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紙質文物修復可識別熒光涂料,包括下述組分:表面加固劑0.2~0.4%,無機紫外熒光粉0.1~0.5%,其余組分均為稀釋劑。采用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的熒光紙對紙質文物進行修復,修復的文物日光下難以看出痕跡,在紫外光照射下,卻很容易識別,能夠達到良好的可識別效果;實現了文物修復可識別又美觀的業界難題。并且修復用紙耐久性好,且對文物無損,真正體現了文物修復可識別的“和而不同”的理念,同時該修復用紙安全環保,對文物以及環境沒有負面作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文物修復
,尤其涉及紙質文物修復可識別熒光涂料、可識別熒光用紙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介紹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專利技術之一,承載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和燦爛文化。從漢代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各種紙質文物更是品類繁多:歷朝歷代的書畫、手稿、經卷、報紙、書信等紙質文物,都是我們研究時代更迭、人類進步的絕佳資料。但是與青銅等文物相比,紙質文物又顯得格外的脆弱敏感,容易老化、蟲蛀,因此大多數紙質文物都需要修復保護,需要工作人員具有較高的專業水準,對缺損的紙張進行修補。近些年,西方現代修復理念逐漸滲透我國,西方的修復原則更加注重從理性的角度去看待文物本身,避免更多人為因素對文物的干擾,強調修復過程的客觀性、原真性、可識別性。但西方推崇的識別方式并不符合我國傳統審美文化,我國傳統修復講究″整舊如舊″原則,因此我國出版的《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規定經過修復處理的部分應與原物部分既相協調,又可識別。在現階段,紙質文物的保護研究一直是我們文物人關注的重點,國內紙張修復領域尚未找出良好的辦法來處理紙質文物修復部位與原件的″和而不同″,文物修復″可識別″仍是業界難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紙質文物修復可識別熒光涂料、可識別熒光用紙及其制備方法,使得紙質文物的修復部位肉眼難以看出,又可在紫外光下識別。本專利技術的用于紙質文物修復可識別熒光涂料,其原料組成為:表面加固劑 0.2~0.4%無機紫外熒光粉 0.1~0.5%稀釋劑 余量。優選的,各原料組成為:表面加固劑 0.2%無機紫外熒光粉 0.4%稀釋劑 余量。優選的,所述表面加固劑為羥丙基甲基纖維素。優選的,所述無機紫外熒光粉為稀土三基色熒光藍粉。優選的,所述稀釋劑為丙酮。上述所述的用于紙質文物修復可識別熒光涂料的制備方法,包括步驟:A)將表面加固劑與稀釋劑混合均勻,得到紙張表面加固材料;B)將無機紫外熒光粉與紙張表面加固材料混合均勻,得到紙張熒光涂料。本專利技術熒光涂料的應用,是將紙張熒光涂料涂刷于修復原紙之上,即得到所述紙張文物修復可識別熒光用紙。對于所述修復原紙用的材料,當然最好是與文物紙張纖維原料相類似的為佳,此為本領域技術人員之常識。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了一種用于紙質文物修復可識別熒光用紙,其是在文物修復原紙表面上涂覆有本專利技術所述的可識別熒光涂料。采用本專利技術提供的熒光紙對紙質文物進行修復,修復的文物日光下 難以看出痕跡,在波長365nm的紫外光照射下,卻很容易識別,能夠達到良好的可識別效果;實現了文物修復可識別又美觀的業界難題。并且修復用紙耐久性好,且對文物無損,真正體現了文物修復可識別的″和而不同″的理念,同時該修復用紙安全環保,對文物以及環境沒有負面作用。具體實施方式下述實施例是對于本
技術實現思路
的進一步說明,以作為對本專利技術
技術實現思路
的闡釋,但本專利技術的實質內容并不僅限于下述實施例所述,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且應當知曉任何基于本專利技術實質精神的簡單變化或替換均應屬于本專利技術所要求的保護范圍。實施例本專利技術的紙質文物修復可識別熒光用紙的制備方法,包括步驟:A)將表面加固劑與稀釋劑混合均勻,得到紙張表面加固材料;B)將無機紫外熒光粉與表面加固材料混合均勻,得到紙張熒光涂料;C)將紙張熒光涂料涂刷于修復原紙之上,得到所述紙張文物修復可識別熒光用紙。采用上述方法,分別從加固劑、稀釋劑和熒光劑的選擇進行實驗驗證:(1)加固劑的類型及其濃度選擇實驗(其它條件相同,僅對加固劑進行實驗)分別選用硅丙S9、硅丙S6、羥丙基甲基纖維素(HPMC)作為紙張加固劑,并選用丙酮作為稀釋劑,加入等量的無機熒光粉制成可識別熒 光涂料,并將其刷涂于紙張原紙表面;對加固后的熒光紙進行老化,檢測紙張的力學性能(如表1),抗張強度按照GB/T 453-2002進行。