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涉及一種乘客傳送裝置的冷卻加溫裝置以及利用該冷卻加溫裝置的乘客傳送裝置。該裝置包括:罩,其覆蓋沿著乘客傳送裝置上的欄桿的半圓形的端部向上下方向移動扶手帶;冷卻加溫部,其設置在所述罩內部;所述扶手帶的帶出入口,其向所述罩開口。能夠對乘客傳送裝置進行冷卻加溫,提高舒適感。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的實施方式涉及一種乘客傳送裝置的冷卻加溫裝置以及使用該冷卻加溫裝置的乘客傳送裝置。
技術介紹
在自動扶梯及自動人行道等的乘客傳送裝置設置在室外的情況下,受到周圍的溫度的影響,夏天,扶手帶會變得很燙以致手都難以觸摸,冬天,扶手帶會變得很涼,以致乘客都不想抓握扶手帶。因此,提出了一種在乘客傳送裝置的欄桿內部設置冷卻裝置及加熱器的乘客傳送裝置。
技術實現思路
但是,如上所述,在欄桿內部設置冷卻裝置及加熱器的情況下,存在以下問題:需要在安裝乘客傳送裝置的同時進行施工;在已安裝的乘客傳送裝置上難以安裝用于冷卻或加溫扶手帶的裝置。因此本技術的實施方式鑒于上述問題,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在已安裝的乘客傳送裝置中冷卻及加溫扶手帶的乘客傳送裝置的冷卻加溫裝置以及使用該冷卻加溫裝置的乘客傳送裝置。本技術的實施方式涉及的冷卻加溫裝置包括:罩,其覆蓋沿著乘客傳送裝置上的欄桿的半圓形的端部上下方向移動的扶手帶;冷卻加溫部,其設置在所述罩內部;扶手帶的帶出入口,其相對所述罩開口。附圖說明圖1是表示本技術的一實施方式的自動扶梯的側視圖。圖2是冷卻加溫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自動扶梯的半圓形的欄桿部分的側視圖。圖4是自動扶梯的搭乘口的主視圖。圖5是自動扶梯的搭乘口的平面圖。圖6是變形例的自動扶梯的半圓形的欄桿的側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基于圖1~圖4來說明本技術一個實施例的自動扶梯10。(1)自動扶梯10基于圖1來說明關于自動扶梯10的結構。圖1是從側視觀察自動扶梯10的說明圖。作為自動扶梯10的框架的桁架12橫跨在建筑物1的上層與下層,并利用支承角2、3來支承。在位于桁架12的上端部的上層側機械室14的內部,使臺階30移動的驅動裝置18設置有左右一對主驅動鏈輪24、24以及左右一對扶手帶鏈輪27、27。該驅動裝置18包括電動機20、減速機、設置在該減速機的輸出軸上的輸出鏈輪、利用該輸出鏈輪驅動的驅動鏈22以及使電動機20的旋轉停止且保持停止狀態的盤型制動器。利用該驅動鏈22使左右一對主驅動鏈輪24、24旋轉。左右一對主驅動鏈輪24、24與左右一對扶手帶鏈輪27、27通過未圖示的連接帶連接并同步旋轉。另外,在上層側的機械室14內部設置有用于控制電動機20及盤型制動器等的控制部50。在位于桁架12的下端部的下層側機械室16內設置有左右一對隨動鏈輪26、26。在上層側的左右一對主驅動鏈輪24、24與下層側的左右一對隨動鏈輪26、26之間,掛設有左右一對環狀臺階鏈28、28。左右一對臺階鏈28、28上等間隔設置有多個臺階30。當電動機20旋轉時,臺階30的前輪301沿固定于桁架12上且未圖示的導軌移動,后輪302沿固定于桁架12上的導軌25移動。桁架12的左右兩側豎立有左右一對欄桿36、36。該欄桿36的上部設置有扶手導軌39,環狀的扶手帶38沿該扶手導軌39移動。欄桿36的上
層側的正面下部設置有上層側的正面裙式護板40,下層側的正面下部設置有下層側的正面裙式護板42,作為扶手帶38的出入口的入口部46、48分別從正面裙式護板40、42向外突出。欄桿36的側視下部設置有裙式護板44,臺階30在左右一對裙式護板44、44之間移動。在上下層的裙式護板44的內側視分別設置有操作盤52、56、揚聲器54、58。扶手帶38從上層側的入口部46侵入到正面裙式護板40內,并且經由多個導輥構成的導輥群64掛設到扶手帶鏈輪27上,其后,經由多個導輥構成的導輥群66在裙式護板44內移動,并且從下層側的入口部46露出在正面裙式護板42外。并且,扶手帶38,扶手帶鏈輪27通過與主驅動鏈輪24同時旋轉,從而與臺階30同步移動。另外,還設置有用于按壓在旋轉的扶手帶鏈輪27上移動的扶手帶38的多個按壓輥構成的按壓輥群68。作為上層側的左右一對裙式護板44、44的乘降口,上層側的乘降板32水平設置在機械室14的天花板面上。作為下層側的左右一對裙式護板44、44的乘降口,下層側的乘降板34水平設置在機械室16的天花板面上。在上層側的乘降板32的前端設置有齒狀的梳形插頭(コム)60,臺階30侵入到該梳形插頭(コム)60內。另外,下層側的乘降板34的前端設置有齒狀的梳形插頭(コム)62。若本實施方式的自動扶梯10是下行扶梯,則上層側的乘降口為乘客的搭乘口。因此,上層側的欄桿36的半圓形的端部上設置冷卻加溫裝置70。由于該冷卻加溫裝置70相對自動扶梯10裝卸自如,因而可以在安裝自動扶梯10后在進行設置。(2)冷卻加溫裝置70的結構其次,基于圖2~圖5說明冷卻加溫裝置70的結構。圖2為在上層側的左側的欄桿36或下層側的右側的欄桿36上安裝的冷卻加溫裝置70的分解立體圖。冷卻加溫裝置70由以欄桿36為界可左右分開的第1罩72以及第2罩74與設置在第1罩72內部的冷卻加溫部76構成。第1罩72為能夠從欄桿36的半圓形的端部的外側安裝的形狀,第2
