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發電系統,尤其是一種風能與太陽能互補的發電系統。
技術介紹
目前,國家對清潔能源進行了大力的支持,而風能和太陽能均屬于清潔能源,若能夠將兩種清潔能源結合在一起進行互補發電,那么必將能有效改善目前清潔能源單種類型發電量不充足、不持續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技術目的:提供一種基本能夠持續發電且電量充足的風能與太陽能互補的發電系統。技術方案:本技術所述的一種風能與太陽能互補發電系統,包括底座、立柱、發電機、葉輪、環形平臺、太陽能電池板、電動伸縮桿、光線傳感器以及控制箱;立柱豎直安裝在底座上,發電機安裝在立柱的頂端,葉輪安裝在發電機的輸入軸上;在立柱的中間位置處設有一圈環形凹槽,在環形平臺的內環面上設有一圈凸圈;環形平臺套設在立柱上,且凸圈嵌于環形凹槽內;在環形平臺側面水平安裝有支撐板,太陽能電池板的下側擺動式安裝在支撐板上;電動伸縮桿的下端擺動式安裝在支撐板上,上端擺動式安裝在太陽能電池板的上側;在控制箱內設有分別與電動伸縮桿和光線傳感器相連的控制器。采用將發電機和太陽能電池板兩種清潔能源安裝在同一立柱上,構成了風能與太陽能互補發電的形式,能夠有效提高發電的持續性和電壓穩定性,無論在白天還是在夜晚都能夠持續發電;采用環形平臺上的凸圈嵌于環形凹槽內,從而可以根據實際光線的強度方向進行旋轉環形平臺,以達到較好的光線采集效果,提高太陽能電池板的發電量;采用光線傳感器實時采集光線俯仰角度,從而由控制器控制電動伸縮桿對太陽能電池板的俯仰角進行控制,有效提高太陽能電池板的發電量。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限定方案,在環形平臺上設有驅動電機,在驅動電機的輸出軸上設有水平轉動的 ...
【技術保護點】
一種風能與太陽能互補發電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立柱(2)、發電機(3)、葉輪(4)、環形平臺(7)、太陽能電池板(13)、電動伸縮桿(14)、光線傳感器(16)以及控制箱(17);立柱(2)豎直安裝在底座(1)上,發電機(3)安裝在立柱(2)的頂端,葉輪(4)安裝在發電機(3)的輸入軸上;在立柱(2)的中間位置處設有一圈環形凹槽(6),在環形平臺(7)的內環面上設有一圈凸圈(5);環形平臺(7)套設在立柱(2)上,且凸圈(5)嵌于環形凹槽(6)內;在環形平臺(7)側面水平安裝有支撐板(12),太陽能電池板(13)的下側擺動式安裝在支撐板(12)上;電動伸縮桿(14)的下端擺動式安裝在支撐板(12)上,上端擺動式安裝在太陽能電池板(13)的上側;在控制箱(17)內設有分別與電動伸縮桿(14)和光線傳感器(16)相連的控制器。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風能與太陽能互補發電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立柱(2)、發電機(3)、葉輪(4)、環形平臺(7)、太陽能電池板(13)、電動伸縮桿(14)、光線傳感器(16)以及控制箱(17);立柱(2)豎直安裝在底座(1)上,發電機(3)安裝在立柱(2)的頂端,葉輪(4)安裝在發電機(3)的輸入軸上;在立柱(2)的中間位置處設有一圈環形凹槽(6),在環形平臺(7)的內環面上設有一圈凸圈(5);環形平臺(7)套設在立柱(2)上,且凸圈(5)嵌于環形凹槽(6)內;在環形平臺(7)側面水平安裝有支撐板(12),太陽能電池板(13)的下側擺動式安裝在支撐板(12)上;電動伸縮桿(14)的下端擺動式安裝在支撐板(12)上,上端擺動式安裝在太陽能電池板(13)的上側;在控制箱(17...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顧榮巨,姜志平,徐正宏,朱文帥,顧文權,曹宏林,顧宏海,王韻,何菲,
申請(專利權)人:國網江蘇省電力公司泰興市供電公司,國網江蘇省電力公司泰州供電公司,國家電網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