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粉碎機及其快換裝置。所述快換裝置設置在粉碎機中,所述快換裝置用于安裝切割繩,所述快換裝置包括端部和基座;所述端部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開設有縫,所述縫延伸至所述第一表面的邊緣,所述縫用于卡住所述切割繩;所述基座與所述端蓋可拆卸連接。上述粉碎機及其快換裝置,能實現切割繩的快速更換。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動力工具
,特別是涉及一種粉碎機及其快換裝置。
技術介紹
對于粉碎機,如樹葉粉碎機,用于粉碎加工樹葉及細樹枝、多種農作物秸桿、蘆葦、稻草、牧草等。樹葉粉碎機還可和其他設備配套組成生產有機肥料,以干草和秸桿為主要原料加工飼料,生產粉狀及顆粒狀配合飼料。一般地,通過尼龍繩將樹葉進行粉碎,尼龍繩固定安裝在樹葉粉碎機上,而尼龍繩在粉碎樹葉等過程中很容易損壞,從而需要經常更換尼龍繩。但是,由于尼龍繩固定安裝在樹葉粉碎機中,所以更換尼龍繩不方便,不能進行快速更換。
技術實現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針對如何實現切割繩快換更換的問題,提供一種粉碎機及其快換裝置。一種快換裝置,所述快換裝置設置在粉碎機中,所述快換裝置用于安裝切割繩,所述快換裝置包括:端部,所述端部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開設有縫,所述縫延伸至所述第一表面的邊緣,所述縫用于卡住所述切割繩;以及基座,所述基座與所述端蓋可拆卸連接。上述快換裝置,包括端部和基座,端部包括第一表面,第一表面上開設有縫,該縫延伸至第一表面的邊緣,該縫用于卡住切割繩,而基座和端部可拆卸連接,從而將切割繩卡在縫里之后,將端部和基座連接,使得切割繩固定在端部和基座之間,快換裝置設置在粉碎機中,當需要更換切割繩時,只需要通過快換裝置對切割繩進行更換就行,實現切割繩的快速更換。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端部還包括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與所述第一表面相對,所述第二表面上開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上的底面上開設有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與所述第二通孔分別用于穿所述切割繩的一個端,穿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所述切割繩卡在所述縫中。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的數量為四個,相對應的所述縫的數量也為四個,且所述四個第一凹槽呈對稱分布。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表面上開設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內壁上開設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用于穿過所述切割繩,穿過所述第三通孔的所述切割繩卡在所述縫中。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端部還包括凸出部,所述凸出部從所述第一表面的邊緣延伸出來。所述基座的外表面上開設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與所述凸出部相匹配。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基座上開設有第四凹槽,所述基座的開設有所述第四凹槽的表面與所述第一表面接觸連接。通過在基座上開設第四凹槽,從而粉碎機中的電機可以和該第四凹槽的底部連接,電機帶動電機轉動。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四凹槽的底部上設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與所述第四凹槽的內壁接觸連接,所述限位板卡在所述縫中。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縫的寬度與所述限位板的寬度相同,所述限位板的寬度為所述限位板的在與所述第四凹槽的內壁垂直的方向上的寬度。一種粉碎機,其特征在于,包括進氣部、電機、蝸殼、切割繩以及上述快換裝置,所述進氣部與所述蝸殼的一側連接,所述快換裝置設置在蝸殼內,所述電機與所述蝸殼的另一側連接,且所述電機的旋轉軸與所述基座連接,所述電機帶動所述基座轉動,所述切割繩安裝在所述快換裝置中。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基座上開設有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的底部開設有第四通孔,所述電機的軸穿過所述第四通孔,所述電機帶動所述基座同步運動。上述粉碎機,具有快速更換切割繩的裝置,能實現切割繩的快速更換。附圖說明圖1為一實施例的快換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所示的端部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切割繩安裝在圖2所示的端部后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一實施例的樹葉粉碎機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一實施例的快換裝置100包括端部110和基座120。快換裝置100設置在粉碎機中,快換裝置100用于安裝切割繩200。在本實施例中,以樹葉粉碎機為例,切割繩200可以采用尼龍繩。需要說明的是,粉碎機也可以為用于粉碎樹枝、花枝等的粉碎機,切割繩200也可以為麻繩、凱夫拉繩等。再參考圖2,端部110包括第一表面111,第一表面111上開設有縫112,縫112延伸至第一表面111的邊緣。縫112用于卡住切割繩200。在本實施例中,端部110的形狀為圓柱體。縫112的數量為四,且四條縫112呈對稱分布。此外,參考圖1,端部110還包括第二表面113,第二表面113與第一表面111相對。