罩74為能夠從欄桿36的半圓形的端部的內側安裝的形狀。組合在一起的第1罩、第2罩72、74的下面開口,后面下部以配合安裝在欄桿36上的裙式護板44的形狀的方式設置有缺口。另外,組合在一起的第1罩72、第2罩74的上面覆蓋欄桿36的下部的正面裙式護板40,并且開設有用于露出扶手帶38的帶出入口78。帶出入口78形成為比扶手帶38的剖面形狀大,從而能夠將第1罩72、第2罩74左右分開,并且從左右兩側包圍扶手帶38。從帶出入口78的緣部向上方形成凸緣部80。凸緣部80用于防止乘客等的手被卷入到出入的扶手帶38內。如圖4所示,第1罩72的前面設置有顯示部82。該顯示部82為由配置成格子狀的LED構成的點陣形式的顯示裝置。在第1罩72的內部配置的冷卻加溫部76由主體84、在主體84的上面后部設置的風扇86構成。主體84內部內置有作為冷媒的制冷循環機構的空調機,用于產生冷氣或暖氣。由空調機產生的冷氣或暖氣通過風扇86從吹出口88向斜上方吹出。因此,風扇86的吹出口88設置為從冷卻加溫部76的上面的后部傾斜。另外,在上層側的右側的欄桿36或下層側的左側的欄桿36上安裝的冷卻加溫裝置70具有相對在上述說明的冷卻加溫裝置70左右對稱的結構。說明在自動扶梯10中上層側的左右一對欄桿36、36上分別安裝冷卻加溫裝置70、70的情況。從左側的欄桿36的外側覆蓋具有冷卻加溫部76的第1罩72。在該情況下,將冷卻加溫部76放置在乘降板32的上面。從左側的欄桿36的內側覆蓋第2罩74,使其與第1罩72一致,通過螺栓等固定第1罩72以及第2罩74。由此,移動的扶手帶38能夠包圍左右的帶出入口78,并向上方。另外,冷卻加溫部76的吹出口88在第1罩、第2罩72、74的內部向扶手帶38的表面吹出冷卻的空氣或加熱的空氣。上層側的左側的欄桿36與上述相同,安裝有左右對稱的冷卻加溫裝置70。(3)冷卻加溫部76的動作狀態說明冷卻加溫部76的動作狀態。在夏天的情況下,設定為操作者操作冷卻加溫部76來吹出冷氣,將扶手帶38的表面冷卻至大約30℃。在該情況下,如圖4所示,顯示部82顯
示“冷卻中”。由此,即使氣溫很高,乘客知道扶手帶38已被冷卻,可以抓握扶手帶38。在冬天的情況下,設定為操作者操作冷卻加溫部76吹出暖氣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乘客傳送裝置的冷卻加溫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罩,其覆蓋沿著乘客傳送裝置上的欄桿的半圓形的端部向上下方向移動扶手帶;冷卻加溫部,其設置在所述罩內部;所述扶手帶的帶出入口,其向所述罩開口。
【技術特征摘要】
2015.11.12 JP 2015-2219351.一種乘客傳送裝置的冷卻加溫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罩,其覆蓋沿著乘客傳送裝置上的欄桿的半圓形的端部向上下方向移動扶手帶;冷卻加溫部,其設置在所述罩內部;所述扶手帶的帶出入口,其向所述罩開口。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傳送裝置的冷卻加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罩由以所述欄桿為界左右分開的第1罩與第2罩構成。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傳送裝置的冷卻加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罩覆蓋所述欄桿的半圓形的端部的下部。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傳送裝置的冷卻加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罩覆蓋整個所述欄桿的半圓形端部。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傳送裝置的冷卻加溫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加溫部包括風扇。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砂田哲哉,
申請(專利權)人:東芝電梯株式會社,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日本;JP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