凹槽及開孔的結構(即包括通孔、加筋及凹槽的結構),通過上墊板4和下墊板6分別扣入上防彎板3和下防彎板5的凹槽中來夾緊試驗件的加載端面,上防彎板3和下防彎板5的另一端抵住試驗件的表面。上防彎板3和下防彎板5上的凹槽寬度根據試驗件夾持端的寬度來確定,上防彎板的第一凹槽33的厚度為試驗件夾持端厚度與上墊板4厚度之和,下防彎板5凹槽的厚度為試驗件另一夾持端厚度與下墊板6厚度之和。上墊板4和下墊板6的厚度根據試驗件裝夾后兩夾持端的形心在一條直線上。本技術的一種搭接連接試驗件用防彎裝置具有的優點和有益效果為:在復合材料壁板與框緣、金屬蒙皮與框緣等搭接連接試驗件上應用該防彎夾具,有效的消除了試驗件的彎曲變形。在上防彎板及下防彎板與試驗件連接區對應位置設置開孔,防止因試驗件加載變形使連接緊固件與防彎板發生干涉。在限制試驗件彎曲變形后,試驗件連接區的釘孔載荷分布更加均勻,避免了試驗件在非考核區破壞,獲得了理想的試驗件破壞形式,由此得到的試驗數據更加準確合理。而且,本技術的搭接連接試驗件用防彎裝置設計簡單,在試驗件上裝夾方便,可廣泛應用于復合材料壁板與框緣、金屬蒙皮與框緣等搭接連接接頭試驗件上。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最優具體實施方式,但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術人員在本技術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搭接連接試驗件用防彎裝置,其特征是,包括上防彎板(3)、上墊塊(4)、下防彎板(5)和下墊塊(6);上防彎板(3)一端設有上通孔(31),另一端邊緣設有上加筋(32),所述上加筋與上防彎板(3)的底面形成第一凹槽(33);下防彎板(5)一端設有下通孔(51),另一端邊緣設有下加筋(52),所述下加筋與下防彎板底面形成第二凹槽;上防彎板和下防彎板通孔部位對齊放置,且上防彎板和下防彎板的凹槽反向放置;右試驗件(1)與左試驗件(2)搭接連接后,右試驗件(1)置于上防彎板的第一凹槽(33)內且用上墊塊壓緊形成三層的第一夾持端,左試驗件(2)置于下防彎板的第二凹槽內且與下墊塊壓緊形成三層的第二夾持端,右試驗件(1)與左試驗件(2)的搭接部位置于上防彎板和下防彎板的通孔內,試驗機分別夾持第一夾持端及第二夾持端進行加載。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搭接連接試驗件用防彎裝置,其特征是,包括上防彎板(3)、上墊塊(4)、下防彎板(5)和下墊塊(6);上防彎板(3)一端設有上通孔(31),另一端邊緣設有上加筋(32),所述上加筋與上防彎板(3)的底面形成第一凹槽(33);下防彎板(5)一端設有下通孔(51),另一端邊緣設有下加筋(52),所述下加筋與下防彎板底面形成第二凹槽;上防彎板和下防彎板通孔部位對齊放置,且上防彎板和下防彎板的凹槽反向放置;右試驗件(1)與左試驗件(2)搭接連接后,右試驗件(...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杜正興,劉洪權,李曉娜,王錦麗,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西安飛機設計研究所,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陜西;6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