本實驗選用熱老化紙張,即紙將張放入105℃的烘箱中,持續高溫老化。本實驗選用的羥丙基甲基纖維素為山東瑞泰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生產;本實驗選用的硅丙S9為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硅丙涂料實驗室生產;本實驗選用的硅丙S6為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硅丙涂料實驗室生產。本實驗選用的無機紫外熒光粉為稀土三基色熒光藍粉。本實驗選用紙樣為安徽涇縣九隆紙長生產的手工純皮料古籍修復紙。表1由表1可見,硅丙S9、硅丙S6加固后的紙張力學性能良好,且加固劑的濃度越高,紙張力學性能越好,加固效果良好;但是濃度過高的硅丙S9、硅丙S6會改變紙張的外觀形貌,紙張外層膜感很重,外觀透明。而羥丙基甲基纖維素加固的紙張,加固后外觀幾乎無變化,手感良好,且老化后紙張不泛黃,抗張性能下降的相對較小,故而選用羥丙基甲基纖維素作為紙張的加固劑。此外,隨著羥丙基甲基纖維素的濃度的增加,紙張加固效果更好,但是老化后的樣品,高濃度的羥丙基甲基纖維素加固紙,其力學強度反而大幅度下降,綜合考慮,羥丙基甲基纖維素的濃度選用0.2%最佳。(2)稀釋劑的類型選擇(其它條件相同,僅對稀釋劑進行實驗)分別選用乙醇、丙酮這兩種極性較小的有機溶劑作為稀釋劑,稀釋等量的羥丙基甲基纖維素,加入相同劑量的無機熒光粉制成可識別熒光涂料,并將其刷涂于紙張原紙表面;檢測熒光原紙以及老化后的熒光紙的抗張強度和耐折度(如表2)。對紙張加固前后的抗張強度和耐折度進行檢測,抗張強度按照GB/T 453-2002進行,耐折度按照GB/T 457-2002進行。每組5個試樣取測試的平均值,測定的是紙的縱向。本實驗選用熱老化紙張,即將紙張放入105℃的烘箱中,持續高溫老化;本實驗選用的無機紫外熒光粉為稀土三基色熒光藍粉;本實驗選用的羥丙基甲基纖維素為山東瑞泰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生產;本實驗選用紙樣為安徽涇縣九隆紙長生產的手工純皮料古籍修復紙。表2由表2,可見,稀釋劑的選擇影響了紙張的加固效果,使用乙醇和水作為稀釋劑的效果差別不大,而使用丙酮的效果明顯優于前兩者,故而選用丙酮作為稀釋劑為佳。(3)熒光劑的類型及用量選擇(其它條件相同,僅對熒光劑進行實驗)選用羥丙基甲基纖維素(HPMC)作為紙張加固劑,并選用丙酮作為稀釋劑,再分別選用VBL固體粉狀熒光劑(雙[三嗪氨基]二苯乙烯類熒光增白劑)、BA固體粉狀熒光劑(二苯乙烯雙三嗪型衍生物)以及稀土三基色熒光藍粉(低價銪激活的鋁酸鋇鎂[BaMg2Al16O27:Eu])三 種熒光劑,并將其刷涂于紙張原紙表面;將紙樣晾干后,用白度儀進行ISO白度測定,再將測定過的紙樣熱老化,檢測老化后白度,實驗結果下(見表3)。本實驗選用熱老化紙張,即將紙張放入105℃的烘箱中,持續高溫老化;本實驗選用的無機紫外熒光粉為稀土三基色熒光藍粉;本實驗選用的羥丙基甲基纖維素為山東瑞泰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生產;本實驗選用紙樣為安徽涇縣九隆紙廠生產的手工純皮料古籍修復紙。表3由表3可見,VBL、BA類固體粉狀熒光劑的加入會大幅度增加紙張白度,影響修復用紙的外觀形貌,不符合修復紙質文物的要求。而加入稀土三基色熒光藍粉之后,紙張的白度增加較小,老化后白度下降較少;且稀土三基色熒光藍粉為無機熒光劑,相比于VBL、BA類的有機熒光劑,熒光藍粉具有高度的耐候性、耐熱性和耐化學品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紙質文物修復可識別熒光涂料,其原料組成為:表面加固劑??????????????0.2~0.4?%無機紫外熒光粉??????????0.1~0.5?%稀釋劑??????????????????余量。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用于紙質文物修復可識別熒光涂料,其原料組成為:表面加固劑 0.2~0.4 %無機紫外熒光粉 0.1~0.5 %稀釋劑 余量。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紙質文物修復可識別熒光涂料,其特征在于,各原料組成為:表面加固劑 0.2 %無機紫外熒光粉 0.4 %稀釋劑 余量。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紙質文物修復可識別熒光涂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加固劑為羥丙基甲基纖維素。4.根據權利要求...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龔德才,何鑫,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安徽;3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