由上述可知,端部110的形狀為圓柱體,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3位于圓柱體相對側。第二表面113上開設有第一凹槽114。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凹槽114的數量為四個,且四個第一凹槽114呈對稱分布。第一凹槽114的底面上開設有第一通孔115和第二通孔116,如圖2所示。第一通孔115和第二通孔116分別用于穿過切割繩200的一個端,也就是說,切割繩200的兩個端分別穿過第一通孔115和第二通孔116,從而切割繩200變成兩股,如圖3所示,穿過第一通孔115和第二通孔116的切割繩200卡在縫112中。因此,切割繩200固定在端部110中。參考圖2和圖3,在本實施例中,縫112位于第一通孔115第二通孔116之間的位置,從而穿過第一通孔115和第二通孔116的切割繩200能正對著卡在對應的縫112中。需要說明的是,縫112也可以開設在其他位置,通過第一通孔115和第二通孔116的切割繩200卡在最接近的縫112中即可。將切割繩200卡在開設在端部110的第一表面111上的縫112后,需要將端部110和基座120連接。具體地,參考圖1,基座120上開設有第四凹槽121,基座120的開設有第四凹槽121的表面與端部110的第一表面111接觸連接。從而使得切割繩200能更好地固定在端部110和基座120之間。且粉碎機中的電機與第四凹槽121的底部連接,電機帶動基座120轉動此外,端部110與基座120可拆卸連接。在本實施例中,端部110與基座120相互卡接。如圖2所示,端部110上設有凸出部117,凸出部117從第一表面111的邊緣延伸出來。再參考圖1,基座120的外表面上開設有第三凹槽122,第三凹槽122與凸出部117相匹配,其中基座120的外表面為基座120的圓周側表面。在本實施例中,凸出部117的數量為兩個,且兩個凸出部117呈對稱分布,從而相對應地,基座120的外表面上開設有兩個第三凹槽122,且兩個第三凹槽122也呈對稱分布。需要說明的是,凸出部117的數量也可以為一個、三個或以上等,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設置。需要說明的是,端部110與基座120之間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可拆卸連接,如扣接等。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為了切割繩200工作時能更好地固定,不發生移位。如圖1所示,在第四凹槽121的底部上設有限位板123,限位板123從第四凹槽121的底部延伸出來,且限位板123與第四凹槽121的內壁接觸連接,且限位板。為了更好地對切割繩200起到限位的作用,在本實施例中,限位板123的寬度與縫112的寬度相同,從而當端部110和基座120連接時,限位板123和縫112相卡接,使得切割繩200很好地卡在縫112中。其中,限位板123的寬度為限位板123的在與第四凹槽121的內壁垂直的方向上的寬度。需要說明的是,限位板123的寬度也可以小于縫112的寬度。在本實施例中,第四凹槽121的底部開設有第四通孔124,第四通孔124的內壁沿著第四通孔124的軸向方向延伸,形成空腔125。粉碎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快換裝置,所述快換裝置設置在粉碎機中,所述快換裝置用于安裝切割繩,其特征在于,包括:端部,所述端部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開設有縫,所述縫延伸至所述第一表面的邊緣,所述縫用于卡住所述切割繩;以及基座,所述基座與所述端部可拆卸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快換裝置,所述快換裝置設置在粉碎機中,所述快換裝置用于安裝切割繩,其特征在于,包括:端部,所述端部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開設有縫,所述縫延伸至所述第一表面的邊緣,所述縫用于卡住所述切割繩;以及基座,所述基座與所述端部可拆卸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快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還包括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與所述第一表面相對,所述第二表面上開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上的底面上開設有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與所述第二通孔分別用于穿所述切割繩的一個端,穿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所述切割繩卡在所述縫中。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快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數量為四個,相對應的所述縫的數量也為四個,且所述四個第一凹槽呈對稱分布。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快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上開設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內壁上開設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用于穿過所述切割繩,穿過所述第三通孔的所述切割繩卡在所述縫中。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快換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還包括凸出部,所述凸出部從所述第一表面的邊緣...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錢富,張士松,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寶時得電動工具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