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雙向雙作用減震裝置,屬于減震器
技術介紹
減震器主要用來抑制彈簧吸震后反彈時的震蕩及來自路面的沖擊。減震器太軟,車身就會上下跳躍,減震器太硬就會帶來太大的阻力。汽車上使用的減震器有雙向作用筒式減震器、充氣式減震器和阻尼可調式減震器。但是現有減震由于結構的限制,圓柱形螺旋彈簧容易壓縮到極限,失去減震功能,行程短且減震器硬度不可調節,減震效果不理想。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行程長且可調節的雙向雙作用減震裝置,以克服目前減震器行程短、不可調節等問題。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雙向雙作用減震裝置,包括減震外筒Ⅰ1、減震內筒2、減震導向柱3、內筒端蓋4、外筒彈簧5、內筒彈簧6、內筒密封墊7、固定螺栓8、減震外筒Ⅱ11;減震外筒Ⅰ1與減震外筒Ⅱ11結構相同,外筒彈簧5分別安裝在減震外筒Ⅰ1、減震外筒Ⅱ11內,減震導向柱3分別安裝在減震外筒Ⅰ1、減震外筒Ⅱ11內,內筒端蓋4分別安裝在減震內筒2兩端,減震內筒2一端安置在減震外筒Ⅰ1內與外筒彈簧5一端連接,減震內筒2另一端安置在減震外筒Ⅱ11內與外筒彈簧5一端連接,內筒密封墊7安置在減震內筒2內,內筒彈簧6安裝在減震內筒2內,內筒彈簧6一端與內筒端蓋4連接,內筒彈簧6另一端與內筒密封墊7連接,減震導向柱3一端通過固定螺栓8安置在減震外筒Ⅰ1、減震外筒Ⅱ11端部,減震導向柱3另一端穿過內筒端蓋4通過固定螺栓8與內筒密封墊7連接,減震內筒2內通過內筒密封墊7與減震導向柱3形成內筒氣室10,減震內筒2上設有內筒氣嘴9,內筒氣嘴9位于內筒氣室10處。一種雙向雙作用減震裝置的工作原理為: ...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雙向雙作用減震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減震外筒Ⅰ(1)、減震內筒(2)、減震導向柱(3)、內筒端蓋(4)、外筒彈簧(5)、內筒彈簧(6)、內筒密封墊(7)、固定螺栓(8)、減震外筒Ⅱ(11);減震外筒Ⅰ(1)與減震外筒Ⅱ(11)結構相同,外筒彈簧(5)分別安裝在減震外筒Ⅰ(1)、減震外筒Ⅱ(11)內,減震導向柱(3)分別安裝在減震外筒Ⅰ(1)、減震外筒Ⅱ(11)內,內筒端蓋(4)分別安裝在減震內筒(2)兩端,減震內筒(2)一端安置在減震外筒Ⅰ(1)內與外筒彈簧(5)一端連接,減震內筒(2)另一端安置在減震外筒Ⅱ(11)內與外筒彈簧(5)一端連接,內筒密封墊(7)安置在減震內筒(2)內,內筒彈簧(6)安裝在減震內筒(2)內,內筒彈簧(6)一端與內筒端蓋(4)連接,內筒彈簧(6)另一端與內筒密封墊(7)連接,減震導向柱(3)一端通過固定螺栓(8)安置在減震外筒Ⅰ(1)、減震外筒Ⅱ(11)端部,減震導向柱(3)另一端穿過內筒端蓋(4)通過固定螺栓(8)與內筒密封墊(7)連接,減震內筒(2)內通過內筒密封墊(7)與減震導向柱(3)形成內筒氣室(10),減震內筒(2)上設有內筒氣嘴(9),內筒 ...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雙向雙作用減震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減震外筒Ⅰ(1)、減震內筒(2)、減震導向柱(3)、內筒端蓋(4)、外筒彈簧(5)、內筒彈簧(6)、內筒密封墊(7)、固定螺栓(8)、減震外筒Ⅱ(11);減震外筒Ⅰ(1)與減震外筒Ⅱ(11)結構相同,外筒彈簧(5)分別安裝在減震外筒Ⅰ(1)、減震外筒Ⅱ(11)內,減震導向柱(3)分別安裝在減震外筒Ⅰ(1)、減震外筒Ⅱ(11)內,內筒端蓋(4)分別安裝在減震內筒(2)兩端,減震內筒(2)一端安置在減震外筒Ⅰ(1)內與外筒彈簧(5)一端連接,減震內筒(2)另一端安置在減震外...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